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著名學者酈波和康震的詩詞水平?

粵菜美食聯盟


一、很奇怪這兩人的詩會引起這麼大反應。兩人都不是專業的,研究領域也不是詩詞,原本對他們寫詩就不抱什麼希望,看了他們寫的後,果然,說詩跟寫詩是完全的兩碼事,他們無非再一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知道這兩個人,並不在《中國詩詞大會》,而是《中華好詩詞》。兩人都不是專門研究詩詞的,通過他們的點評就知道,說的都是一些常識,一些熟典,對於稍微資深一點的愛好者都不會有知識上的吸引,而他們對詩詞的講解也很大眾,很多都跟官方教科書上解釋差不多,個人體會很少(也許有,但節目上不好展現)。看幾期就知道,這樣的節目都是普及型的,針對的都是普通愛好者。

二、說說兩首詩

酈波的集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東一句西一句,一句一個意思,而幾個意思又弄不到一塊,好凌亂,酈波老師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呢?看看前人的集句

雜詠
秋煙脈脈雨微微,【唐·陸龜蒙《簾》】
回看池塘影漸稀。【唐·李建勳《蝶》】
正是西風花落盡,【唐·吳融《秋聞子規》】

孤魂空逐雁南飛。【唐·沙磧女子《五原夜吟》】

渾然天成,毫無痕跡

康震的七絕:“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第一句雖是熟調,也還行,第二句馬上就露餡了,第三四句不知所云,整首詩顯得不通。押韻都顯得勉強,為了硬押。平仄問題就不說了。

三,自我展示

用平水韻,兩首絕句

漁舟傍岸小蘆灣,水鳥行邊來去閒。

都在夕輝金色裡,船頭還見一翁眠。

環繞小廬欣有竹,別居幽境不須鄰。

多情顧我宵宵月,一片清光不染塵。

四感想

伴隨“國學熱”的興起,詩詞節目也多了起來,基本就是背,能夠背幾首的,也都成了才女才子。不知什麼時候起,才女才子的要求這麼低了。想想以前隨便一個下層歌姬都能吟詩善曲,真不知該說什麼。

這些只能說明我們離優秀文化已經很遠了,稍微有人沾點邊,我們就覺得了不起,要仰視。這是娛樂至死的悲哀。

(詩詞分享頭條號:詩詞桃花源 喜歡右上角(⊙o⊙)哦)


詩詞桃花源




作為一個“骨灰級”詩詞發燒友,南某平時酷愛讀詩、寫詩、論詩。

為了對酈波和康震兩位老師在詩詞創作方面,有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我特地在網上對他倆寫的詩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也好綜合評判。

遺憾的是,除了他倆在“詩詞大會”上臨場發揮的那兩首外,別無其他。

那我們就對著題頭那兩首詩,就詩論詩。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酈波老師比較雞賊,不用怎麼動腦,就信手拈來了一首四言集句詩。只有博聞強記,才能集句成詩。但要想創作好的集句詩,需創作者對原詩句融會貫通。

酈波老師集的這四句,都出自蘇東坡的詞,初看眼,感覺還比較順暢,從平仄上一看,就發現問題了。

作為七言絕句,首句應以仄聲收尾,而清歡的“歡”字,實為平聲。此外,第三句,非吾有的“吾”應為仄聲,若改為“我”字就好多了。最後,第二、四句收尾,“香”和“鄉”撞韻,這些都是絕句的大忌。

對於以上幾個細小的失誤,我不相信儒雅多才的酈波老師沒有察覺,我想,可能是他大氣豪爽,不拘小節,有意放過這些瑕疵吧!

再來看看這首詩的所表達的意思:

人世間有種味道叫平淡的歡愉,

紅色的荷花倒映水中散發點點清香。

常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完全屬於我自己,

心若安閒,處處都是水雲鄉。



經我分析,酈波老師其實是想通過這首集句詩,表達沉浸在詩詞中的美好狀態,勸大家不要浮躁,安心讀詩。但火候掌控失調,有點言不由衷,詞不達意,感覺怪怪的。

我以為,這四句基本都是蘇學士晚年的作品,透露出對人生釋然與參悟,格調太高,難以駕馭,不適合強硬的湊在一首詩中。

或許酈波老師作為一個文化學者,對詩詞的領悟和對生命的感悟比我們一般人都高,蘇學士的這四句高格調詩詞,正好能表達他的境界,也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讓我們放鬆一下,來看看康震老師的這首風趣的原創作品。首先,我大致的看了下平仄格律,最起碼有五處錯誤,就不細說了,反正大學問家又不拘小節,我們直奔詩意。

開題“大江東去,日月經天”真是豪氣干雲啊!第二句突然就有點慫了,吐露出一股小家子氣。意識到這種頹勢後,第三句馬上又領只雄雞過來高歌一曲,以顯示威武雄壯。第四句收尾,當然不能輸了氣勢,大有屬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派頭。

回味著“康博導”沉浸在自己的詩裡,字正腔圓的吟哦、繪聲繪色的比劃,那種享受的樣子,真有點想拍他的衝動。

康博導眼神炫亮,寫詩可能差了點,但很有表演的天分。

每次看到他那迷之自信的微笑,總能讓人聯想到著名少將張召忠,他倆要是來個對對碰,絕對能碰出永不熄滅的火花。

但不得不表揚,康震老師對我們中華古詩詞絕對是真愛,不知要有多大的愛和勇氣,才敢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獻上這麼一首趣詩啊!

不瞞大家說,康老師這類“老幹體”詩,我十五歲那年,一天可以寫十首玩。

也許,是我們觀眾朋友對兩位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哪條規定要求了文化學者一定要會寫詩、大學教授一定要會寫詩?

有專家指示:寫詩這麼Diaos的事,最好還是留給那些愁腸鬱結的Loser。

詩人是需要天分與歷練的,而我們的專家、教授,資歷和嘴巴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據說,酈波和康震兩位老師顯露了一點他倆在詩詞創作方面的實力後,得到了來自各界知識分子們不同程度的問候。沒想到,露這一手,掉得有點大。

還是希望大家能冷靜看待這件事,畢竟《中國詩詞大會》只是“詩詞背誦大會”,畢竟酈、康兩人只是研究者,不是創作者,畢竟他們是靠教案和嘴皮子吃飯的。

最後總結一句,酈波老師的那首集句詩,比康震老師那首“小詩”還是要強一點的。


南宮尋歡


說實話,這兩首詩不看作者只是評價詩的話,不論是集句詩還是自作詩,都不是太成熟。

我們畢竟和古人不一樣,古人從小學寫詩,我們從小學背詩,大一點,學校裡也只有背詩的課,沒有寫詩的課,所以幾乎每個詩人都是從門外漢走過來的,今天不會,不代表明天不會,昨天的詩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貼一下去年網上幾位老師的評價,大家看看有無道理。






關於這康震酈波兩位教授,很明顯偏重於研究,但是研究的並不是創作,只是背景、含義、典故、作者生平,因為不會寫詩(酈波老師這兩年已經在學習寫詩了),所以其實講不出詩的真諦,大家聽一下葉嘉瑩先生的講座和我發的王步高教授的視頻就會明白區別在哪裡。


葉先生教你怎樣放鹽、何時加大火候、怎麼配料、何時出鍋,最終告訴您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其他人教您怎樣用刀叉、怎樣用餐巾紙、吃魚先吃哪一段、順便給您講一下廚師的生平與愛好。一個是電影學院教你怎樣作演員、做導演、作攝影、怎樣拍好一部電影;一個是教你怎樣看電影、寫影評,這不是一回事。當然學會怎樣欣賞一部好書一部好電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為詩詞大會也不是一個創作大會,因此請這幾位有學問又有流量的老師是正確的,我是導演的話也請他們。

關於詩論還有這樣的爭議,下面有兩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這兩位徐教授是會寫詩的,一個人是否能寫詩,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經常在微博發言的人 ,如果會寫詩必然會發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別。如果常玩自媒體從來不發詩作,大部分是不會寫。從這方面來說,好像酈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發表過的,因此觀點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學者批評。

詩詞大會引發爭論對於弘揚國學是一件好事,幾位評委和中央電視臺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實也是常事。我比較佩服紀連海先生,他在一次衛視的綜藝節目中,主動說起自己對於詩詞是弱項,所以我們在詩詞大會上是不會看到紀先生的。

記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到,他年輕時指出過錢穆先生的錯誤,錢穆給李敖回信接受並贈書給李敖。今天的我們還有這種氣度嗎?今天的名利世界裡,您看到過名人曾經低過頭?

希望每一個人都冷靜地從事物本身出發,就事論事,不要一開始就站隊無論對錯都去維護自家人。指出問題的極盡嘲諷,被批評的惱羞成怒,特別是今天的粉絲經濟下,本尊還沒說什麼,粉絲們卻拔刀相對了。好的東西壞不了,壞的東西好不了,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記錄下來,有個人叫做歷史,他最公正。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比較認可徐戰前先生的話 ,說話是人的權利,允許人說錯,自然允許人批評。旁觀者發言、看熱鬧自然也隨意。只是真正喜歡詩詞希望學習的人要冷靜,這樣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學到知識,知道畢竟你不會希望自己一輩子停留在打油詩的水平。

其實大多數人對於詩,就像老街面對書法一樣,一副字好還是不好,我只能聽人家說,你是范增好 ,他說啟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礙我偶爾看看書法,高興了寫兩筆,管什麼章法筆法自得其樂就可以了。

另,絕句有律絕句,也有古絕句,古絕句是非格律詩。

您說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今天小編斗膽冒犯兩位老師,賞析下兩位老師大作,僅以個人看法而論不為折服大家,不足處還請指正。

我們先看比較儒雅酈波老師的作品。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是一首集句詩。在欣賞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集句詩。集句詩指的是作者博聞強記集聚古人已有的句子,集句成詩。講究貫通一氣,不落斧鑿痕跡。甚至比原詩意境更加優美。道原詩不能道,言原詩不可言。基於上面的大義,我們下酈波老師的集句。首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出自東坡的浣溪沙。小編不想去討論東坡原詞,主要看此句。此句的基本解釋是,人間最美好的是如此清淡的歡愉。未知大家了沒有如果我們只看此一句,便知道這句只可以做收句使用。不可以做出句用。作詩中雖然有突兀橫來,盤空硬語的說法。但是絕不是如此說法,我們不禁會問什麼樣的歡愉?反正小編有這種疑惑。或許第二句會給出答案。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句,照水紅蕖細細香。也是出自東坡的詞。鷓鴣天。看到這裡我們發現這兩句不在一個韻。此處我們不必細糾。單看意境。難道照水紅蕖細細香是酈波老師的清歡嗎?此處小編不能理解。這兩句小編看來就是天南地北不可能組合的兩句。我們在看第三句,長恨此身非吾有,這句還是東坡的句子。剛剛說清歡,又說照水紅蕖細細香,然後突兀的來了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還是不挨邊。難道那些清歡,還有照水的荷花不是酈波老師的嗎,如果不是幹嘛要說呢,如果是為什麼又說非我有呢,太矛盾太矛盾。在看第四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剛說了此身非我有,又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小編真的不忍直視。壓根不在一條線的東西酈波老師那麼大學者難道不知道嗎。還是壓根酈波老師就不識詩文?小編不敢想。這就是我們堂堂中華的文學教授嗎。我們權且把所有事物都算是比喻吧,把所有的比喻成詩詞大會的選手,解釋一下。。酈波老師說,人間啊最美好的歡樂就是我在這裡淡淡的當評委,看那舞臺的彩燈把選手們照的像芙蓉一樣漂亮還都噴了香水,我在這裡都聞到了。只是太恨導演不讓我上場比賽,非要我坐在這裡當評委。把我搞得很不爽。哎,誰讓的錢呢,有錢才是最好的還能提高曝光率,想到這裡我也就安心了。只能這麼解釋才能解釋的通。



我們再來看看康震老師的大作。

大江東去流日夜,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不愧是作為壓軸大作。乍一看比老師的強多了,起碼不那麼生硬。接下來我們賞析一下,首句,完全就是驢唇不對馬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小謝之手。大江流日夜,古來被人稱道,稱為境界的楷模。康老師居然活生生填了東去二字。不僅僅是畫蛇添足了。簡直就是一隻老虎被康老師添了兩筆連條狗都不如了。我都不知道我心目中如此敬仰的康老師怎麼會如此沒有見識。第二句古韻新顏竟芳菲。小編想不出該如何解釋。古韻新妍難道該解釋成古韻有了新面貌?還是古韻新放光彩了。無論哪種都和竟芳菲不搭邊。雄雞高歌天地廣,這句話雖然沒什麼毛病,也沒有亮點,相信今天網友都能寫出來。一代風流唱春暉。這兩句都是在比喻選手。不言自明。總體評論比酈波老師的強點,語句不通,強拼爛湊,快板不如,也就是小學四年級的水平。不足一觀。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嚇得我趕緊去搜了一下兩手“絕句”詩來拜讀了一番。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有兩個心得:1、高下立現;2、高手在民間。

一、為什麼有高下立現之說?

看看兩首“原作”:

酈波老師的集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酈波老師到底是熟讀詩書,這個倒不假。集句基本沒有問題,至少表面看上去都是前人的詩句,而且都是“七個字”的。絕句的“起承轉結”也基本到位,只是“歡”、“香”、“鄉”三字的韻出了點問題;意境上就不好說了,往大了說,可以說是“零零碎碎,六神無主”,往小處說,也可以說是“前言不對後語”。但是現場發揮,還算符合“詩詞大會”的旋律吧。

本人前幾天也有過一首集句詩,貼合清明節的,請各位比照:

清明時節雨紛紛,寂寂山城柳映門,盡是死生別離處,病樹前頭萬木春。

康震老師的現場作品:“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康震老師的現場“力作”,實在無從評起。什麼叫“流日月”?什麼叫“一代風流唱春暉”?讀得我是一愣一愣的,真是大跌眼鏡。估計請康老師現在再解讀一下,也難說出個所以然吧。

本人也有一首即興口占的絕句,供大家對比一下:不見幽深青石路,黃雞黑犬逐遺齋,衰翁儼坐如雕塑,一樹荼蘼上石階。雖然我寫作時的場面沒有“詩詞大會”的恢弘,但自認為比康老師的要好太多了。

二、為什麼會有“高手在民間”的說法?

通過兩位老師的現場表演,網絡詩詞作者,尤其是網絡古詩詞作者應該更有自信了:原來,我們的作品比“肉食者”的還要好啊,我們為什麼要自愧形慚?君不見,網絡詩詞雖然良莠不齊,但是要找一首康老師“這首詩”相當水平的,那還不是唾手可得?

民間作者,身份低下,其作品難以有傳播的途徑和空間。但是我們貼近生活,能看到、體味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寫出來的東西比較感動人;不似“廟堂之上”的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作品容易脫離現實,令讀者“食之無味”。所以才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說法嘛。

本文僅僅對上述兩手現場作品進行評價,不針對兩位老師此外的任何事或行,請勿無限引申。謝謝。


文家四少燕無衣


央視第三季《詩詞大會》已落幕,外賣小哥雷海為奪冠,人皆驚呼高手在民間。作為四評委之二的專家酈波和康震,現場以詩作賀本是應情應景之作,卻引來對關於評委詞詩水平的質疑和批評聲,該如何評價他們的詩詞水平呢?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關於古體詩,講究平仄格律,音韻節奏之美不可或缺。

宋朝範溫在《潛溪詩眼》中談到韻味時說: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餘音復來,悠揚婉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

詩的韻味,用聽鐘鳴聲的愉悅來比喻再合適不過了。它是無法言說的精神享受,令人遐想陶醉其中。


梁宏達在一期節目中,曾流利地背出詩人食指的《相信未來》,幾十年前讀過的詩,因為讀來朗朗上口,仍記憶猶新。因該說它比起古詩,還不是那麼合律。至於網上的烏青體,梨花體之類,唯一笑置之。


那麼評委康震,作為著名學者,點評之作的這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作為專業詩詞人來講,的確不夠專業。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林妹妹收香菱為徒,安排入門的作業便是熟讀:王維一百首,杜甫一百首,李白二百首。

詩歌作為文學王冠上的明珠,入門似乎不太難,但那是在古代的語言環境下,能有詩意的經典,大多數人也和賈島一樣,反覆推敲才行。畢竟李白那樣謫仙,才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成絕句。作為應時應情之作,曹子建七步成詩四句,溫庭筠八叉手一叉一句,又快又好的古今也難尋。


所以如果康震在會上即興而作,這樣也不必苛求,因為人家棉花匠的女會彈(談)不會紡,評論可以精彩,寫詩不是專業。誰說評論家就一定是小說家,《天龍八部》中王語嫣手無束雞之力,還不是一樣指點段公子成才。唱戲要嗓,戲迷票友會欣賞叫好,卻無有天賦,合著鼓點來上一段,卻也不錯。

至於酈波的集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雖無創新,但大體達意。其實尋章摘句用得好也不錯,最有名的便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為學》三境界。千古文章一大抄嘛。

△酈波

對二位評委詩作的非議,也說明作詩知易行難。學者對古詩研究有前人鋪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隨口道來。當然僅合韻也不夠,張宗昌的打油詩,咕嘟咕嘟冒出來,也反留給後人說笑了。

雖詩詞大會被戲稱背詩大會,對二位學者詩作的討論說明,寫詩比賽的確不太適應直播,但民眾對詩詞國學的喜愛,還是大有市場的。就像悟空問答上的徵對聯,參與者眾多,這當然是件好事,學而精進是有過程的。

希望央視第四季能拓寬思路,不光賞評背詩,也能有賽詩內容,也許就能出現更多寫詩高手,豈不妙哉?!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元元的天下


咱們先看酈波教授的集句詩,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絕,詩云: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實話實說,這期節目我沒看,咱就詩論詩。

首先,看形體格律。

①三句吾字處應為仄聲,四句也沒見救拗。

②二四句失韻,首句平起平收,著歡字入韻,屬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鄉屬下平七陽,皆失韻。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絕句一般不宜重字,至於香和鄉,有人說撞韻了,我認為這個不算毛病,也沒有犯忌。

其次,看詩意詩境

我們把原詩直譯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實就是平平淡淡的快樂(不需要講排場搞奢華),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紅蓮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時常苦惱我這身軀殼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讓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該在的地方。

起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沒毛病;第二句照水紅蕖細細香,也算是承住了,問題不大。第三句長恨此身非吾有,轉的雖然有點做作,也挑不出啥硬傷,第四句雖然結的有點僵硬,意思是可以連貫起來的。詩意上雖然差強人意可以講通,但若談詩境,可就不敢恭維了。詩境與結構關聯極大,既然拼湊的如此生硬晦澀,又何來美感而言呢。


再看康震教授在詩詞大會落幕時所作的七絕: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說實話,康教授這首詩比酈波的集句詩更糗更爛,實在沒有耐心硬看下去。前兩句想學襲蘇東坡毛澤東的詩風銳氣,後兩句直接拼上了“老幹體”。此詩問題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幾處,結構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湊。

大江東去流日月勉強看得過去,古韻新妍競芳菲(把自已看成園丁)也行,雄雞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參賽選手都是雄雞?哪朝哪代有哪位詩人把同臺競技的秀才舉子比作雄雞了?好像沒有吧。一代風流唱春暉,若說風華風姿我覺得還算妥貼,風流二字極其超拔厚重,試問臺上的選手是否真正可以擔當得起呢?

康老師,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總之,詩詞大會各大評委的出糗讓我更加堅信了兩句哲理:

①高手永遠在民間。

②一流的學生永遠不是靠老師課堂教出來的。


抱庸齋主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我認為當下[詩詞領域]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幾種:

一種是[歷史型學者],論及古人詩詞,可以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凡有文獻記載的,連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種是[文化型學者],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熟讀古詩卻未必詳究,但自身詩詞創作能力不俗。

還有另外一種,是以上兩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學者],這類學者幾乎鳳毛麟角,可稱大家。



可以這麼說,這兩種學者雖是同一領域,但各有專攻,擅長不同

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酈波和康震的水平。在節目中,兩位教授對經典古詩的解說十分嫻熟,有關內涵或典故信手拈來,基本與文獻註釋的相差無幾。很顯然,二位屬於[歷史型學者]。

本來酈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與背詩大會評委的需求是極度吻合的,只要在節目過程中,將涉及到的詩詞加以解說即可。

然而二位並不滿足於[歷史型學者]的定位,或者是節目並沒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評委作詩一首,以至於即便事先備好功課,還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淺俗的[老幹體]詩,套用不少俗語,[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研竟芳菲],從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酈波教授顯然是知道寫詩是有格律的,但瞭解不深。為避免露才,他選擇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詩句拼成一首詩。原本以為安穩無事,結果還是百密一疏。[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首句的押韻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對寫詩的規則還是掌握不精。

現場還有蒙曼作了一首詩,但可以看出功底紮實,所以也無人詬病,而對比之下的酈波和康震教授,卻成了眾矢之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為觀眾好糊弄,民間有高手。

有興趣瞭解詩詞寫作知識,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說實話,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們的膽量的,文化類比賽(暫且定義為比賽罷,因為有了冠軍)是需要足夠的知識積累的,尤其是詩歌類,對詩歌理解不夠深刻太容易出錯了,或許評委們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點評的時候,經常會將話題引申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畢竟都是大學教授,口才都不錯,乾坤大挪移就帶大家進入了百家講壇。

但單靠話術,難免還是有疏漏,於是精心準備的詩終於揭曉了所有的疑團,六甲番人無意抨擊任何人,就事論事吧,且看第一首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詩據說是集句,也就是將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詩,集句類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經典,只是略微修改幾字,而詩詞大會的這首集句確實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蘇軾的詞,首句來自《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次句來自《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第三句來自《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改了一字,尾句來自《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之只是,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達什麼?用典絕不是堆砌,這裡只能說是小孩子壘積木了。

至於格律,那這首詩也是說出律很多,且不說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個“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細說格律,按七絕首句平起入韻的格式,“歡”怎麼可以和“香”、“鄉”押韻,即便按用韻最寬的中華新韻也押不了韻的,按平水韻就差得更遠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韻呢,第5字“是”應平,第7字“歡”應仄, 第20字“吾”應仄,多處出律。

再看第二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詩看似豪放雄壯,用典明顯可見,蘇軾的詞,偉人或李賀的詩,但是還是弄不清楚想說什麼,是在頌詩詞大會讓詩詞雄起?還是號召大家用詩詞歌頌新時代?如是,為何用平聲五微?五微韻屬於窄韻,讀音色彩灰暗沉悶,更適宜表達委婉的情緒,以展現陰柔之美。選韻是有講究的,想表達雄壯的氣勢,為何不用三江或七陽?

再論格律,也是沒法看的,按七絕平起不入韻格律,第6字“日”應平,第13字“芳”應仄,第16字“雞”應仄,第23字“代”應平,第25字“流”應仄。出律比第一首詩還多,只能算打油詩了。

詩詞大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評委代表著詩詞大會的水平,評委們如果實在不擅長作詩,建議還是別作了,不然,讓觀眾們當成標準格律來模仿,問題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說實話,這兩首詩不看作者只是評價詩的話,不論是集句詩還是自作詩,都不是太成熟。

我們畢竟和古人不一樣,古人從小學寫詩,我們從小學背詩,大一點,學校裡也只有背詩的課,沒有寫詩的課,所以幾乎每個詩人都是從門外漢走過來的,今天不會,不代表明天不會,昨天的詩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貼一下去年網上幾位老師的評價,大家看看有無道理。

關於這康震酈波兩位教授,很明顯偏重於研究,但是研究的並不是創作,只是背景、含義、典故、作者生平,因為不會寫詩(酈波老師這兩年已經在學習寫詩了),所以其實講不出詩的真諦,大家聽一下葉嘉瑩先生的講座和我發的王步高教授的視頻就會明白區別在哪裡。

葉先生教你怎樣放鹽、何時加大火候、怎麼配料、何時出鍋,最終告訴您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其他人教您怎樣用刀叉、怎樣用餐巾紙、吃魚先吃哪一段、順便給您講一下廚師的生平與愛好。一個是電影學院教你怎樣作演員、做導演、作攝影、怎樣拍好一部電影;一個是教你怎樣看電影、寫影評,這不是一回事。當然學會怎樣欣賞一部好書一部好電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為詩詞大會也不是一個創作大會,因此請這幾位有學問又有流量的老師是正確的,我是導演的話也請他們。

關於詩論還有這樣的爭議,下面有兩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這兩位徐教授是會寫詩的,一個人是否能寫詩,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經常在微博發言的人 ,如果會寫詩必然會發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別。如果常玩自媒體從來不發詩作,大部分是不會寫。從這方面來說,好像酈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發表過的,因此觀點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學者批評。

詩詞大會引發爭論對於弘揚國學是一件好事,幾位評委和中央電視臺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實也是常事。我比較佩服紀連海先生,他在一次衛視的綜藝節目中,主動說起自己對於詩詞是弱項,所以我們在詩詞大會上是不會看到紀先生的。

記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到,他年輕時指出過錢穆先生的錯誤,錢穆給李敖回信接受並贈書給李敖。今天的我們還有這種氣度嗎?今天的名利世界裡,您看到過名人曾經低過頭?

希望每一個人都冷靜地從事物本身出發,就事論事,不要一開始就站隊無論對錯都去維護自家人。指出問題的極盡嘲諷,被批評的惱羞成怒,特別是今天的粉絲經濟下,本尊還沒說什麼,粉絲們卻拔刀相對了。好的東西壞不了,壞的東西好不了,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記錄下來,有個人叫做歷史,他最公正。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比較認可徐戰前先生的話 ,說話是人的權利,允許人說錯,自然允許人批評。旁觀者發言、看熱鬧自然也隨意。只是真正喜歡詩詞希望學習的人要冷靜,這樣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學到知識,知道畢竟你不會希望自己一輩子停留在打油詩的水平。

其實大多數人對於詩,就像老街面對書法一樣,一副字好還是不好,我只能聽人家說,你是范增好 ,他說啟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礙我偶爾看看書法,高興了寫兩筆,管什麼章法筆法自得其樂就可以了。

另,絕句有律絕句,也有古絕句,古絕句是非格律詩。

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