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可以這麼幹」系列報導之一:城郊煤礦人均工效行業領跑

開欄的話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全省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同時也要看到,我省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尚未完成。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的關鍵時期,本報開設“六次全會精神在基層”專欄,今起推出“新舊動能轉換,可以這麼幹”等系列報道,鼓舞各行各業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欒姍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永煤公司有這樣一個礦,在產量不是最多、煤價不是最高,並且投入不減、工資不降的情況下,上半年煤炭產量228.5萬噸,人均工效609.66噸,領跑全省煤炭行業。它就是被譽為“河南第一礦”的城郊煤礦。

人均工效是衡量新舊動能轉換速度的重要指標。有著15年曆史的城郊煤礦,投產當年就創造了人均工效全省最高的奇蹟,並在歷次煤炭供需結構調整中“永葆活力”。探其“領跑”秘訣,城郊煤礦礦長何東昇一言以蔽之:“產煤多、用工少,工效自然高。”

“多讓機器來幹”

我國資源稟賦“富煤、貧油、少氣”,煤炭號稱“工業的糧食”,在國家工業建設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我省能源年消費總量達到2.67億噸標準煤,其中僅煤炭年消費總量就達到2.62億噸原煤。

千米之下的城郊煤礦,藏著一個有“大智慧”的“大塊頭”——我省首個“大采長、重型化、沿空留巷”21106綜採工作面,沉睡億萬年的煤塊在這裡經過“破、裝、支、運、處”五道工序後,簇擁著坐上皮帶機向井口儲煤倉駛去……

2017年4月17日,工作面單刀最大割煤1420噸,刷新建礦以來採煤單刀割煤新紀錄;同年5月16日,工作面單日割煤1.28萬噸,單面單日割煤首次突破萬噸大關……聊起礦上的“一個頂倆”的“大塊頭”,礦工們滿臉的自豪與興奮。

狹長的巷道里,這個由刮板機、採煤機、液壓支架支撐起的工作面,斜向長度360米,走向長度1480米,煤層厚平均2.9米,可採儲量200萬噸,代表著河南煤炭行業最先進的生產力。“原先完成開採500萬噸標準,需要4個工作面,現在縮減到2個工作面,用工減少了一半,工效提升了1倍。”城郊煤礦生產技術科科長張洋說。

“人均工效是設計出來的,今後井下采煤會多讓機器來幹,把人解放出來,這樣既安全又高效。”何東昇說。

“減人不減崗位”

盯著視頻、輕點鼠標,千米之下礦井設備的狀況、煤機啟停、採煤工作面壓力值等數據一目瞭然。8月11日上午,在城郊煤礦綜採設備控制中心,技術員喬豔召正在通過語音系統與工作面操作工進行對話。

“兩年前,礦井移變、開關的運行數據,要三四個人同時走到設備旁邊去查看,現在我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裡就能搞定。”喬豔召對自己履職的“新崗位”非常滿意。

2003年,城郊煤礦建礦之初,目標就是全省煤礦行業的“排頭兵”,告別“靠炮轟”“拿鎬挖”“用筐馱”的原始開採階段,帶領河南煤炭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採煤作業就跟老百姓種地一樣,手腳再勤快也攆不上拖拉機,多上設備少上人才能提高工效。”何東昇說。

數據顯示:城郊煤礦標煤年產量從2003年投產時的240萬噸攀升到2017年的500萬噸,礦工從6000人減少到4000人,年人均工效從400噸增加至1250噸。按照智能化改造的要求,未來城郊煤礦在年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用工再減少一半,功效再提升1倍。

減下來的礦工怎麼辦?何東昇說:“現代化礦井講究安全、高效,人少則穩、無人則安。‘減人’並不意味著‘減崗位’,經過技術培訓後,越來越多的喬豔召們會出現在‘新崗位’上。”

專家點評

做好“轉換”大文章

□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喻新安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篇大文章,也是破解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的治本良方。新舊動能的區別很多,從生產工藝上講,舊動能是以機械化為主導,新動能是以高度網絡化、人工智能化為主導。但新舊動能轉換的要義是“轉換”,而非“替代”,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改造提升還在發生作用的傳統動能,一方面要培育發展尚未完全形成的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間的穩妥續接。我們高興地看到,這樣的“穩妥續接”正在城郊煤礦展開。“多讓機器來幹”,還是機械化,但綜採設備控制中心“通過語音系統與工作面進行對話”,已經有了智能化的元素。可以預見,城郊煤礦通過進一步“智能化改造”,用“數字”代替“傳統”,有可能達到井下無人作業。“屆時用工再減少一半,功效再提升一倍”,就能實現“人少則穩、無人則安”的願景。(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欒姍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