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爲教師隊伍建設開闢新途徑

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旨在建強做優教師教育,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面對新形勢,全國多地相繼將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進行了實質性的整合,建成了縣域教師發展中心,完善了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實現了教師培訓職能向“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轉型,為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開闢了新的途徑。但也有部分縣區,教師進修學校仍然是唱著“老調子”、走著“老路子”,面對自身發展後勁不足、功能萎縮。更有甚者,將教師進修學校取締,弱化成當地職業教育中心的一個部門。其實,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解讀新課程、新技術,教師教育不僅不能削弱,反而要更加強化。因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新時代如何創新教師教育,增強教師教育發展後勁,《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為我們吹響了集結號、開啟了新徵程。當下,亟待我們起好步、布好局、實在幹。

機構聯管,做實教師教育新格局。充分發揮中小學校培訓職能:一是縣區教育局和教師進修學校要聯合成立以教育局長為組長的縣區教師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將教師教育提升為“一把手工程”;二是建立起縣區教育局、鄉鎮中心校、教師所在學校三級管理網絡和進修學校、教師所在學校、中小學教師三級培訓網絡;三是啟動三級考核評估機制,即每學年結束,領導小組要組織對教師進修學校培訓計劃的落實進行考核,評估其執行力;對各中小學校校本培訓的特色亮點進行考核,評估其創新力;對中小學教師個人的繼續教育學分進行考核,評估其學習力。通過“一組二網三機制”,採用行政手段監督、調控培訓工作,確保教師教育層層落實接地氣,人人受益得實惠。

部門聯動,夯實教師教育新模式。在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和電教館沒有進行整合的情況下,教師進修學校要主動和教研室、電教館聯合行動起來,搭建好集“訓、研、教”於一體的縣域研訓平臺。在城鄉學校之間,以示範教學為主題,城鄉互動為載體,採取以優帶弱模式,促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同類學校之間,以同課異構為主題,輔區互動為載體,採取以強促弱的模式,促同類學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提倡輔區做課題研究連片動起來,學校做專題研究特色亮起來,教師做個案研究能力強起來。通過“一臺二式三研究”,實行專家引領、骨幹示範策略,確保教師教育步步深入見實效,個個參與有成績。

資源聯享,充實教師教育新力量。在“互聯網+”環境下,充分利用“數字教育雲”的便捷,做到名師資源同享,教育均衡同步,教學效率同提升。同時,依託高等院校專家、教授,仰仗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等一線名師,不斷完善專家團隊的遴選、培養、考核和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專家庫;依託專家庫,建立“課程庫”。最後,根據教師教育工作的需要,足可以釐清符合本轄區實際需要的專家訂單、專題訂單、課程訂單。通過“一雲二庫三訂單”,實現動態式管理、訂單式培訓,確保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切實惠及教師教育,線上線下共資源,專家名師同步伐。

(作者周健,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