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戎馬一生,卻未能獲得授銜

1955年—1964年,共有1164人被授予開國將帥的軍銜,在中國軍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但是還有許多人卻因各種原因,在解放後未能授銜,時至今日,他們中大部分人的聲名已遠不及那些開國將帥。其實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們也曾馳騁在疆場上,身經百戰、戰功卓著。

中央軍委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公佈了三十六位軍事家的名單,包括了十大元帥和十員大將。其它十六位,除了在解放前犧牲的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十一位烈士以外,還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楊尚昆、李先念五位。其中毛、周、鄧當列元帥,楊尚昆歷史上是三軍團政委並時任軍委常務副主席,李先念則在授銜之初,曾名列開國大將的候選人之一。

他們戎馬一生,卻未能獲得授銜

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三位,也曾進入大將候選人的行列,譚震林和鄧子恢因是國務院副總理,張鼎丞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而未參加授銜。另外,曾任紅軍、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領導平江起義並出任過八路軍參謀長的滕代遠,參加秋收起義並出任過紅軍大學校長和紅9軍團政委的何長工,率紅二十五軍長征並出任過晉察冀軍區代司令員的程子華,領導黃麻起義並出任過新四軍5師政委和中原軍區政委的鄭位三,也未參加授銜。他們幾位都可稱得上是我軍元老,對人民軍隊的創建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別說授銜即使是軍事家的行列中有他們的名字也不為過。

有幾位在中國軍史上曾經叱吒風雲,然而他們卻十分遺憾地與授銜擦肩而過。解放後時任總後勤部部長的楊立三於1954年早逝,歷任紅一軍團代軍團長、八路軍115師代師長的一代戰將陳光受迫害也死於1954年,都沒能等到授銜的那一天。權傾一時的原新四軍政委、第三野戰軍政委饒瀨石,因“高饒事件”在授銜時已經下臺,曾任紅4方面軍政委陳昌浩早靠邊站了,新四軍四支隊政委戴季英也是特殊的問題人物。而原紅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張琴秋,以及曾任新四軍5師副政委的陳少敏,卻因為是女性被排擠在外。

他們戎馬一生,卻未能獲得授銜

解放後,出於對外交往的需要,有一批將軍出任駐外大使,因而他們也與授銜失之交臂。這些將軍是南斯拉夫首任大使伍修權、瑞典大使耿飆(曾任19兵團副政委)、印度大使袁仲賢(黃埔一期生、曾任3野8兵團政委)、民主德國大使姬鵬飛(曾任3野7兵團副政委)、匈牙利大使黃鎮(曾任2野9縱政委)、巴基斯坦大使韓念龍(曾任3野33軍政委)、保加利亞大使曹祥仁(曾任4野副參謀長)、羅馬尼亞大使王幼平(2野5兵團政治部主任)、越南大使羅貴波(1野7軍政委)。其中伍修權和耿飆兩位,逝世後還被冠以軍事家的稱號。

在革命戰爭年代出任過軍事要職,在1955年起碼可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還有很多。

曾任2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張際春,曾任129師政治部主任的“獨臂將軍”蔡樹藩,曾任山東野戰軍政委和華東軍區副政委的黎玉,曾任新四軍7師政委的曾希聖,抗日名將周保中,二野後勤部司令段君毅,20兵團政委李井泉,以及早在1945年就曾被授予中將的葉季壯,都極可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們戎馬一生,卻未能獲得授銜

瓊崖根據地創始人馮白駒,曾任新四軍五支隊政委的郭述申,曾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的“馬背書法家”舒同,曾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的吳溉之,曾任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的王維舟,1野2兵團政委兼4軍軍長的王世泰,曾任3野7兵團政委的譚啟龍,曾任華野6縱政委江渭清,曾任2野5兵團副政委的張霖之,曾任華北軍區18兵團副司令員的陳漫遠,曾任華北軍區19兵團副司令員的葛宴春和副政委的潘自力,曾任359旅政治部主任的袁任遠,曾任新四軍蘇中軍區司令員的管文蔚,如果授銜可能是開國中將

他們戎馬一生,卻未能獲得授銜

在解放戰爭年代擔任過3軍政委的孫志遠、4軍前後任政委的張仲良和高錦純、8軍政委的高克林、9軍政委的張仲翰、10軍政委的王維綱、14軍政委的雷榮天、17軍政委的趙健民、先後任20軍政委的陳時夫和張震球、26軍政委的王一平,40軍政委的卓雄、49軍政委劉隨春、51軍政委楊春甫、59軍政委劉建勳、61軍政委徐子榮,64軍政委王昭,原總後副部長宋裕和、空軍副政委王弼,還有起義將領35軍軍長吳化文、36軍軍長劉萬春、37軍軍長徐世珍,51軍軍長張軫、52軍軍長王勁修、53軍軍長彭傑如、4野的鄧世通,只授予大校軍銜的16軍軍長尹先炳,以及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67軍軍長李湘、50軍代軍長蔡正國、39軍副軍長吳國璋,早逝的9軍軍長趙錫光等,如果授銜起碼是開國少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