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半,撰寫研究報告40萬餘字!韓立民教授團隊爲「藍色糧倉」戰略提供海大方案

今年6月初,一本名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中的“藍色糧倉”戰略研究》的書在新華書店悄然上市,並在天貓、京東和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同步開售。這部近60萬字的長篇鉅著的問世,不僅使我國海洋經濟學研究領域再添佳作,而且為海洋強國建設中“藍色糧倉”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正當其時的參考方略和行動指南,也標誌著由中國海洋大學韓立民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順利完成。

一支20餘人的團隊,歷時三年半時間,輾轉天津、遼寧、山東、江蘇、上海、廣西等主要沿海省市,行程數萬公里,走訪政府、企業、海島、漁村等無數,撰寫研究報告40萬餘字,在CSSCI和CSCD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向黨和國家政府機構提交成果要報14份……這默默堅守、多年辛苦不尋常的背後折射出的是韓立民團隊心繫強國夢想,守望蔚藍海洋,構築“藍色糧倉”的美好夙願。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海洋牧場

藏糧於海,樹立國人糧食安全新觀念

“民以食為天”“為政之要,首在足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古往今來,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當下,我國糧食生產體系正面臨著“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與“吃得好吃得安全”的突出矛盾,受這一矛盾的影響,我國糧食安全整體水平呈現出下降趨勢,而且居民的營養安全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提及糧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土地,其實浩瀚無邊的海洋也是我們可以依賴的糧倉。”韓立民說,早在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就明確了漁業和糧食安全的關係,認為發展漁業,增加水產品供給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我國大陸海岸線綿延曲折,海洋國土遼闊富饒,海洋水產品資源蘊藏量巨大。自古以來,海洋水產品便是我國國民特別是沿海地區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魚類、甲殼類、貝類等成為人們所需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供給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海洋開發步伐的加快,以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代表的海洋水產品加工產業獲得了空前發展,為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和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韓立民發現我國對於海洋的食物保障功能不夠重視,在人們長期形成的觀念中認為:“海洋食物產出主要來源於海洋捕撈,海水養殖由於需要投餵飼料,食物淨產出為負,而由於全球海洋捕撈麵臨衰退,因此,海洋的糧食安全保障潛力比較有限。”韓立民說,這種觀點忽視了我國海水養殖產量中有70%是不需要投餵飼料的貝類養殖,也忽視了近海海域利用從捕撈向深水養殖和海洋牧場轉化的現代漁業發展趨勢。

基於上述背景,2014年,韓立民團隊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海洋事業發展中的‘藍色糧倉’戰略研究”。他認為,在我國陸地空間不能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的背景下,需要另闢蹊徑,充分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給方面的巨大潛力,積極打造“藍色糧倉”,形成國家糧食安全的新高地,實現“藏糧於海”的戰略目標。

“藍色糧倉”概念最早於2007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提出,其後諸多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韓立民認為,藍色糧倉是在國家糧食安全和海洋強國建設背景下,以保障國民食物供給、優化膳食結構、推進海洋漁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以海洋空間為依託,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為手段,以現代海洋高新技術應用為特徵,以海洋水產品生產及其關聯產業為載體的海洋食物供給系統。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今年7月24日,韓立民教授與團隊成員一起圍繞東營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進行研討

建言獻策,做政府決策的好“謀士”

“科技部將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四大工程——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第二糧倉科技創新工程、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工程、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在2017年初科技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村科技司司長蘭玉傑如是說。

獲知此消息,韓立民感到十分欣慰,他所關注的是其中的“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工程”終於要落地實施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省市等地方政府都越來越重視從陸海統籌的視角拓展糧食生產空間,積極建設‘藍色糧倉’,我們多年的研究和呼籲終於有了成效,的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韓立民說。

重大項目是現階段國家社科基金中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權威性最強的項目類別,“藍色糧倉”戰略研究屬於應用對策研究,重在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併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服務,當好參謀助手。在這一研究思路的指導下,韓立民團隊先後向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研究室、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等部門提交成果要報14份,其中7份得到中央或部委領導批示而進入國家高層決策,直接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進程。

2014年12月,韓立民團隊提交的《大力推進“藍色糧倉”建設,為糧食安全提供持續保障》的成果要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其主要觀點被科技部採納,直接推動了科技部“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該團隊提出的“在政府財力允許的範圍內應探索提高減船補貼標準”“實行補貼標準差額化”“減船政策的實施應以漁民轉產轉業補貼為抓手”等建議,在財政部和農業部2015年6月25日印發的《關於調整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中皆予以採用。

“應比照現行‘基本農田’政策,設計實施‘藍色基本農田’制度,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延伸到養殖海域,使‘基本農田’制度覆蓋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陸海統籌優化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2015年11月,韓立民團隊撰寫的《關於建設“藍色基本農田”制度的基本構想及政策建議》上報國家農業部,3天后便得到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批示,其提出的諸多觀點也被農業部採納。此外,該團隊提出的涉及離岸海水養殖開發、市場在耕地開發與保護中的作用發揮和以漁業標準化推動漁業供給側改革等多項建議均已被農業部、科技部和教育部所採納。

在提交成果要報的同時,該團隊還通過在權威學術刊物、新聞媒體刊發文章,撰寫內參等形式為“藍色糧倉”戰略的落地實施和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福建霞浦海域的紫菜養殖

服務社會,譜寫海洋經濟發展新篇章

在我國黃海中北部海域,存在一個覆蓋海域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擁有5000億方水體的冷水團——黃海冷水團,其夏季底層水溫在4.6℃~9.3℃之間,近底層水的溶解氧不低於每升5毫克,其它水質指標也非常符合養殖冷水魚類的水質標準,若進行冷水魚類的規模化養殖,有望形成千億元級的離岸海水養殖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董雙林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就開始了黃海冷水團鮭鱒養殖技術的攻關與探索工作。

鑑於此,韓立民團隊呼籲政府主管部門以黃海冷水團開發為切入點,建設國家離岸海水養殖試驗區,集中開展科技攻關和產業扶持,實現海水養殖從近岸向離岸的跨越式突破,推動海洋漁業結構與空間優化,增強海洋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黃海冷水團所在海域大部分位於我國海洋專屬經濟區。鑑於該區域開展離岸養殖的巨大價值,為避免出現與近岸養殖、近海捕撈類似的無序發展局面,希望國家海洋和漁業主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針對黃海冷水團資源環境特點和經濟價值制定長期規劃,促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韓立民說。

2015年5月,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將“黃海冷水團綠色高效養魚項目”列入山東省“海上糧倉”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實施。2018年7月2日,由董雙林教授科研團隊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聯合設計,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的深遠海養殖重器——全潛式網箱“深藍1號”在黃海冷水團正式啟用,30萬尾魚苗集體喬遷入駐“深海新居”,此舉不僅開啟了我國批量養殖深海冷水魚的新時代,也標誌著“藍色糧倉”建設已然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年多來,韓立民團隊以“藍色糧倉”戰略研究為依託,充分發揮“智囊團”和“人才庫”作用,助力地方海洋經濟發展的示例還有很多。這期間,他們陸續奔赴遼寧、江蘇、天津、廣西、海南、廣東等十多個沿海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深入海島、漁村和涉海企業進行走訪調研,蒐集整理了大批生動詳實的海洋產業資料,成為指導我國沿海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數據庫。

煙臺市是我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之一,面對海洋強國建設的歷史機遇,煙臺市決定在全國率先制定“海洋強市”規劃。

2017年,他們慕名找到了韓立民,經過他和團隊成員一番深入細緻的調研走訪,在思考和凝練的基礎上數易其稿、反覆打磨,2018年5月,凝聚著集體智慧和心血的《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規劃》正式印發,此規劃不僅為煙臺加快實現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的歷史性跨越描繪了清晰路線圖,還對國內其他沿海城市發展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翻閱這份30000餘字的規劃,“海上糧倉”和海洋牧場建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篇章之一。

此外,韓立民還帶領團隊先後主持完成了《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江蘇大豐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廣西合浦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等十餘項地方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為這些地區進一步強化海洋空間規劃,優化區域海洋產業結構,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進行了科學的謀篇佈局。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依託“藍色糧倉”戰略研究出版的代表性學術著作

人才培養,培育海洋強國建設新生代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始終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這一點在“藍色糧倉”戰略研究中亦得到了生動體現。

在20餘人的研究團隊中,大多數是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陳琦博士的求學時光正好與“藍色糧倉”戰略的研究過程相吻合,他全程參與了項目研究,並在《資源科學》《經濟地理》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篇,畢業論文《我國海洋漁業社會-生態系統脆弱性評價及管理策略研究》也是從該研究中獲得的靈感。2017年6月,博士畢業後,陳琦去了寧波大學,繼續從事海洋經濟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梁鑠是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2015年12月,他正式加入“藍色糧倉”戰略研究團隊。“自己希望從事海洋經濟、漁業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就跟著韓老師做博士後。”梁鑠說,在這一過程中他更加領會了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充分融合的關係。

根據分工,梁鑠主要負責子課題——我國“藍色糧倉”發展潛力評估研究。他不僅比較完整準確地估算了近10年海洋食物生產體系整體的營養貢獻,還利用技術經濟學的方法,評估了未來20年海水養殖的生產潛力。“研究中對統計及計量方法的實踐,使我對現實中的數據收集及處理、統計年鑑編纂以及計量方法適用性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反哺教學的作用。”梁鑠表示。

在與漁民、養殖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接觸中,王娟博士深刻體會到了“實踐是思想之源,思想之光指引實踐”的真諦,並在此過程中參與編制了多份沿海城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王娟表示,在這一過程中“既學以致用,促進了自身理論知識體系的完善,又對部分省市海洋經濟發展狀況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藍色糧倉”戰略研究是一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項目,團隊成員隸屬於多個單位。李大海博士來自於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大海是撰寫成果要報的高手”,韓立民說:“他撰寫並提交了6份要報,先後進入政府決策,為項目的順利完成做出了突出貢獻。”山東社科院的劉康副研究員是一位既精通自然科學又熟悉海洋經濟學的交叉型人才,藉助於該項目,他把多年來縈繞於腦海的“藍色糧倉”產業體系和空間佈局完美地描繪出來,了卻了一個長久的心願。

三年多來,依託“藍色糧倉”戰略研究,共培養了4名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和9名碩士研究生。同時,為了解決海洋經濟學領域專業教材匱乏的現象,韓立民帶領團隊成員編輯出版了《海洋經濟學概論》一書,不僅切實滿足了人才培養的需求,也為海洋經濟學這一新興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探索。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從事“藍色糧倉”戰略研究的部分科研人員合影留念

未來可期,“藍色糧倉”正呈燎原之勢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它的研究週期一般需要四到五年,甚至六至七年,而韓立民團隊卻用三年半時間跑完了全程。在團隊成員於會娟老師的印象中,項目負責人韓立民教授始終是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帶領大家開展工作的。“韓老師做事是比較急的,拿到立項書後,馬上就組織開展工作,找外援、組建隊伍、任務分工、實地調研、組織研討會、寫報告、發論文……團隊成員始終有一種‘緊迫感’,絲毫不敢懈怠。”於會娟說。

儘管韓立民團隊僅歷時三年半就完成了項目,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研究之路就是一帆風順的。“藍色糧倉”戰略研究涉及的細分行業太多,如育種、養殖、捕撈、加工、運輸、銷售等等,需要強大的數據支撐,有時會遇到個別行業數據統計基礎相對薄弱,甚至缺失的情況,這就給後面的量化分析帶來了挑戰;有時費盡周折收集到了原始數據,卻沒有電子數據庫。針對前者,他們儘可能通過抽樣調查、專家訪談、科學估算等方式加以彌補,以消除數據資料不足帶來的準確性不高的問題;對於後者,只能採取手工錄入、反覆核查的方式進行處理。據梁鑠介紹,僅他負責的子課題,就有10000餘個原始數據沒有電子版,兩名研究人員耗時十幾天手工輸入計算機,經過反覆查驗、分析和彙總後才得以完成。

在“藍色糧倉”戰略研究中,不僅有挑戰,還有曲折。在海水養殖生產潛力評估研究中,最初採取的研究路徑是基於傳統農學中的研究方法,即主要通過測算海水養殖的養殖面積供給潛力,再考慮單產及一些限制性條件,來確定海水養殖的產出潛力。

但伴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遇到了兩個難點:一是基礎信息非常零散,很難獲取;二是能夠作為海水養殖的海域,並不一定用於養殖,可能用於經濟價值更高的用途。兩大難點直接導致原先設定的研究路徑行不通,只得另闢蹊徑,一年多的心血和汗水付之東流。後來,韓立民考慮到梁鑠是搞技術經濟學出身,建議他接手這方面的工作,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展開分析。最後,終於柳暗花明,攻克難關,取得了新進展。

三年半的研究歷程,團隊成員收穫的不僅有豐碩的理論成果,還有治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風格,以及學術民主、集思廣益的團隊精神。研究中,韓立民時常用“要做就做最好”的箴言給團隊成員鼓勁打氣,儘管胃不太好,時常處於亞健康狀態,但他依然潛心於工作,與團隊成員一起研討問題、制定方案,參與調研。他這種腳踏實地、心懷使命、勇於擔當的精神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儘管項目已經結題,梁鑠說:“團隊中求真務實、取長補短、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理念和氛圍令人難以忘懷。”

在山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和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新時代背景下,“藍色糧倉”戰略研究的示範效應開始顯現和擴大。2018年暑期,對於韓立民來說註定要在忙碌中度過。從東營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的研討,到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調研,再到赴長島參加中國海洋大學教學科研基地掛牌活動……馬不停蹄的工作節奏摺射出的是黃渤海區域“海洋牧場”“藍色糧倉”的發展已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放眼全國,伴隨著海洋強國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實施,“藍色糧倉”戰略的宏偉藍圖變得愈加清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安全之路、創新之路、發展之路更加可期。韓立民說:“我們期盼已久的把海洋變成沃野良田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

历时三年半,撰写研究报告40万余字!韩立民教授团队为“蓝色粮仓”战略提供海大方案

作者 / 馮文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