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法制網記者 梁士斌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北距虎門大橋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38公里,項目全長約24公里,是集“橋、島、隧、水下樞紐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

這項工程主要由超寬特長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徑懸索橋、跨海非通航孔橋、海中人工島以及深圳機場水下樞紐互通立交等重點構築物組成,是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

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通道,也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

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連接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功能組團之間唯一的公路直連通道,也將成為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最便捷跨珠江口通道。

目前,深中通道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項目前期論證及批覆歷時14年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介紹,早在2002年8月,廣東省政府就啟動了“深圳至珠海過江通道”方案研究;2008年4月,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與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委託開展了深中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

作為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戰略性通道,項目的建設將完善珠江三角洲城市交通格局,沿線地市高度關注,且項目建設條件異常複雜,項目建設協調難度很大,需要科學統籌。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組長的前期工作協調領導小組。

項目技術難度極具挑戰性,在交通運輸部和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項目前期辦對項目建設條件及海中段工程方案進行了長達8年(2008~2015年)的反覆研究和論證,高標準、高質量地組織完成了60餘項建設條件、關鍵技術、前置專項、設計參數等專題研究工作,對其中關鍵技術問題如海底隧道方案、通航標準等先後組織國內、國際多家單位平行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高度認可。

2015年12月21日,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整個項目前期論證及批覆歷時14年。

世界上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之一

深中通道建設條件複雜、工程規模宏大、綜合技術難度高,其技術難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工程,在某些方面超過後者。

宋神友介紹,深中通道無論是海底隧道、主橋、人工島還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均面臨巨大技術挑戰,其中海底隧道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公路海底隧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形式也是國內首次應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缺乏相應的設計、施工技術標準以及專用裝備,建設極具挑戰性;伶仃洋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懸索橋,海中錨碇設計及施工等經驗能少,橋面距離水面最高超過90米,又處於颱風頻發的珠江口水域,其主橋抗風顫震穩定及行車安全防控技術難度非常高;世界首例雙向8車道海底鋼殼沉管隧道及水下樞紐互通立交的組合,由於缺少相應技術標準及工程經驗,超大交通量、超寬斷面隧道火災安全防控問題及水下樞紐互通隧道內多次分合流帶來行車安全問題技術難度極大。因此,深中通道項目是目前世界上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之一。

創新理念 推行智慧建造

堅持系統工程觀及價值工程理念,科學確定建設條件、工程方案及技術標準是深中通道建設亮點之一。

鑑於項目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影響行業眾多,項目前期論證階段,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即系統工程觀,工程方案的擬定以滿足公路、民航、水運綜合交通以及水利防洪、環境保護、國防等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堅持價值工程理念,多方案比選擇其優,並採取合理的技術標準,從而選擇規模適度、風險可控的方案。

倡導設計創作,秉持建築與結構設計深度融合的設計理念,實現工程與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亮點二。

據宋神友介紹,項目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海陸空立體視點豐富,為提高項目建築美學水準,建設成為珠江口百年門戶工程,借鑑國際其他項目成功經驗,倡導設計創作,秉持建築與結構設計深度融合的設計理念。管理中心在設計開展之初,面向國際組織開展了方案設計國際競賽,通過集思廣益,獲得好的設計基礎參考方案,西人工島在設計階段繼承了競賽優勝方案,實現了功能需求、水利防洪與建築美學於一體;橋樑工程是建築設計的另一大亮點,通過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的深度融合,無論是主橋、還是非通航孔橋,簡潔、大氣,整個通道呈現出強烈韻律感,主、引橋橋樑建築風格統一,所有構件被賦予了相同的設計元素,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體現了力與美的結合。整個通道的建築設計方案獲得了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亮點三是堅持需求引領、創新驅動理念,積極開展科技攻關,解決技術難題,支撐工程高質量建設和高品質運營。

面對項目橋、島、隧、水下互通立交技術挑戰及難點,堅持需求引領、創新驅動理念,通過一系列科研攻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國跨海通道集群工程的成套技術標準、施工工藝和裝備,填補了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海上超大跨徑懸索橋抗風、水下樞紐互通立交火災防控與智慧交通管控等相關領域國內技術空白。

亮點四是以“兩化融合”(工業化、信息化)為抓手,大力推進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智慧建造,提高國家競爭力。

積極響應國家“交通強國、質量強國、科技強國”戰略號召,以《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以互聯網+BIM技術+智慧工程為抓手,深度推動產業融合,推動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智慧建造。主要涵括了鋼結構智能製造及智能塗裝應用技術、鋼殼混凝土沉管及60米跨預製梁的智能澆築和質量管控技術、超大體量鋼殼混凝土沉管管節以及預製梁的智慧安裝技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智能脫空檢測技術、基於BIM+移動互聯網的智慧工地等關鍵技術,提質增效,提高工程質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國跨海集群工程的智能建造水平。

深中通道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創新設計、施工理念,進行了大量的科技創新,預期將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相關領域中國技術標準及成套技術、裝備,形成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將引領交通行業技術進步,提升交通產業核心競爭力,助力交通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製造強國建設,打造國家品質工程新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