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古人是怎麼過「情人節」的?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姑娘們最為喜歡的日子,也是單身狗們最討厭的日子。

每逢七夕之夜,大地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蒼穹。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傳,每年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當然,牛郎織女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始終與七夕節相聯繫。

七夕將至,古人是怎麼過“情人節”的?

除了神話傳說,七夕最著名的習俗應該是乞巧了。所謂乞巧。最初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如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已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七夕將至,古人是怎麼過“情人節”的?

由此,乞巧成了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肅州民間的乞巧活動有的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則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相邀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陳列瓜果祈禱後,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區的殷實人家,則要供茶、酒、新鮮水果,桂圓、紅棗、花生、瓜子等五子及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香爐,讓牛郎織女欣賞、品嚐,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爾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

七夕將至,古人是怎麼過“情人節”的?

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有的人家還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七夕將至,古人是怎麼過“情人節”的?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做巧果時,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而在七夕節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已弱化或消失,惟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徵,一直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