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真的無比重要嗎?——與職業院校的同學們聊聊「專業」

專業真的無比重要嗎?——與職業院校的同學們聊聊“專業”

親愛的同學們:

上次聊到對專業的認識及專業的重要性。我想說,專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不得不說的是,在職業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領域中,專業的重要性也是非常有限的。那種認為上不了自己滿意的專業就沒有前途可言的看法,實在有些偏頗的。這是因為——

其一,時代的發展,使得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從而降低了專業的重要性。

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社會分工相對固定和穩定,從業人員一輩子“從一而終”的現象極為普遍。而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不斷改進,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信息化社會的來臨,智能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專業與職業之間的穩定關係被打破了,從業人員在不同崗位之間的流動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學什麼專業,就做什麼工作”已經成為歷史。職業領域的不斷變換或同一職業領域對從業人員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對一個具體的社會人而言將會是一個頻繁面對的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高度關注這個問題。在該組織編寫的《學會學習——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為人們投入工作和實際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注:可以理解為職業教育),其目的應該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養成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職務,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斷改進的生產方法和工作條件,而較少地注意到訓練他專門從事某一項手藝或某一種專業實踐(注:可以理解為某一具體專業)。這種教育應該幫助青年人在謀求職業時有最適度的流動性,便於他從一個職業轉換到另一職業或從一個職業的一部分轉換到另一部分。”

我國的職業教育為了矯正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基礎,輕應用”的偏差,進入新世紀以來提出了“能力本位”的理念。而在操作層面,又有把能力簡單地理解為技能的嚴重傾向。於是,就出現了“重技能,輕基礎;重就業,輕素質”的矯枉過正的局面。一技之長,成了職業教育的代名詞;能就業,成了職業教育的唯一目的。這樣的發展態勢,顯然是不健康的。

這種現象被一些專家學者稱為“泛職業化”,其突出表現為:力圖使某個專業與某個社會職業或某個崗位形成完全的契合與對應,學習領域單一地指向該社會職業或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即目前在職教領域所盛行的所謂“零對接”。

我國職教專家徐國慶認為:“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認識,認為實踐導向便是把大量課時時間用於技能訓練。這實際上是對‘實踐’含義極為膚淺的理解。強調實踐知識也並非意味著就是加強技能訓練,事實上,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智慧技能,而不是動作技能。”

其二,專業與就業密切相關,但專業不能決定就業。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用人單位在招聘職業院校畢業生時,雖然對專業有所要求,但同時提出,要選擇該專業優秀的畢業生,這也就是說,並不是進了熱門專業就一定能順利就業;另一種情況是,用人單位對職校生的專業並沒有嚴格的限制,而是把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在第一位。在實際工作中,大量事實證明,第二種情況顯然要多於第一種情況。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於2008年對國內137個知名企業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最看重的三項素質依次是:綜合能力、團隊協作與敬業奉獻,隨後才是專業技術和外語水平。

我的外甥女曾在福州辦外語培訓學校,為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我特地詢問她招聘教師的體會。她告訴我說:“錄用初入社會的新人,是我最頭疼的事。幾乎每一個應聘者缺的都不是專業技能,而是他們的學習力、職場認識和抗壓力。”

無錫華陽軟件公司董事長在一次給我們職業學校校長作報告時說:“職校生的技能差一點,我們可以再培訓,短時間就能達到企業要求,但是如果學生基本素質較差,我們是不會考慮錄用的。”

有一年徐州財苑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向我校要人,我問她有什麼具體要求?她脫口而出的話是:“沒有特別要求,就是要反應快,形象好,素質高,看起來舒服一些的。”

我小女兒所在的一個國際公關公司(在北京),招收實習生及經理助理時,除了對英語有所要求外,對專業幾乎沒有要求,然而令公司感到無奈的是,這些新入職的人(幾乎全是海歸)在同類型的公司之間跳來跳去,就沒有幹滿一年的。我女兒雖然學歷只是本科,學的是電影製片與策劃(與工作沒有絲毫聯繫),英語也一般,但現在已經升任主管了。

其三,專業與職業不能簡單地劃等號。

新東方的俞敏洪提出了“先就業再職業再事業”的觀點,我以為是非常有道理的。仔細分析俞敏洪的觀點,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專業與職業之間,還隔著就業這一環節。同學們在學校學習什麼專業,和你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在通常情況下,這二者之間的路程並不是“短跑”可以快速跑完的,最起碼是“中長跑”,甚至是“長跑”。正如俞敏洪所說:“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跑的是一輩子。”

但據我瞭解,同學們中的大多數根本沒有“中長跑”或“長跑”的打算,更沒有為此特意做些準備。你們普遍希望在短期內就能找到穩定體面、收入不錯的工作。一旦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立馬跳槽走人。頻繁跳槽,不斷地換跑道,換來換去,始終換不來經歷“中長跑”之後的成長體驗和成就感。

我不是一概反對同學們跳槽,我想提出的問題是:這一份工作你是否認真地對待過?是否經歷了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我認為,只有認真地對待過、經歷了酸甜苦辣之後,才能判斷出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在真正確定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的時候,跳槽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俞敏洪說:“我覺得人生用六個字來表達比較恰當。第一個叫做經歷,第二個叫做體驗,第三個叫做昇華。”而我們許多同學還只是剛剛“經歷”,尚沒有深切的“體驗”,就結束一個“經歷”,跳槽到另外一個“經歷”去了。這樣淺嘗輒止的“經歷”,不能給予一個人任何“財富”,而只能使一個人的心態更加浮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