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啟源周公,鳳鳴蒼穹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

盛景猶現,再續傳奇

……

說起周文化,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封神演義》了,姜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至今廣為傳唱,哪吒、楊戩等神靈形象也一直在影視劇中頻繁亮相,為人所唱道。然而,除了《封神演義》,什麼是周文化?周元素如何表達?卻似乎一直被大家所忽視。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歷史不斷疊加,周文化奠定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座標上的地位。7月18日,以中華周文化展示與傳承為核心的中國周原景區在周文化的發祥地陝西寶雞岐山正式開園,再次帶大家穿越3000年走進西周歷史,在西岐大地與周文化實現面對面碰撞。為此,鳳凰網陝西也特別開啟了一次文化探秘之旅,在中國·周原傾聽中華文明的迴響。

浸入式體驗 多元主題感受周文化洗禮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從南門進入景區,映入眼簾的"天子駕六",再現了周禮中天子駕六馬的乘輿制度;一路向前,以木草結構為主、外方內圓的"明堂",實現了"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體現,周天子伏案的場景赫然眼前;除此之外,禮樂廣場、何尊廣場、周原廣場三個廣場構成了周原的整個文化軸。禮樂廣場以雕塑的形式再現周人遷徙及周朝發展,還原歷史、再現周禮建制,同時,504個姓氏分列中軸線兩側,尋根溯祖在這裡就可以一探究竟。廣場內還設置了八音石、編鐘等,再現周樂文化;再往前就是何尊廣場,一座26噸的何尊坐立中央,尊內鑄有122字的銘文,"中國"兩字最早就出現在何尊的銘文之上,"德"字最早也出現在何尊銘文中,印證了周王朝以德治國的理念;再往後就是周易廣場了,從上方看,周易廣場呈八卦樣式,廣場上,陰陽如何演變六卦、再推演出六十四卦,都以具象的方式進行展示,讓遊客真切感受周易文化的魅力。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同時,景區還建設了百工坊、諸子百家園、封神樂園、百鳥樂園等主題區,融合科技賦能的《封神演義》實景演藝,以"天、地、人"為軸線分區,以文化為內容,旅遊為載體,科技為手段將周文化集中創新演繹,讓遊客享受集歷史古蹟參觀、文化創新展示、親子休閒遊樂、演藝互動娛樂、特色餐飲為一體的浸入式體驗。

全民營銷 把周文化傳播出去

周文化是中國周秦漢唐四個文化之首,但一直沒有很好的開發建設。陝西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秦漢唐都有相對應的開發推廣宣傳,但是周文化由於比較散,所以開發宣傳上比較匱乏。周文化的核心為:周禮、周樂、周易。周禮是中國古代社會最早出現的行為規範約束制度,周樂是對於整個社會的娛樂活動所出臺的禮法和規範,周易是中華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人的傳統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基於此,經過不斷的考古考證,周原景區應運而生。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周文化中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了周以後近三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因此,施工方在建設之初首先組織工人集中系統學習了周文化。"周原景區負責人介紹。據悉,建設初期,所有施工人員都參加了周文化培訓,進行了周文化研討,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規劃設計都是企業與專家論證探討之後才確定的,這才有了現在這樣的實景效果。同時據景區負責人介紹,景區還有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周禮的復禮,以遊戲互動的形式去理解周易文化,以身臨其境的方式體驗周禮,讓人們在遊園的過程中學習周文化、親近周文化,發現周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種種傳承,從而發現歷史、發掘歷史、傳播歷史。

鳳鳴岐山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迴響

"籬柵成坊,百工繁盛;禮樂興邦、宅茲中國。"周文化景區的建成一方面再現了周文化,另一方面也讓岐山得以"盛景猶現,再續傳奇"。

在陝西東線旅遊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西線旅遊還較為薄弱。因此,周原景區的開園,也在一定程度上撬動了西線旅遊發展點,激活了西線旅遊,與周邊法門寺、諸葛亮廟、太白山等形成全域旅遊線路,振興西線旅遊,帶動產業結構發展。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穿越3000年 傾聽周文化在西岐大地迴響

據介紹,從7月18日開業當天到7月31日,中國·周原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5萬人,營業額超100萬,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切切實實的拉動作用。從東門出去一路向南,附近村民開設的農家樂目不暇接,農家樂里正宗的當地餐飲也吸引眾多遊客前去品嚐。據附近村民介紹,景區未開前,民宿一晚大概幾十塊錢,現在景區開園後,住宿需求增長,民宿價格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讓他們享受到了福利。與此同時,周原景區的開園,直接解決了600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就業崗位超1000個,吃—住—行大產業鏈正在初步形成,周文化也真正在西岐大地開始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