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七夕乞巧(江都習俗)

舊時七月初七稱為“七夕”,相傳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坐看牽牛織女星,是傳統的習俗。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婦女便在七夕晚上向她求賜智慧、巧藝和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民間有穿針乞巧、丟針乞巧、蟢子得巧等活動。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江都習俗)

七月多是晴雨相間的“神鬼天”,每當夕陽西下時,雲彩五色繽紛。七夕傍晚,人們大多到室外,或登高處,仰望天空,觀雲彩變化,時像花鳥蟲魚,時像豬馬牛羊,時像山河城堡,猶如海市蜃樓,謂之“七月初七看巧雲”。

舊時習俗中,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稱為“拜仙禾”,“拜神菜”,以備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再以紅、藍絲繩將之紮成一束,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是為種生求子之意。

七月初七晨,人們去河邊取回仙女下凡洗過澡的水——“雙七水”,用新甕盛起來,留待日後使用,可避邪治病延壽。家家都要殺一隻雞,因為牛郎織女要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再分開。牧童則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為牛“賀生日”。

姑娘們找幾張彩紙,尋幾根通草,連同線繩,用自己的巧手編成各種小玩藝;用麵粉、糖、蜜、芝麻拌勻,捏塑製作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炸出“巧果”,又叫“笑厭兒”、“果食花樣”。

還要包餃子,吃“巧巧飯”。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餃子裡,姑娘們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女兒出嫁之前都得學會繡花、縫衣等一套針線活,俗稱“女紅”。逢到七月初七,女兒們便將一半河水、一半井水盛入碗內,稱做“鴛鴦水”,置庭前曝曬,俟其“生膜”。到了晚上,她們穿上新衣,焚香、拜“雙星”之後,便投繡花針漂浮於碗內水之膜上,在明月、星光的照映下,碗底出現浮動的陰影,猶如雲龍、花草,人們稱之為“得巧”。姑娘、少婦們圍坐在一起,結綵縷,以穿七孔針“鬥巧”。如果每根線一次就將7根針穿好,便謂之“得巧”,否則被取笑為“輸巧”的“拙女”,輸巧者可將事先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江都習俗)

七夕之夜,少女、少婦將所覓蟢子(一種小蜘蛛)放在小奩盒中“卜巧”,次日早晨觀看盒中網絲的形狀,若網絲很圓整,便稱其“得巧”。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少女、少婦一連兩晚齋戒沐浴後,穿上新服,戴上新首飾,設香案於庭中,放置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以及蓮蓬、白藕、紅菱、茶、酒、鮮花、“花瓜”(雕成奇花異鳥浮雕圖案的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是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連拜七次,乞巧、乞子、乞壽、乞美、乞富、乞愛情,乞和諧,禱告時只能乞一,不得兼求,各取所需。入夜,揮扇納涼,仰看天河,聽老人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些少男少女,藉著深夜納涼的機會,在瓜棚下、花草旁竊竊私語,享受秋夜浪漫。七夕後,姑娘們互相贈送精心製作的小工藝品和玩具,以增進友情。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江都習俗)

七夕,寄託著古人對“雙七”日月相重的數字崇拜,對辛勤勞動換來好收成的期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白玉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