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股權投資持續升溫

美國特斯拉考慮退市尋求私有化的同時,中國自動駕駛車企蔚來汽車於8月14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申請招股書,計劃最多融資18億美元。有分析人士稱,中國汽車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極可能成為自動駕駛汽車最大的消費市場。

得益於人工智能、芯片、傳感器等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汽車也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傳統汽車製造商和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自動駕駛領域投融資火熱,近年來持續升溫。

進入8月份,自動駕駛領域依舊重磅事件不斷。美國特斯拉考慮退市尋求私有化的同時,中國自動駕駛車企蔚來汽車於8月14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申請招股書,計劃最多融資18億美元。此前幾日,法拉第未來也獲得恆大集團的投資。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稱,自動駕駛領域新興企業發展速度快,但由於消費習慣、品牌認知以及對自動駕駛安全性信賴度等因素的影響,消費者仍舊更青睞於傳統汽車廠商,自動駕駛汽車真正落地或許還需要時間。

 大額投資時有發生

自動駕駛汽車從2016年起持續升溫,高技術水平和巨大的發展空間讓投資者看到了價值所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17年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在自動駕駛技術產業鏈發生了160餘項獨立交易,交易金額超過800億美元。投資領域涵蓋了汽車電子、車規級芯片、共享汽車應用、AI深度學習技術、高精度地圖、非AI軟件技術和硬件解決方案等方面。2018年上半年,該領域投融資熱度依舊不減,僅7月份,就有7家初創公司拿到投資。

自動駕駛領域較為成熟的企業更容易獲得鉅額投資。2018年6月1日,軟銀願景基金向通用汽車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注資11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該領域內最大金額的單筆投資。有業內人士稱,“頭部效應”在自動駕駛賽道中正變得清晰。經緯創投創始合夥人張穎曾表示:“只要在資本認可的特定細分領域,行業的前兩名就可以拿到不成比例的鉅額融資。”

早先入局的科技巨頭,在2018年已經開始收穫果實。特斯拉、蔚來等車企多款產品已經開始量產上路,百度、谷歌等互聯網企業靠技術切入,給成車裝載解決方案後也開始上路狂奔。在風投的加持下,將傳統車企甩下一大截。

而10年前,谷歌開始佈局自動駕駛的時候,傳統車企還都在旁觀。如今被初創公司趕超,傳統車企也從觀望中回過神來,加快“買買買”的步伐。2016年通用公司斥資5.81億美元將一家無人車駕駛技術初創企業收入囊中,福特10億美元收購一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拉開了傳統車廠佈局自動駕駛的帷幕。

投資收購不僅發生在汽車企業中,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公司也得到了資本的加持,其中不少初創企業跟著自動駕駛的風口一夜翻盤。2017年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的以色列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公司Mobileye(無比視)經歷了8年“吃土”歷程,如今其產品已佔據7成的國際市場份額。國內一些以技術切入的初創公司也拿到了不少投資,如小馬智行上半年獲得兩次投資,A輪融資金額達到2.14億美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自動駕駛領域企業融資階段大多位於天使輪和A輪,佔到36%,此外還有超過20%的企業未得到融資,併購及上市只佔3.5%。

自動駕駛汽車股權投資持續升溫

 行業整體處於“燒錢”階段

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前有巨頭佔位,後有新入局者。韓國電子巨頭三星也在最近花巨資成立了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的團隊,對智能汽車革命摩拳擦掌。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投入大、週期長,但其價值高、未來發展空間大,引來眾多投資者。業內人士分析稱,自動駕駛汽車將在2025年前後開始一輪爆發式增長。到2035年,人類社會路上行駛的車輛將有一半實現自動駕駛,屆時自動駕駛整車及相關設備、應用的收入規模總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

據瞭解,自動駕駛汽車發展有三個階段,根據自動駕駛的級別從第一級到第五級分別為:輔助駕駛、部分自動、有條件自動、高級自動和完全自動。除第五級之外,每一個階段都不能離開駕駛員而完全依靠機器來實現無人駕駛。總體而言,目前全球範圍內的自動駕駛水平尚處在由第三級向第四級突破的階段。因此,當前所有車輛上搭載的自動駕駛功能都只能起到駕駛輔助的作用。

業內人士稱,自動駕駛汽車對系統整體的安全性、穩定性要求非常高,各個國家和地區路況、人口密度等因素,都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造成挑戰,而這也是當前技術正在突破的難點。

目前來看,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整體還處於“燒錢”階段。蔚來汽車提交的招股書顯示,蔚來汽車在過去三年內共獲得六輪投資,累計145億元人民幣,前期研發等累計投入109億元人民幣。2017年底首款自動駕駛汽車上市後開始有收入,截至2018年6月30日,總計收入4599萬元人民幣,但同期研發和管理成本投入為33.3億元人民幣。

即便是早已經量產的特斯拉,“燒錢”之路也還在繼續。自2003年在美國硅谷成立以後,特斯拉15年來從未實現盈利。第二季度報發佈後,特斯拉營收增長,但虧損也進一步加大。特斯拉汽車第二季度營收為40.0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7.90億美元;淨虧損為7.43億美元,去年同期的淨虧損為4.01億美元。在如此缺錢的情況下,特斯拉還計劃向中國工廠投資50億美元進行整車生產,並計劃在歐洲建立生產電動車和電池的超級工廠。

中國或將擁有最大市場

對比去年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融資收購熱潮,今年資本熱度依舊很高。但新入局已經不是主流,經過去年的發展,資本開始對頭部公司傾斜,各個初創公司也都在積極尋求商業合作伙伴,力爭產品的落地並開始籌備商業化進程。

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銷量已經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有分析人士稱,中國汽車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極可能成為自動駕駛汽車最大的消費市場。與此同時,我國政策也給出了較大的支持。在2017年,工信部發布的《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徵求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支撐駕駛輔助和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體系;2025年形成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今年4月,我國的自動駕駛汽車路測國家標準落地,為自動駕駛汽車真正上路提供了有力支持。

或許是對特斯拉早先發生的幾起自動駕駛事故心有餘悸,這也將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購買量產生影響。較美國來說,中國民眾對於自動駕駛的接受程度較高。2017年,一家美國調研機構的“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傾向調查”顯示,有10%和68%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完全會信任”以及“可能會信任”全自動駕駛技術,只有4%的消費者“完全不信任”。而對美國消費者類似的調查結果顯示,35%的美國民眾“完全不相信”全自動駕駛技術,且有超過25%的美國民眾認為自動駕駛技術沒有任何好處。傳統汽車製造業在消費者的認知中依然具有較大的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將走出汽車領域,向更廣的產業鏈延伸。在各個細分領域,無人配送、無人物流、園區低速小巴、無人清掃車等等商用方案開始落地,乘用車領域中自動泊車引領一時風潮。商業化成為自動駕駛在2018年的關鍵詞。

資本逐利,但對於車企來說,產品落地並盈利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未來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提升安全性能、尋找良好的商業模式,是自動駕駛企業必須思考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