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概況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一般簡稱為紅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1928年5月前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隨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紅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55年被授予將帥軍銜的解放軍高級將領絕大部分來自紅軍部隊。紅軍來源於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和參加暴動的工農群眾。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概況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的總司令自始至終都是朱德,總政委先後是周恩來、張國燾和毛澤東。總政委具有重大事務的最後決定權。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和紅軍的三個方面軍接受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央軍委及有關中央局、中央分局(這是黨中央在蘇區的派遣機構)指揮紅軍,但緊急時刻中央政治局也可以直接指揮紅軍。

除了三個野戰軍性質的方面軍,各個根據地還有軍區組織。負責領導紅軍游擊隊和獨立師團,配合野戰軍作戰。紅軍各級組織均實行政治工作制度。團以下設指導員,團級以上設政委。理論上政委權力大於同級軍事指揮,但在實際戰鬥中主要仍由軍事主官具體指揮。

中國工農紅軍概況簡介

紅軍一般使用游擊戰戰術,規模較大的正規紅軍也採用運動戰和陣地戰。紅軍作戰的主要對象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也包括一些地方軍閥。紅軍和敵人作戰的基本樣式,初期是反會剿,後期是反圍剿,反會剿和反圍剿是在根據地內線作戰,一般得到根據地人民的廣泛支持。在反圍剿的間隙,紅軍也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以便擴大根據地,籌集物資。

按毛澤東的總結,紅軍不但是戰鬥隊,也是宣傳隊、工作隊。紅軍要承擔發動群眾、建設革命根據地的職能,特別是軍隊的政工人員還要負責指導地方黨政工作,這通過黨政軍的聯席會議或前敵委員會來實施。

中國工農紅軍概況簡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先後建立了軍級番號的紅軍部隊有35個(若算上先後授予同一個番號的軍級部隊,這個數字更大),分佈在全國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中國南方。直到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才全部集中中國北方的陝甘寧邊區,但此時南方八省仍有為數上萬人的紅軍游擊隊分散活動。

中國工農紅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成軍,至1930年1月,初步形成了統一的戰鬥序列,直至1937年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列入中華民國統一的戰鬥序列中。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髮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中國工農紅軍概況簡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