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爲何無一獲勝?

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為何無一獲勝?

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為何無一獲勝?

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為何無一獲勝?

與其說李斯敗給了趙高不如說李斯敗給了他自己,首先李斯的權力很脆弱,在沙丘政變中他之所以輕而易舉就上了趙高的賊船是因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斯出身低微,靠著自己的才華得到皇帝的賞識。李斯的權勢來自於皇帝,一旦皇帝的寵信不在,李斯也就岌岌可危了,這一點和家族底蘊強大的蒙恬有本質的不同。因此他必須做出選擇,哪怕是被迫的,正所謂騎虎難下,政治的道路沒有暫停沒有後退,只能往前。但可悲的是趙高在前進的路上等著他。

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為何無一獲勝?

沙丘政變,李斯在趙高的勸說下做出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改變秦帝國國運也改變了自己最後的命運的決定:更改秦始皇的詔書,除掉公子扶蘇,幫助胡亥繼位。李斯由於和公子扶蘇以及蒙恬兄弟不和,擔心秦始皇死後自己地位不保失去權勢,做出了這個決定。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是王與諸侯共治天下。被變法那麼一折騰,秦王的權力無限大。不管是商鞅還是李斯,都奉行輕罪重罰。令人搞笑的是,這兩個人恰恰是被自己的政治主張給坑死了。

李斯所謂三敗於趙高,無非都是他自己堅持的法家思想坑了他而已。趙高頂多是搞了點小手段,若放在別的時代,李斯還可能有別的選擇。但放在秦末那個時代,李斯的失敗是註定的。

患得患失是李斯的致命弱點。心胸狹小,不能容人,讓他孤立。自負其能,孤高自賞,讓他固持已見。阿諛迎命,不知其權,讓他為人誣陷時,無人救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