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縣培育致富產業找准農民脫貧增收「支撐點」

商都县培育致富产业找准农民脱贫增收“支撑点”

商都县培育致富产业找准农民脱贫增收“支撑点”

一是走好易地搬遷進縣城、農民變市民的路子。商都縣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著力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今年,對城鎮安置的876戶、2190人,堅持以崗定搬、以業穩搬,通過舉辦易地移民就業推薦會,為有意願到城鎮周邊企業務工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目前已達成就業願望近50多人。通過開發公益性環衛崗位安置就業,1105名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地轉移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600元。

二是走好注資入企社、量化分紅帶動貧困戶增收的路子。商都縣注重移民搬遷群眾的後續產業發展,將易地移民搬遷貧困戶每人5000元后續產業發展資金注入華盛綠能公司或柒玖三鼎農牧業合作社,簽訂託管養羊協議,由其統一購買肉羊進行託管養殖,按12%經營收益落實資產分紅,貧困戶年人均收益600元。

三是走好訂單合同賺營金、土地流轉得租金、勞務輸轉掙薪金路子。不斷推進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通過訂單合同型、流轉聘用型和服務協作型3種模式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把應帶和應幫扶的貧困戶聯結起來,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將基地打造成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將農戶的小種養與企業的大生產緊密聯結起來。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使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農民成為企業產業工人,獲得土地流轉資產收益和務工收入。目前,全縣78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5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26352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

四是走好“菜單式”產業扶持的路子。積極探索激發產業脫貧這個內生動力,緊緊圍繞“六個一”主導產業,採取“先建後補”、“先種後補”和“先養後補”的“菜單式”扶持方式,按照群眾“點菜”、政府“買單”的模式,明確補貼標準,通過產業促脫貧對貧困人口進行有效幫扶。目前,全縣10個鄉鎮212個行政村和9個涉農社區符合“菜單式”產業扶貧的貧困戶共計13681戶29247人,發放資金2531.41萬元。

五是走好金融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促增收路子。進一步擴大貧困戶金融扶貧貸款規模,扶貧信貸除全部執行免抵押、免擔保和進行財政貼息“兩免一貼”政策。截至目前,為1259名貧困戶發放貸款5546萬元,貧困戶貸款戶數累計達到4731戶。總投資約2.5億元,新建了裝機容量37.625兆瓦光伏電站項目,覆蓋貧困戶1505戶,每戶每年收益3000元,持續扶持20年;新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39個,項目建成後,可帶動5364戶貧困戶每戶年增收1500元。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91個,覆蓋81個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計完成農村電子商務訂單1044萬多單,交易額3.3億元,帶動966戶貧困戶通過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受益27.74萬元,戶均受益287元。

六是走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子。切實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增強脫貧攻堅後勁的有力“助推器”,通過資金託管保本分紅、龍頭企業反哺、大力開展“村企合作”、資源資產盤活、發展鄉村旅遊等方式,確保實現集體經濟“清零遞增”目標。截止目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現金總收入近830.3萬元、村集體資產達4150.53萬元、212個行政村全部有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清零”目標。年內力爭75%以上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