「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环资少审庭支部 易秀芳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之际,根据院党组的要求,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党课,主要探讨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和被伤害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受到无辜伤害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前者是因为对法律无知,不懂得什么是犯罪,或是对法律漠视,故意以身试法而误入歧途;后者是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今天,我将学生中常见的一些不良习惯结合青少年中常见的几种犯罪行为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随身携带管制刀具。这种习惯容易诱发各种暴力犯罪,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这两种犯罪也是我们青少年中多发的两种犯罪类型,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子身上,携带管制刀具很容易滋生伤害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危险行为。有这样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马某是某中学男生,因在校园内曾遇到过几位高年级的学生向其索要钱财和一些学习用品,之后上学的时候,他经常在书包里放上一把尖刀用来防身。一天课间休息,几位同学在教室里打闹,其中一名男生张某对马某进行辱骂和挑衅。马某对张某的辱骂忍无可忍,一时气愤,从书包内掏出尖刀刺向张某,张某因没有防备被刺中心脏,经抢救无效后死亡。马某和张某本是花季的年龄,张某早早的离开了人世,马某也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被判处刑罚,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活。他的父母因为他是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与马某连带赔偿被害人的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近二十万元。马某的行为不但给别人的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害人又害己!携带刀具以备防身的想法千万不能有,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冲动,遇事不冷静,爱感情用事,特别容易因随身携带的刀具而酿成血案。

二、以大欺小,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这种习惯再往前发展一步,就非常容易构成抢劫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在校园里时有发生,主要的表现就是:有的同学在学校里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学习文具,索要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后来慢慢发展为向同学要钱。遭到反抗时,还会对同学进行辱骂,甚至拳脚相加。如果这种行为不及时矫正,非常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欲望越发膨胀时,人的胆量也就随之增大,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当从同学那索要的钱财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抢劫犯罪。更可悲的是,有的青少年犯罪之后,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因为学生身上一般也没有多少钱,基本上是家长给的一些饭钱和零花钱。所以抢劫学生时,有时只抢到几元钱。有的青少年犯了抢劫罪,自己还毫无意识。有一个案例,三名被告人看到两个中学生在路上走,就上前跟两个学生要钱,在遭到反抗时,又用砖头和拳脚对被害人进行殴打,被害人害怕了,赶紧将身上的七元钱给了三名被告。三名被告人拿钱到游戏厅,又拿一元钱买了游戏币,开始玩游戏。被公安机关抓到时,也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抢劫罪。我国法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是其他方法强行抢劫公私财物的,就构成了抢劫罪。哪怕是抢了一元钱,只要是符合了抢劫罪的构成要件,那么都要按抢劫罪定罪处罚。法律的无知带给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他们将为此付出大好的青春时光作为代价。所以,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一定要从小杜绝。

三、无事生非、寻衅滋事。有些青少年平时喜欢无事生非,故意找事打架。他们大多抱侥幸心理,认为就算被公安机关抓住了,也只是交点罚款,教育教育,没什么严重后果。现在正处于“扫黑除恶”的严打时期,对于寻衅滋事案件,我们绝不会手软。我庭刚判决一起此类案件。被告人周某某等六人在光山县宝乐迪KTV唱歌,期间到其他包间与他的朋友喝酒,酒喝多了无事生非,说别人翻了他们一眼,就折返回去要打人。六个被告人将两个被害人分别打成轻伤和轻微伤,受到一年一个月到一年六个月的刑罚。在庭审中,被告人周某某痛哭流涕,对自己的行为悔恨无比,却为时晚矣。

以上我通过典型案例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接下来我们讲,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第二个逆反期,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友情,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是正常的,但同时这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孤独、自负、敏感、冲动这些负面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导致违法犯罪。如何帮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这一特殊时期,成为有用之才,是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未成年人时常受到无辜伤害的现象,我们作为法官,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

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如果学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三、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四、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低俗文化,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冉冉升起的希望,他们的世界应该是灿烂无比的,不应该被蒙上一丝灰尘。我们应该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部门,将安全教育摆在首位,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干净的成长空间。

光山法院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1、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2、欢迎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