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那達慕”是蒙古族慶祝豐收舉行的文娛大會,勇士們齊聚一堂,大展身手,顯示著力與美的融合。潘泉/攝影

從蒙古草原到紅土高原

歷經遊牧牛羊、馳騁疆場

變服從俗、撐船捕魚、上岸農耕

建築揚名等種種難以預料的生存變化

跋涉過難以想象的心路歷程

雲南蒙古族像一朵北方草原飄來的白雲

歷練成為南方水邊的彩虹

更像一顆遠方飛鳥銜來的種子

苦苦尋覓生根發芽的土地

最終孕育成為通海杞麓湖旁璀璨的明珠

雲南蒙古族:海的呼喚

玉溪是條河,清澈透亮的河水浸潤著緲若雲煙的田野,日日夜夜裡流金淌銀的水輕輕描畫著滇中這塊富庶土地。玉溪素有“一地四鄉”之稱,分別是生命起源地、聶耳故鄉、雲煙之鄉、花燈之鄉、高原水鄉。玉溪得名於珠江上游玉溪大河,境內河流密佈,大小湖泊星羅棋佈,“三湖一海”的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陽宗海珍珠般閃亮在南盤江的銀線水脈裡,書寫著雲南蒙古族一頁又一頁精彩的歷史傳奇。

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杞麓湖屬斷層陷落湖,是通海縣人民的“母親湖”,也是雲南蒙古族的寶庫,擁有多種土著經濟魚類。潘泉/攝影

雲南曾經是海,偉大的地質造山運動,在這裡的高山之巔、湖泊深處,埋藏對海最深沉的情懷。如今的雲南無海,可處處都有海的呼喊,對海子(hǎi zhī)的命名如同母親對孩子的聲聲呼喚。

有人說世界上的水都會重逢,其實世界上的水還在雲中牽手,這是世界上的水在天空不分高下的相聚。從藍藍的天空白雲飄的蒙古大草原,到湛藍的天空彩雲飛舞的古滇王國,歷史的風雲把他們緊緊相連,連綿的山水把遠方和故事帶到三迤大地。雲南蒙古族在玉溪通海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延續著成吉思汗的血脈,以它獨特的歷史文化成為雲南少數民族中罕見的特殊群體。

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高原明珠杞麓湖,是5000多蒙古族同胞的美麗家園。潘泉/攝影

雲南蒙古族歷史上稱卡卓人,其語言“卡卓語”是傈僳、哈尼、彝、漢、蒙五種語言的綜合體。據《河西縣誌》載:“今河西下漁村(今興蒙鄉)居住的水邊民族,自稱為蒙古族,是否為蒙古族,待請後人考證。”1956年,蒙古國著名學者達·納楚克道爾吉確定下漁鄉地區是忽必烈時期蒙古勇士南征時遺留下來的後裔。現保存於興蒙鄉三聖宮的《敕授宣慰司總管始祖公諱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誌載:“吾家籍原蒙古,隨大元入中國,官於陝西西安府長安縣,於至正二十年始祖公諱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奉命平滇,任宣慰司總管。”此外保留的《以垂永久碑》等都清晰地在石頭上刻下了蒙古人在雲南通海的歷史足跡。1987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批覆成立興濛濛古族鄉,雲南蒙古族的地位得以正式確立。

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玉溪市通海縣,是雲南蒙古族的聚居地。潘泉/攝影

通海是雲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杞麓湖成為通海縣城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自元代以後,通海杞麓湖就把雲南和蒙古族緊密連接在一起,雲南蒙古族便與當地的世居民族如水乳般交融為一體。通海縣興蒙鄉是雲南唯一的蒙古族鄉,位於杞麓湖畔鳳山腳下。

“杞麓”源自蒙古語“記麓”,意為“湖裡長出的石頭”,因元代時湖水高過杞麓山,故湖以山得名。唐代把杞麓湖稱為“海河”,後稱“通湖”。傳說,古時通湖的水浩渺無涯,人們沒有可以種植的土地。後來神仙用錫杖在湖底戳開一個洞,湖水從落水洞下瀉,順著地下河一直流到南海,水把湖和海連通在一起,所以通湖自然變稱通海。隨著水位的下降,漸漸露出了土地,為保留人們生產生活必需的水,大意的神仙忙把一口鍋倒扣在洞口,才止住湖水的流逝。今天杞麓湖的湖底中央仍保留著向上隆起的鍋底形狀。

未完待續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