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豬周期和農產品漲價,相關板塊釋放驅動力

消息:

財聯社消息,8月10日,經濟參考報頭版刊文稱,即便物價指數開始走低,我們仍需對通脹預期的抬頭保持警惕。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大致包括三類,一是豬肉價格上漲會否持續,二是能源價格會否衝高,三是中美貿易摩擦和人民幣持續貶值對進口價格的影響,會在多大程度上傳導至國內。這幾項因素,可能會決定下半年乃至明年的物價走勢。

強豬週期和農產品漲價,相關板塊釋放驅動力

點評:

2018年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環比上漲0.3%。雖然油價上漲是驅動近期CPI和P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強豬週期和農產品漲價也會增強通脹預期。

從“中暑的海參”到“發瘟的生豬”,受到氣候或災病的影響,農產品的相關板塊都有所異動,而貿易博弈的持續發酵,也在改變國內相關農產品的供需預期。

受7月末以來持續高溫影響,部分在售海參已經提價約30%,預計今年秋冬漲幅將接近50%。多家電商平臺賣家也都表示近期會有漲價的計劃。

豬價處於3-4年的大週期底部,且近期出現較快上漲。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依舊在不斷提升,平均批發價一直在18元/公斤以上。另一方面,豬價在7、8月出現季節性反彈背後原因主要是供需的問題,高溫天氣,養殖場的出欄量和出欄均重都會相應減少。今年8月以來,全國多省份持續高溫天氣,供給的短期緊缺還會持續,預計8月豬肉價格會進一步上漲,對CPI環比數據持續正影響。

今年以來,異常高溫天氣下,全球多地出現乾旱,農產品可能出現減產問題,而國內的糧庫清查,也可能對糧食價格造成擾動。

農業農村部調整農產品供需預期:玉米或產不足需。預計2017至2018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量為330萬噸,比上月估計值調增80萬噸;

而另一個熱門農產品-大豆,則繼續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隨著8月23日的臨近,貿易博弈的第二波即將來襲,中國或繼續用農產品進行反擊:預計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9390萬噸,比上月估計數調減207萬噸;而進口的減少,正在激發國內市場的漲價預期。

當前,農產品領域觸發性事件增多,結合物價指數的回升,帶動相關板塊釋放驅動力。

根據公開市場資料總結,相關標的包括:牧原股份、好當家、順鑫農業、隆平高科

溫馨提示: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留言,後臺看到會及時回覆大家,老師定期會送上品質乾貨,請大家積極關注呦!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學習交流、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和觀點。本人及所在機構不持有上述股票,請投資者注意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