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又是如何过冬的?

包了个包啊


现在这么热,希望你看了这篇文章会有一丝丝凉意。从古代的一些书籍上来看,古代的夏天可能没有如今的夏天热,但是冬天肯定比现在的冬天要冷,要感觉肯定是感觉不到了,我们只能从他们的书籍上去感受下他们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他们八月就开始飘雪,可想而知他们的冬天有多漫长;

(八月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这简直堪比08年的雪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应该不是夸张的写法,而是真实写照;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可能白居易住的旁边有竹林,夜晚的时候还能听见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而且中国古代有四个寒冷期,平均每个寒冷期都长达几百年,这段时期的冬季是极为寒冷的。

面对如此寒冷且又漫长的冬季,古人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先说个古人们发明的“地龙”

地龙是什么?算是现在的地暖吧,就是利用管道通热水,这些热水会流到每一个房间,地龙也并非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普通的家庭也会有,只是相对简陋些,他们通过热水将地面温度升高,这样人待在房间里也就没有那么冷。这是个双向作用的,到了夏天他们就将冰块放入,冷气也会通到房间的地面,很像现在的空调出冷风。


其实最普遍的肯定是用“火”

比如他们在房间设置火炉,这样在家里可以边烤火炉边看书、写字画画、绣花之类的,也是很惬意的;如果想出去,他们也会带着手炉出行,毕竟最冷的还是冻手;在家还有足炉,看看清宫剧里的妃子们,她们还有暖手袋呢!估计市集上也有卖;相信90年之前的网友们应该小时候都用过。再看看秦朝时期秦始皇就在自己的皇宫里做了“壁炉”,和现在东北的炕应该差不多吧;古代还有可以加热的“办公桌”。

(手炉)


(足炉)

(加热的桌子)

还有古人的保暖衣服

古代的纺织技术也不差,除非特别穷的人,只要是普通家庭都会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富贵人家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是穿动物的皮毛,那可暖和了,你们喜欢的的梅长苏天天披大褂穿貂绒大衣。另外古人还善于制造温酒,比现在的酒更能抵御寒冷。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羽评历史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里直接就说了唐朝时候的冬天的天气。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冬天下雪盈尺,在陕西那个地方现在是不多见的,而碾冰辙更直观。这个冰辙不是河水冻的,而是大雪后,有车辆经过后压出的车辙,又很快冻住。这表明非常的冷,至少要像现在的东北吉林山区或者黑龙江的天气了。起码零下25/30°左右。地表温度可能更低。只有那个温度,才可能呵气成霜,冻雪成冰!

而李太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都表明那时候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大雪是非常大的。远不似现在,冬雪一年有,一年无,难见首位的样子。

而与寒冷天气对应的。古人的房屋保暖性能其实一般。唐朝的皇宫尤其阴冷潮湿。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早逝,虽然因为风疾遗传,但或多或少也是和长期居住在那样的阴冷环境造成免疫力低下有关系。皇家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普通百姓家。

所以冬天烧炭取暖就成必然。而《卖炭翁》就是描写这一行业的艰辛困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就是当时挣扎在温饱线以下的老百姓的命运。

而烧煤直到宋朝才小范围的兴起,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后,才大规模的发挥了运用。柴碳现在也渐渐只用在小范围的艺术创作,老式火锅或者烧烤类的加工用途上。

其实关于冬天和过冬的情景,《红楼梦》中也有很多描写。大家可以有空去看看,温故而知新,这里就不多说。


古人过冬必然不止这一种。烧炭是富贵人家的奢侈,穷人家自然只能烧木材。东北的地龙火炕是最好的保暖方式,黄土高原的窑洞更是冬暖夏凉。只是苦了长江西南的人们。真不知道他们数千年来,每到冬天,是怎么煎熬过来的!应该也有办法。南方的朋友欢迎进行补充评论。

综上!


君笺雅侃红楼


虽然现在还是十月,但是北方与南方已经不在一个季节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还在春天,我的世界凛冬已至。但是看看古代的冬天,我不禁知足地裹紧了被子。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国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下面就来体会体会四个寒冷期到底有多寒冷。


1.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

西周寒冷期是中国5000来的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年之久。《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江汉俱寒”的场景。
《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武王伐纣时“驱武、豹、犀、象而远之”,其实是这些动物不是被人赶跑的,而是由于天气缘故成群地退出了黄河流域。


2.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

魏晋南北朝寒冷期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1℃~2℃左右。《齐民要术》中记载枣树长出绿叶的时间比现在推迟10天至15天。据《晋书·慕容皝载记》记载,333-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3.南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在这一时期,华北梅树不能生长,1111年太湖结冰,湖中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北方9月普降大雪,苏州运河经常性结冰,可见冷的程度。


4.明清宇宙期(1400年~1900年)

明代北京冬季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2℃左右。清初东南沿海一带冬季最低温可能比现在低5℃~7℃。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至直到次年二月才停止,也就是说下了半年雪。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湖北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冻死了很多人畜。清人王樾曾写过一首描绘光绪十八年(1893年)钱塘江冻结的场景的诗——“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古老多未经,我生乃值此。”古老所未经一句,表明了当年的冷的程度。
历史上寒冷期的冷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暖宝宝,要怎样渡过漫漫寒冬呢?
首先是多穿点穿暖点。棉花是一种外来作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葛、麻、蚕丝等都是中国本土的纺织材料。有钱人用的自然是丝,天气寒冷时,他们会在衣服里垫上丝锦保暖,还会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至于贫民多使用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御寒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幸好,到了明朝时期大家普遍能穿上棉衣。
和今天的人一样,古人也讲究装备齐全,帽子、手套也是妥妥要的。马王堆就出土了露指短手套。古人还习惯将内涵丝或棉等填充物的长条裁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至于明代时期,百官上朝还戴有类似于耳套的暖耳,清朝官员则戴着皮毛制成的暖帽。
穿暖后还要想办法取暖。
最简单粗暴当然是直接点堆火取暖。室内取暖多用木炭,这就得有个燃烧用具。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燎炉也就是炉子烧炭取暖了,火盆、熏炉也是很常用的,熏炉下部为盆,上部罩,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制的,上层人士用的多是铜质的。
古代人还会将火炭和尚热的灶灰放入手炉中,拿在手上取暖。另外还有足炉,也被称为汤婆子。足炉是由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在里面灌热水就可以放入被窝取暖了。
秦朝的高级宫殿内有了“火墙”和“壁炉”。所谓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至于壁炉也是烧炭取暖,同样有排气口。
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壁面挂着锦绣,设有屏风和鸿羽幔帐,地上铺着毛毯。皇族在这样的房间里住着,应该不会有多冷。
除了这些,还可以吃得暖,正所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坐在“红泥小火炉”旁与朋友共享“绿蚁新醅酒”。当然,也可以凭着一身正气过冬,孤舟蓑笠,独钓寒江雪。
参考资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1973。
刘炳涛,满志敏:《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2010。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历史研习社


今年的冬天很冷,连续几天的最低气温都是0度,广东的气温很少低到0度的,冻得我晚上睡觉用了两个热水袋,一个放脚下,一个抱着。

那几天怂得不敢出大门,恨不得裹着被子不起床!

我也很好奇古代的冬天有多冷?没有暖气,没有电取暖的古代人是怎么过冬的?

在网上查了下,整理结果如下: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国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以下是四个寒冷期:

①第一个寒冷期:西周寒冷期是中国5000来的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年之久。

《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武王伐纣时“驱武、豹、犀、象而远之”,其实是这些动物不是被人赶跑的,而是由于天气缘故成群地退出了黄河流域。

②第二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

魏晋南北朝寒冷期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1℃~2℃左右。据《晋书.慕容皝载记》“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③第三个寒冷期:南宋寒冷期(公元1000年—公元1200年)

在这一时期冷出的新高度是,华北的梅树不能生长,公元1111年太湖结冰,洞庭湖庭山柑橘全部冻死,北方九月份普降大雪,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经常性的结冰...

以上种种足可见这个寒冷期的寒冷到底有多厉害!

④第四个寒冷期:明清寒冷期(公元1400年—1900年)

在明代北京的年均气温比现在可要低3摄氏度左右,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冬季气温可能比现在低7摄氏度左右。

据史载:“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大雪降至次年二月份才至”。

也就是足足下了半年雪!

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从这四个寒冷期就可以看出来。

抗寒保暖,古人取暖也是与时俱进。

棉花是一种外来作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

有钱人用的自然是丝,天气寒冷时,他们会在衣服里垫上丝锦保暖,还会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裘衣。

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燎炉也就是炉子烧炭取暖了,火盆、熏炉也是很常用的,熏炉下部为盆,上部罩,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制的,上层人士用的多是铜质的。

足炉是由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在里面灌热水就可以放入被窝取暖了。这些在影视剧里面有看到过。

所谓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壁面挂着锦绣,设有屏风和鸿羽幔帐,地上铺着毛毯。

花椒取暖在电视剧《羋月传》里面有提到过。

现代人使用的热坑,热水袋,穿的棉衣,皮衣这些都是在古人创造的基础上精进的,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代人传承并发扬精进了古人的智慧结晶!


有书课堂


古代寒冷期有七大时期,下面小编带你们,一起了解一下!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时期,是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温暖时期,气温比今天可能高2度,黄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个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和秦汉王朝建立。

4.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区。

5.第三个温暖期,600年- 1000年,唐宋温暖期。

6.第四个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族中央王朝—大元。

7.明清两朝小冰期时期。



衣(仅以温暖期唐和寒冷期宋元为例。其余不再赘述。)

唐朝服饰介绍真正的唐朝服饰

唐朝的冬装,应该也是比夏装厚,但是肯定和几重衣的曲裾、袄裙没法比了

唐宋夏天比现在要温湿很多,所以也就导致北方一带气候温和

唐宋时期,发配官员或者是犯人,很多时候会往南方发配——原因是当时的南方气候恶劣,瘴气极重——从“赵卞告天”的故事中也可知,当时南方以及全国的温暖成都对襟抹胸宽盛行于唐宋时,也是因为唐宋夏季温度颇高。至于交领款式——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唐宋人冬季的时候穿交领或者圆领袍也是很有可能,如果要详细分析气候温暖程度,除了从书中记载,也可以考察岩心以及冰心第四纪冰川之后,有一万年左右的间冰期,也就是相对温暖期。


唐宋时候处于间冰期的中厚期,有一个几百年的气温上升回暖过程,之后的元明,又是气温下降过程之后又出现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不过就专业角度来说,二氧化碳的能力似乎没有这么大,二氧化碳改变气温也一直存在争议——现在的主流虽然是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工业革命的开始正巧碰上了间冰期末期的气温回升~~~~~

总之,古人也是知道冷的好伐。气温冷的时候穿衣不二法则:能套多少套多少!

鞋靴,袜子,内衣,帽子,全副武装起来锵锵锵!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白居易

常常在各种古装剧中也会有冬天喝酒的场景

有木有听说古代过冬暖夏凉的神器,窑洞呢?

有木有小朋友知道东北的火炕呢?小时候在上面打滚幸福指数杠杠。

连原始人都造围着火堆恰恰恰,古代人民也可以抱着火炉取暖嘛。

此外还找到了一片古代取暖设施的文章。

古代取暖秘档

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

火塘是最


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秦宫的“壁炉”和“火墙”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秦代宫廷贵族是怎样御寒取暖的呢?

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研究者认为,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宫室中目前虽未发现同样设施,但也应与此一样。遗址中发现三座壁炉。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两座壁炉是供浴室采暖用的,而第三层第三室的壁炉似供高级统治者采暖用的,因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号建筑遗址的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入”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由于上部建筑毁坏,因此无法得知烟道的样式。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在建筑采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据石兴邦先生介绍: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汉代的“温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阎家村的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取暖的炉灶,位于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侧有曲尺形平面矮墙(“灶屏”),并有专门的排烟道(“突”)。

汉宫贵族如何解决取暖问题也让人们很是关注,我在研究中发现,温室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据记载一在长乐宫中,《三辅黄图》:“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书·孔光传》晋灼注:“长乐宫中有温室殿。”一在未央宫中,《三辅黄图》引《汉宫阁记》云,温室殿“在未央宫”。汉武帝时建,位于前殿之北。《汉书·霍光传》:“(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即指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此殿也曾是宫中藏书之所。《隋书·经籍志》载:汉哀帝时,“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


在汉代,还有一种温室是用于种植蔬菜的。当时有一种韭菜叫温韭,是主要蔬菜之一。司马迁称当时拥有千畦姜韭者,其富与千户侯相当。《盐铁论》称汉代富人食“冬葵温韭”,指为不时之物。所谓温韭,即以温室技术培育的韭菜。汉代长安专为宫廷中设有蔬菜温室,“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葵乃秋季所食,冬季能吃到鲜葵,想来也是温室栽培技术所产。

唐代贵族的“瑞炭”和“凤炭”

上述取暖方式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隋唐时期。

你们还知道哪些?可以分享给大家一起讨论哦!


老铁奇闻述


中国古代,这“古代”两个字可是太久远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是古代,一千多年前唐朝是古代,五千年前也是古代啊,我在想唐朝的人会不会也问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又是如何过冬的?”商朝的人也会问“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又是如何过冬的?”,这样一步步问过去,直接问到了原始社会,又从南问到北,从东问到西,那该怎么回答,写几本书都搞不完了。

不过,别担心,走南闯北多年,见识过不少按照古代方式取暖过冬的,可以侃一侃。


我家在江西农村,现在都还没装空调,也没啥暖气,我爸爸,我爷爷,我爷爷的爷爷,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知道这个冬天是怎么过来的。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子里深山里都没装空调啊,那冬天刺骨的冷了,怎么办呢?其实也简单,多穿衣服,有钱的没钱的,有衣服的穿衣服,没衣服的披麻布,裹烂衫的尽量多穿上这个千年不变的道理。除了穿衣服,还可以烤火,随便点柴火都能完成,灶膛里,火盆里,土坑里,石头堆里,野外,屋内,山洞里都可以。

又或者用个竹子和瓦盆编个火笼,放点烧着的木头盖一点灰,有大的有小的,可以随身携带,可以暖手暖脚暖被子,可以一个人烤,也可以四五双手,三四双脚一起烤。就下图这个随身携带上面盖一块布,可以暖一天的,提着走个几十里上街来回都不会冻着。

再说说我去的甘南大草原上吧,那里牧民逐水草而居,以前点都没有,空调什么的现在也好像没有谁用吧,有没有啥暖气,基本接近几千年来的原始状态。我前年在大草原上待了一个多月,发现他们冷天就两件事一件事是喝热的酥油茶、喝酒吃肉,另一件事就是烧牛粪烤火啊。就下面图片里的,一块块的晒干了,全部都要进炉子里,要帮忙度过整个冬天的。炉子的火从不熄灭,水也一直烧。

中国北方,世世代代都喜欢用热炕头过冬,床下烧火,床上热,一晚上就睡觉很安逸的。我老婆就是西北人,他们现在还习惯在炕头上吃、玩、睡觉呢,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幸福人生的终极享受了。


又或者学学爱斯基摩人,人家生活的地方才叫冷,但他们的取暖的方法是绝了,拿冰块砌成房子,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最大的缺陷是里面不能生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幸福了。

当然这些都是平民,要是皇家、贵族,估计还会有很多先进的取暖方式,据说有皇宫是空墙烧火,西方社会也有壁炉。所以古人冷了总会想办法的,不必我们笨和傻


盛唐豪歌李艺泓


天寒地冻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特别大的寒冷灾害也都发生过,但要说古代最冷是什么时候,我个人观点应是西周

这场寒灾持续了大约两百余年,从公元前1100年一直到公元前850年左右,在此期间,人们主要承受来自寒冷气候下的低温天气,就连四季如春的南方地区,也普遍经历低温。

而这也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寒冷期,其余季节还好,一旦到了冬天将非常艰难,《竹书记年》有载:“冬,大雨雹,牛马死,江寒俱冻。”

可见灾害程度相当恶劣,而且天降的并非雨雪,反而是冰雹,对人畜伤害较大,同时整条江面都会结冰,更证明了温度之低,实属罕见。

再往后将近一千年时间,都没再经历如此恶劣的极端天气,四季照常,春来秋去,直到公元初年到六百年之间,冬天的气温再次大幅度下降,而公元初年时汉朝建立,汉武帝刘彻即位,据说他在位时,就曾前后三次经历过极端恶劣的寒冬天气。

《汉书·五行志》记载:“大雨雪,民多冻死。”,既然史书上如此叙述,自然并非个别案例,寥寥几字已经描绘出了一种现象,由此看来,当时的寒冷实属残酷,绝非一般。

而到了汉朝的元鼎二年三月,原本中原地区的河水不会结冰,但这一年竟然遭遇了冰封河面,再到阴历四月,又大雪骤降,关东十余郡县的老百姓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竟出现为了活命而“人相食”的人间惨剧。

因此,古代最冷的时期,大概以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出现的这两次时间跨越长达一千年的寒灾为最,而且古时的自然资源充沛,可工业并不发达,很多驱寒取暖的用品生产不足,难以运送到一些交通不畅,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个问题,既然题主问古人是如何过冬的,那我就分两个阶段解读一下:

第一,无棉时代。

在棉布尚未发明之前,人们的取暖方式无外乎两点:生火与养蚕。

生火很好理解,自然是点火取暖,而养蚕最初是用来纺织衣物,后来因为工序繁琐等复杂原因,渐渐演变为高档的丝制品,而价格低廉易于种植的葛、麻等物,开始逐步兴起。

以麻布为例,对于穷人来说,能有一件用“麻”做成的衣物,当然无比满足,但要想拥有一件全麻制成的厚实长袍,无疑于奢侈品,真正能够避寒保暖的织物,叫做“缊”,一般家境尚可的人,都会在衣物内填充“緼”,用来增添保暖性。

可“緼”的原材料是蚕丝的下脚料,属于别人做完高档衣物剩下的材料,防寒性自然与蚕丝还有很大差距,但既然是下脚料,自然也比没有强。

所以古代的平民一般都穿这种填充了“緼”的袍子,可如果不算太冷还能承受,如果遇到前文中所说的极端寒冷天气,这种长袍能够起到的保暖作用并不大,一样会使人感到寒冷难耐。

如果是有钱的富人,不单要穿的好,外层还要加一层好看的罩衣。一个人有钱没钱,往往就能从他的衣着上看出来,如果内里厚实,用蚕丝等物做成内衣,外层还有一件质地上乘,另也好看的长袍,那这人即便家境并不阔绰,也属于殷实一类。

再往上,最高档的无非就只剩动物的皮毛了,列如绵羊,狐狸等野生动物的皮毛。

可这些东西,甭管古往今来,都是价格昂贵,因为得需要人工狩猎,碍于文章长度,此处暂且不谈。

第二,有棉时期。

棉花其实属于外来物种,原产地在阿拉伯和印度,最早有关棉花传入中原的记载,可见于战国时期,那时是相当于进贡的形式,进献给诸侯的君主。

《尚书》中曾有部落进献棉花的记录,但描述甚少,因此无法形成明确而直接的证据,史学上对于棉花究竟何时传入中国,还没有非常肯定的证据出现。

但在南北朝时期的新疆,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且产量非常高,在当时被称作“白叠子”,后来经由南北发达的交通,逐步传入中原,使得棉花这种易种植,收成有保障,而又价格低廉的农作物,渐渐发展成为最基础的保暖材料。

到了唐朝时期,棉花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再到唐朝中期,可谓是棉花产业发展的鼎盛,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当时由于经济中心的南移,加上南北商贸往来愈加活跃,棉花种植产业彻底在中国内地展开,当然介于气候冷暖因素,还是以福建广东等温热地带种植较多,至此,经过发达的南北商运,棉花被越来越多的供应到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愁苦于冬无暖衣的窘境,反而人手一件厚实棉衣,顺利过冬。

————————————

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钱品聚


人们应对寒冷,无非三种手段,即着眼于添加衣物、适当运动和以火取暧,其中又以衣服和火比较靠谱儿的。古人们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用火,以火烧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的手段,考古学家们甚至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灶坑和被火烧过的土层——那个时代的人多是衣不蔽体,排除火灾的原因后,那就是他们烧火取暖的明证了。

春秋时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叫做“燎炉”的工具,是专门用来烧炭取暖的家伙事儿,甚至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很有了一些“自动化”的思想,在燎炉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着的炭,保火种不灭的同时,也方便取暖时取新炭加之。当然,这个时代的人取暖并不止烧火这一种方法,不过其它方法多半是平民所难以承受的。

中国古代的温度,并非一成不变,人们有史可考的就有好几次升温和降温的变化,如现在的武汉等地的温度要远高于春秋战国(这个时代武汉等地属楚国),甚至明清入中国传教的人在华中监测到了零下十八摄氏度的记录——这种温差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春秋战国时,楚国降雨量很大,再加上温度低,于人而言便是严寒,人处在这种境地要是没招儿,冻死也是大有可能的。楚人御寒,多是通过饮食来补充,如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或者干脆就架一个“火锅”——以鬲、陶或铜鼎为锅,其下以柴炭加温,当然,那个时代是没有火锅一说的。在“火锅”里,再添进去一些如生姜、羊肉、狗肉之流的食材,再配上一壶烈酒,实在是保暖三件套一般的措施。

除火而外,古人也懂得利用光能,如造房时使门面向南方,又或者在屋顶搞一层楼板或竹质的顶棚,不过这样做成效并不显著。到了秦朝,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在皇宫之内已经出现了诸如“壁炉”、“火墙”之流的措施,秦始皇就有专门的壁炉用来御寒,供于浴室和平常取暖所用。壁炉、火墙之流,其主要燃料为木炭,这其实也为一些打柴为生者提供了另外的谋生方式,奢侈是奢侈了一些,还算是值得原谅。使上了木炭,这防止烧炭中毒便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秦始皇虽然残暴,倒是惜命,这一点不用后人操心,壁炉和火墙的排烟口都是放在室外的。火墙的做法,就是用使筒瓦相扣以成管道状,然后埋在墙内——秦始皇实在霸气,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搞出了暖气的雏形。

汉武帝时期,皇宫内建立了一座温室,专门搞出来让皇帝在冬天居住,在这座温室殿内,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防寒比较高大上的大部分手段。皇帝要“日理万机”,这里既然是他在冬天里的居所,自然也要有些处理政事的“配置”,这就有些考验古人的才智了:皇帝在这里处理公文,你在旁边烧一堆炭,那感觉就像是鸡窝里冒出个鸭蛋一般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这里,炭是经过了一些转换的。《西京杂记》中有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以花椒涂壁,可算是非常奢华了,汉代时的花椒可不像当代这样“烂大街”,那个时候的花椒几乎可与金子等量交换,有时价格上下浮动,甚有过之——“椒房殿”三字千古流传,自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骄傲。

贵族们从享受方式上来讲,可说是日新月异,但老百姓就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了,有点条件的老百姓,或许可以在家里配置一个简单的炕,甚至在现代都是能够看得到的——而炕这种东西,其实“北京人”时代,就已经被人民创造出来了。

与人们居家御寒“硬件”配置的格局相同,外出御寒时的衣物就算是“软件”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要提一句,老百姓的软件,才是真的“软”。唐宋之前,棉花尚未闻世,世间还没有所谓的棉衣,老百姓外出时,保暖只能靠麻衣,效果奇差,贵族则与此不同,他们消费得起裘衣,多以羊羔皮、狐裘、貂皮等为制衣的原材料,保暖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棉花出现之后,老百姓在冬天里的处境好了一些,享受到了与贵族相去不远的保暖效果,当然,想要穿上貂裘,还是得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


这位怪咖


在漫长的古代,从公元前3000年到如今的上下五千年中,我国的气候也发生过很大的波动,寒冷气候间接发生,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比较长的气候寒冷期,

第一个寒冷期是西周初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延续了一两个世纪之久;第二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东汉初年到公元3世纪后半叶,是一个逐渐变冷的过程,然后到了公元7世纪,其后又开始变暖,从变冷到变暖的这几百年间,正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对峙的时期,是中国最乱的年代;第三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变冷,公元1111 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拥有2 2 5 0 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 而且可以通车 ,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南宋国都杭州落雪延到暮春,这段气候寒冷期延续了200多年。第四个气候寒冷期是17世纪,正是明朝风雨飘摇的末世。

即使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气候寒冷期,冬天的气温依旧因地而异,纬度高的地方寒冷,纬度低的地方暖和,当然纬度低但是海拔高从而异常寒冷的青藏高原是个特例。即使在寒冷期,古代冬天的气温也和现在也相差无几。由于那时候没有污染,取暖条件也不足,人们对寒冷的感受和印象应该比现在更加深刻,冬天经常“路有冻死骨”。

古代的冬天这么冷,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办法多着呢!

【最简单取暖办法就是“烤地”】

古人发现,炉灶周围的泥土在火的炙烤之下,性状就会发生变化,不但变硬,还能持久保温,于是就发明了“炙地”取暖手段,也就是俗话说的“烤热地”。就是用火将一块干净的平地烤热,利用土的热惰性来保温,取暖的人躺在上面,就能达到御寒的目的。

这种取暖方法在《左传》中也有记载,鲁昭公十年,宋国的国君宋平公去世,他的儿子宋元公守灵,需要“寝苫枕草”,不能穿御寒的服装,这还不要了公子哥的命?此时,一个叫柳善的侍从提前将元公端坐的地方用火烤热,讨好国君,舒舒服服守灵的宋元公很高兴,他本来挺厌恶柳善这个人,被人一拍马屁,立马心花怒放,对其加官进爵。

【最省事的取暖方法就是“火塘”】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群居的古人就发明了最原始的“火塘”取暖办法。所谓“火塘”,就是在屋子中间挖一个坑,里面积蓄燃烧的木材等物,既能烹煮食物,也能冬季取暖。这种办法虽然能解决部分取暖问题,但供暖效率低下,温度不足、针对性不强,并且很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相信原始社会的老祖宗们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死得肯定不少。

【最舒服的取暖方式就是“火炕”】

将灶台与“烤热地”结合,就变成了“火炕”。只要灶台煮饭,就能给火炕提供热源,不但保温时间长,散热面积也很大,可谓“一堂尽温”。火炕的发明不早于晋代,在《晋书》中就有“公孙凤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单布,寝处土床”的记载,公孙凤隐居的地方是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可以判断这里的“土床”就是北方的“火炕”。到了唐代,也有“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的记载。火炕在华北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如今华北农村里的火炕基本绝迹,在东北牡丹江的雪乡,相信火炕还很常见。

【最奢侈的取暖方式就是“火墙”】

古代有钱人家和贵族们还喜欢用“火墙”取暖。所谓“火墙”,就是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的出口延伸到屋外,与添火的炭口相连。炭口里烧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弥漫到整座房屋,实现供暖的目的。为了保证热力循环通畅,在火道的尽头设有排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这种火道还直通到使用者的炕床下面,实现“定点供暖”。“火墙

这玩意在中古和近代的欧洲也非常常见,比如壁炉,就是烧火墙取暖用的。

【最超前的取暖方式就是“地暖”】

别以为只有今天有地暖,在古代中国早就有了!古代的有钱人采用的取暖手段更加巧妙。一般的小康之家不用火炕,他们采用“地坑”,就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条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烟道,砌筑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使灼热的烟气为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保证室内采暖。“地坑”其实与现在的“地暖”类似,这种手段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同时热气流自地面上升,室内供热十分均匀,是一种比较高明的供暖措施。

大家说说,现代人除了发明暖气之外,有哪点取暖方式比得上古人?


作家王麟


古人过冬,更像是一场诗意与寒冷的博弈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古人会做一个非常好看的日历,以九天为一个单位,一共九个单位,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最文青的是他们会画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过一天就给一朵梅花涂上一抹嫣红,等到梅花悉数绽放时,冬天也就过去了,推开窗,大地回春。

当然,取暖工具也是不可少的,基本都是烤炭火,咱们小时候的炭火就用个废旧脸盆装,但人家可不一样,每一件取暖工具都堪称绝美的工艺品。以下内容来自工艺中国,已获授权,一起来看看:

烤火的器具“火盆”,也是大有讲究:依据材质和使用者身份的不同,有铜质、铁质、木质甚至是珐琅器

在但在过于寒冷的地区,仅靠火盆烤火,效果甚微,所以,久而久之,人们烤火也烤出了各种“新意”。

熏 炉

熏炉也称香炉,是古人冬季室内取暖熏香常备之物,内放置炭火或香料,外有大量开孔,以充当“暖气”之用。

这些熏炉多为金属或陶瓷质地,造型美观别致,实用观赏两皆宜,后来成为不少文人的把玩之物,甚至出现玉质香炉和翡翠香炉。

而熏炉之外还有熏笼,工艺精美,有青铜銮金,也有掐丝珐琅,大者可至一米多高,重大数百斤,如今在故宫博物院“三和殿”等殿室中,皆有熏笼成列。

手 炉

手炉的体形相较于熏炉显得小巧许多,可以捧在手心用来取暖,相当于现代的“暖宝宝”,外壳上多有雕刻装饰,十分玲珑精致。

而它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之用,镂空雕刻的炉盖众多纹形,与炉身花纹相得益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足 炉

足炉可以说是现代暖水袋的雏形,器形呈扁状,以铜制为主,内可灌热水,既可烘暖足部,也可以随身携带或放入被中。坊间又称足炉为“脚婆”、“汤媪”。黄庭坚曾有诗说:“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虽然古人并没有“高科技”取暖设备,但却以超凡的智慧和技艺,创造出诸多精妙的“过冬神器”,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更将传统工艺中的点滴精华运用其中,诞生一件件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精品,无不令人折服。

喜欢一个人要说出口,喜欢这篇文要点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