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瘦身」背後的高校內涵發展邏輯

“專業瘦身”背後的高校內涵發展邏輯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劃在未來兩年內“砍掉”11個本科專業。其實早在2013年,杭電就著手專業調整,至今已撤銷或停招6個本科專業。

高校主動砍掉某些本科專業,甚至撤銷博士點、碩士點,如今已不鮮見。即使杭電本次計劃裁撤專業數量達到該校的20%,在全國來說也不是最多的。但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本次裁撤的名單裡包括物聯網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熱門專業。

杭電是我國電子信息類四大名校之一,也是浙江省首批重點建設的5所高校之一。在國家進入新時代、高校強調內涵發展的大背景下,杭電如此開展“專業瘦身”,其背後的破立之道令人深思。

“低效專業”

杭電本次砍專業是在大數據支持下進行的。早在2013年,杭電就確定了規則:根據高考一志願率、就業率、轉專業率等指標,對各專業進行綜合排名。排名靠後的“低效專業”,學校將實行減招或停招。

杭電計劃兩年內停招的11個本科專業,包括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應用物理學、海洋工程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環境科學、經濟統計學、編輯出版學、工業設計。它們的“低效”在哪裡?

有4個專業“分流情況不理想”。近年杭電實行大類學科招生,學生到大二時再自主選擇專業,分流情況類似於高考一志願。如信息工程專業,2016年分流時有39人選擇,2017年卻發生斷崖式下跌,只有4人。

有4個專業“轉出率過高”。杭電規定大一學期結束可以轉專業,轉出率也是學生依據自身體驗進行調節的結果。如海洋工程技術專業,2015年轉出率為42%,2016年上升到70%,2017年達到了73%。

還有一些專業是因為“就業表現不夠好”。如環境學院的環境科學專業,連續三年的就業率都低於全校平均水平,最高時相差8個百分點。

“大類招生分流不理想,意味著不受學生歡迎;連續幾年專業轉出率過高,說明專業魅力不夠。”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林菲告訴記者,這都是學生在“用腳投票”,也倒逼著學校在專業上做出調整。

聚焦特色

在杭電教務處長陳志平看來,這些辦學指標表現不好的“低效專業”,也是相對不能體現學校特色化辦學的專業。

杭電創辦於1956年,目前本科專業涵蓋工、理、經、管、文、法、藝7大學科。在學科評估、專業排名方面,表現突出的還是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後逐漸形成的電子信息和經濟管理兩大類優勢學科群。

本次計劃砍專業的另一個背景是,2015年,杭電和中國美術學院以特色大學身份入選成為浙江省首批5所重點建設高校。浙江省教育廳也要求杭電發揮示範作用,把專業做精、做強,將目前53個專業減少到40個以內。

其實從杭電的辦學歷史上看,將要被砍的11個專業裡,有不少是“一時衝動”辦起來的。杭電副校長徐江榮回憶,2007和2008兩年正值學校的招生高峰,很多學院增加了新專業,卻說不清楚專業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如今叫停部分專業,與其說是現實的無奈,不如說是專業的迴歸。

據本報記者調查,這些先增後減的專業主要有三類:一是同一學院裡高度相似的專業,如通信工程學院的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這次砍掉了信息工程專業;二是同一學科專業分設在不同學院,如文法學院的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的傳播學,這次是砍掉了編輯出版學;三是盲目追熱點,如機械學院的海洋工程專業,當年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但設立後卻發現形成不了特色和優勢,這次被砍後迴歸到了機械工程專業。

此次被砍的也有社會需求不大或正在萎縮的專業,如應用物理學、市場營銷等。徐江榮本人就是物理學教授,此次應用物理學專業被“瘦身”,他本人卻堅決擁護。徐江榮主張拿掉沒優勢的專業,讓資源聚集到強專業上來。

“作為電子信息類特色大學,我們主要是面向行業、社會辦學的,怎樣更好服務地方發展,是我們考慮的重點。”徐江榮認為,現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專業設置過多、過細的情況,主動砍專業,聚焦基礎好、有特色的專業是必然趨勢。

直面爭議

杭電此次大刀闊斧砍掉11個本科專業,更多的還是在“合併同類項”,在學界引起的震動並不算太大。

做出砍專業決定之前,杭電做了充分的調研和反覆推敲。並且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建立了專業紅牌預警制度,預先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爭議在所難免,主要來自被砍專業的師生,如有的老師感覺鐵飯碗被打破了,有的學生擔心專業的授課質量會下降。

教務處長陳志平告訴記者,老師們會轉到其他專業,當然過去的教學方案可能需要另起爐灶,或許相當於二次創業。擬停招專業的培養質量不會下降,學校會更加關注這些學生。

在中國評教網上,杭電的物聯網工程是“5-專業”(最高級為5)。和其他被砍專業不同,物聯網專業是計算機學院主動要求砍掉的。計算機學院副教授仇健告訴記者,儘管在各類權威排名中都不錯,但他們發現國內物聯網專業的知識體系很不健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完全可以把物聯網的東西納入其中。

每個學院可以辦幾個專業?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徐江榮要求學院自己必須弄清楚,在課程結構和培養方式上專業之間不能打架,新設專業要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據此,徐江榮認為,杭電的專業調整還沒到位,比如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和電子信息工程三個專業還需要捋一捋。

專業砍掉之後如何善後?教務處長陳志平介紹說,相當部分的專業合併到相似專業,對已有師資力量進行整合。如編輯出版學專業被合併到傳播學專業,作為傳播學專業的網絡編輯方向,進行專業改造。

學科融合

在砍專業的同時,杭電並沒有拒絕新設專業。新專業並不是要追熱點,比如大數據專業,因為缺乏完整的知識體系,並沒有在杭電的考慮範圍內。

杭電看好的是新工科。在徐江榮看來,新工科專業最主要是要面向行業培養人才,這恰恰是地方院校可以遵循的原則。在教育部公佈的612個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徐江榮申報的《浙江省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新工科專業建設與實踐》是其中之一。

杭電的工科專業70%都與IT產業相關。面對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興信息行業,原來的IT產業需要轉型了。杭電怎麼辦?徐江榮認為,以前的IT專業、傳統的工科專業和非工科專業,都必須與互聯網經濟相結合。

行業需求的新專業,往往一個學科根本辦不了,因此,杭電申請的新工科專業都是複合型的。其實從2012年開始杭電就開始嘗試建設複合型專業,比如“英語+管理+計算機”專業。但徐江榮認為,那還只是簡單的疊加,並不是真正的學科融合。

杭電正在升級嘗試的一個複合型專業是“會計+計算機”。徐江榮告訴記者,在會計裡有個行業術語,叫雲會計或管理會計。企業傳統的財務報賬是很複雜的過程,開發票,填單子,流程很多。但現在一個員工出差,在互聯網上訂機票、訂酒店,其實已經能把財務流程走掉了,後端數據打通就可以直接出賬。企業需要的雲會計,只需要根據需求設計財務規則。

杭電還新開設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18年將招收約40人。該專業涉及到計算機、電子、機械、自動化幾個專業的內容,主要的應用領域是機器人。“這個專業是由自動化學院申報的,但還要成立交叉教學平臺,吸引各個學院的老師來上課。”徐江榮說。

與同在杭州的浙江大學相比,杭電希望能做到差異發展。比如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浙江大學的學生會更側重人工智能學科的研究,杭電則希望學生更面向產品和應用。“例如阿里收購的中天微,很可能成為我們新設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去向。”教務處長陳志平說。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航模隊在進行實驗操作。 宋建躍 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