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

“贫困对象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硬选人、选硬人”,“因村选人、应驻尽驻”……

乍暖还寒的2018年初春,赫章县雷厉风行,从县直单位精心选派200余名有闯劲。3月底,由800余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成的脱贫攻坚主力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基层一线。队员们怀揣抱负与梦想,肩扛责任与担当,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义无反顾坚守在扶贫岗位。他们深知,脱贫攻坚是场输不起的硬仗,他们坚定信心,日夜奋斗,不出成绩不罢手,不获胜利不回头。至6月底,短短驻村工作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许多单位派驻的干部便已战绩累累,捷报频传。​赫章县卫计局医改办主任、赫章县计划生育协会优秀理事邱付文便是其中一员。邱付文是熟人圈里响当当的才子,是单位公认的业务能手和中流砥柱,是组织和单位培养多年并充分肯定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后备干部,更是其所驻贫困村老百姓最依赖和信任的好书记。说起他,村民总会竖起拇指称赞:这个第一书记不简单!那么,他究竟有多么不简单呢?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

不简单,担任第一书记后学会了"化缘"  

“我只是个普通的村干部,只是爱‘化缘’而已!”对于自己驻村取得的成绩,邱付文最爱重复的就是这一句。

原来,一向习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他虽然深受各级部门领导的关注和器重,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要过什么,也不会开口请求领导帮助解决家人或个人任何问题。就连派出单位领导关切问及第一天在扶贫路上把车撞坏花去修理费用近万元一事时,他都赶紧掩饰“不碍事,不碍事,个人的事情我自己解决”。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然而,自从到财神镇中坝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邱付文像是彻底变了个人,只要遇到认识的领导,他就逮住机会不放,开口‘化缘’:“领导,我在中坝村任第一书记,有个事情需要你帮忙……”先后协调县卫计局为中坝村包包寨组李关祥家解决一万元的建房补助款;协调县人民医院购买中坝村的农副产品;协调县中医院为中坝村群众免费健康体检;协调县妇幼保健院为中坝村群众免费住院分娩;协调县计生协看望慰问中坝村计生户,关心关爱中坝村留守儿童,为每位孩子送上雨伞、书包、水杯、手表、文具盒等爱心物品……当然,这位爱‘化缘’、会‘化缘’的第一书记干出的业绩远远不只这些小件,还有更多不简单的大实事呢。  

不简单,驻村第一天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但就在两个月前,中坝村还没有一条通往外乡镇的公路。其中大山组100多户500余人世代背靠乌鸦大山居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而重复的生活。不只是大山组,中坝村、营竹村、营坝村(原集发公社)近6000人的片区群众因为乌鸦大山的阻隔,去趟六曲河镇赶集不到10公里的路总有“进城”的感觉。一直以来,从大山组到乌鸦丫口那段蜿蜒的羊肠土路满是石块和坑洼。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跨镇路,更是一条老百姓最需要的便捷“进城路”。然而因它既不属于通村路,也不属于通组路,所以迟迟得不到修建。年复一年,群众申请再申请,可镇里没有建设指标,也是爱莫能助。久而久之,村民们都不再寄任何希望了。 邱付文第一天来到中坝村调研了解到情况后,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大山组到乌鸦丫口的1.2公里路一定要打通,必须先打通。于是他当即拨通派驻单位主要领导的电话,开始了第一次"化缘",请求无论如何要协调交通局帮助解决。他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运用曾经当过交通局长的优势,协调县交通局领导当场解决了这1.2公里跨镇路的建设指标。4月底该村已挖通了毛路,打通了中坝村通向外乡镇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打通了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不简单,弯道取直解决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大难题  

大丫口、包包寨、五斗谷,上天没得门,下山没得路,历届联系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哪个摊到哪个哭。
村寨交通闭塞落后,大丫口、包包寨、五斗谷组全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羊肠小道相连,一个青壮年从村委会到大丫口组走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几乎历年的派驻干部都望山兴叹。面对这一现状,邱付文几度眉头紧锁,深感自己这个第一书记责任重大。

从上坝组经包包寨、五斗谷到大丫口的通组路本属于2017年的建设项目,但因吴道云等户的土地问题,联系领导和包村干部数十次组织协商无果,导致该建设项目一直无法施工。邱付文和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等反复调研后,决定采取弯道取直的方法,把原来的路线改为从营坝村至包包寨经五斗谷覆盖大丫口的两个寨子与六曲河镇的川洞村连接。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于是他再度"化缘",请求县卫计局帮助解决5万元资金从营坝村征地。在邻近村领导的协助下,截至6月中旬新路已全面挖通。此举据时任集发公社的李老书记等老同志讲,这是建国以来历届当地领导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这条路修好后,对于中坝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邱付文深情地说,“下半年把路修通后,请大家到山顶来领略大落角坪、小落角坪山巅草原的风光。届时,我在大丫口等你,一起欣赏千亩荞花。”

不简单,集少成多让中坝之水天上来

喝的望天水,种的盼天地,用水问题一直是中坝村群众特别渴望解决的事情。他们的饮用水都是雨水,地里头的庄稼如遇干早时节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枯死。在包包寨访问贫困户时,邱付文从缸里舀起一瓢水想喝,却发现是混浊的,如同黄河水。迟疑间,乡亲说,澄清亮的了,可以喝的。怕乡亲们有想法,邱付文不得已喝了一小口。到了晚上他突然肚子痛,越发觉得中坝村的饮水安全是个大问题。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经调查,大丫口组的人畜饮水比包包寨更困难,村民们多数时间喝的是“天水”,即下雨水天用桶和盆等容器接的水;或者是在户外挖几个坑,等雨天蓄好水,挑到缸里澄清亮了直接饮用。作为第一书记,作为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境况,他倍感揪心,寝食难安。鉴于中坝村整体海拔较高、没有水源的实际,邱付文不辞辛劳,带领村两委在每一座山上寻找出水点,虽然找到一些出水点,但由于出水量较少,唯一的办法是将众多小出水点引入大蓄水池,再接到每户人家,让中坝之水“天上来”,切实解决整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后,他又一次"化缘",向县扶贫办领导作详细汇报,县扶贫办领导决定向广州市企业争取100万元资金帮助解决。  

不简单,扶贫攻坚既抓物质经济也抓精神文明

“中坝中坝穷旯旮,奉劝姑娘不要嫁”。中坝村到底有多贫穷,为什么属深度贫困村,由这两句顺口溜便可窥一斑。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该村辖上坝、中坝、下坝、大山、包包寨、丫口、五斗谷7个村民组,现有总户数358户,总人口1702人,其中贫困户127户,贫困人口545人。由于长期交通封闭,经济落后,中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村子里好多男性都找不到媳妇,40-60岁以上的男人未婚者就有37人,就连一位周正能干的村干部50来岁了还一直单身。也难怪,本村姑娘都总想着往外找婆家,外乡外村的姑娘谁还愿意“下嫁”?“光棍”这个特殊群体特别缺乏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都是现在的低保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会是长期的低保户,健康问题、养老问题等也会接踵而至。另外,中坝村外出务工人员有300余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有近100人,留守儿童主要靠村支两委配合其监护人、学校进行监控和管理。这些社会现象,邱付文这个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大家的精气神,给乡亲们枯燥无味的生活添加点活络剂,他又开始"化缘",协调县计生协帮助解决5万元、县红十字会帮助解决25万元,共整合资金30万元拟修建集休闲娱乐、康复锻炼为一体的家庭服务中心和文化小广场。

“精神文明是软实力,脱贫攻坚工作不能只抓经济和物质,家庭服务中心和文化小广场有利于家庭发展,有利于消除颓废,改变大家的精神面貌并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邱付文说。

不简单,无处不在的群众会和农民讲习所座无虚席

针对中坝村多年未发展党员、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普遍偏低的实际,邱付文通过每月的党课、群众会、扶贫攻坚讲习所,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引导有一定文化素质、思想觉悟高的年轻人向党组织靠拢。
邱付文:这个到处“化缘”的村第一书记不简单​目前正在培养的2名入党积极分子,即将为该村党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除了村两委会外,邱付文主持的群众会、村民代表会、扶贫攻坚讲习所从来不在会议室召开,从来没有固定的场所。席地而坐的草坪、凉风习习的山包、绿意葱茏的田间地头都是他与群众唠嗑的最佳场所。据了解,包产到户以来,中坝村就很难召开一次有一定规模的群众会,但自从邱付文来了以后,他的农民话会议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喜欢开群众会的乡亲越来越多。“只要是邱书记来开会,我们就拉上孩子,带着小狗,现场座无虚席。”乡亲们乐呵着,说他们又找到了几十年前的记忆。

不简单,“两个一千”和“两个三百”助推产业发展

关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邱付文说他最大的感悟是:“第一书记是代表派驻单位在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派驻单位的支持。当然,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要想在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帮得上忙、干得成事,必须沉得下身子,启得动脑子,想得出法子并放得下面子,先找出老百姓最需要筹谋的实事,再四面八方讨口化缘去解决。”关于产业发展,他说会探索在不搞土地强制流转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示范引领,宣传动员,打造“两个一千”和“两个三百”基地,助推产业调整,“两个一千”即种植苦荞1000亩,养殖黑山羊1000只;“两个三百”即养殖300桶蜜蜂和300头黄牛。成立合作社,为群众出谋划策,打造以苦荞为主的深加工产品,帮助群众走一条他们喜欢的现实的致富道路。
​第一书记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这个架着眼镜,温文尔雅,一身书卷味,充满情怀的邱付文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他对扶贫攻坚工作的用心、用情,不由得让人想起他的网名——“给我一笔墨,绘你倾城颜”。(饶云)


总值班:杨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