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瘦身”

作为曾经的港股之王,腾讯近期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这与公司的二季报脱不了干系。

8月15日,腾讯公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18年6月30日,腾讯总营收736.75亿港元,同比增长30%;净利润178.67亿港元,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23%。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二季度保持30%的营收增速很难得,但却低于市场预期的776.6亿港元。更糟糕的是,腾讯净利润同比下降2%,这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在利空消息冲击下,8月13日,股票股价收盘报325.8元,下跌3.04%,股价创出年内新低。此后数日,腾讯股价连续下跌,最低跌至319港元。相较年初的阶段高位475.6港元,股价累计下跌超过30%,公司市值足足蒸发掉1.3万亿港元

腾讯“大瘦身”

真正让投资者担忧的是,作为腾讯“现金奶牛”的游戏业务增长乏力

财报显示,腾讯游戏收入增长6%,达252.02亿港元。其中,智能手机游戏收入176亿港元,同比增长19%,但环比下降19%;个人计算机客户端游戏收入129亿港元,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8%。

要知道,2018年一季度腾讯游戏的同比增幅还在32%。时间回放到2017年,腾讯游戏更是所向披靡。2017年春节期间,腾讯爆款游戏《王者荣耀》曾创造出单月流水超30亿元、赵云“皮肤”单日流水超1.5亿元的财富奇迹。

腾讯“大瘦身”

基于对腾讯游戏的看好,各路资金对腾讯股票青眼相加。2017年腾讯股价涨了115.25%,是2010年以来最大的涨幅。腾讯市值从2018年年初的2万亿跨越至4万亿,实现质的飞跃,“港股之王”的美称从此而来。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腾讯游戏的一路狂飙也引发监管层的特别关注。

毫无疑问,腾讯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腾讯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的同时,也对全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017年7月3日起,人民网连发3篇文章,痛批《王者荣耀》向社会释放负能量,且缺乏监管。三杀过后,腾讯市值一天缩水超千亿港元。

腾讯“大瘦身”

一石激起千层浪,继人民网之后,多家央媒集体发声,矛头直指《王者荣耀》。其中,新华社怒斥“没有责任血液的游戏注定走不远!”,直指《王者荣耀》对自身引发的社会问题缺少应有的歉意与解决诚意。

随后,腾讯推出《王者荣耀》防沉迷“最严”禁令。规定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晚上9点之后禁止登录;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规定时间将被强制下线。

腾讯“大瘦身”

与此同时,腾讯还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号称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

网友实测发现,青少年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个身份证号码,或者通过身份证号生成器随意生成号码都可以登录游戏,防沉迷系统的破解软件也迅速出现。

但是,监管层并未放松对游戏行业的重视程度,监管措施层层加码,严监管已经常态化。

在社会舆论的炮轰下,《王者荣耀》热度下降,2018年5月的下载量较去年同期减少85%。腾讯趁机引入《绝地求生》《怪物猎人:世界》《堡垒之夜》等多款国外游戏,但商业变现之路却不像之前那样顺畅。

8月13日,腾讯电脑游戏平台WeGame下架了《怪物猎人:世界》。腾讯声明中称,相关监管机构接到大量举报,取消了该游戏的资质文件,现执行下架整改,停止游戏售卖。事实上,游戏上架之前,腾讯已经对游戏中的诸多细节进行整改,但依然难以逃脱被下架的命运。

腾讯“大瘦身”

尽管所有已购买游戏的用户都可以申请全额退款,但这件事对于腾讯游戏业务的打击巨大,游戏玩家对平台的信任度降低,WeGame平台甚至可能因此面临内部支持资源缩减的风险。

据悉,《怪物猎人:世界》从上架到下架还不足5天。由于这款游戏对WeGame开拓市场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腾讯股价随后下跌3.4%,一天时间公司市值缩水1036亿港元

此外,由于文化和旅游部重组,很多游戏没有得到许可证,不能开始商业化运作。腾讯费尽心思引进的PC版《绝地求生》和《堡垒之夜》都在等待政府部门的审批,距离商业变现尚需时日。

除了监管因素,游戏行业遭遇天花板也是腾讯当前的痛点。在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的情况下,手游玩家却没有同步跟进。毕竟,手游最大的消费群体80后已经步入中年,但90后、00后人口数量呈现递减趋势,这是导致手游产业衰退的最大原因。

大概意识到手游行业终将见顶,近年来腾讯已经在游戏之外多有布局,投资便是重点之一。

近年来,腾讯共投资近600家企业,仅在2017年就完成113笔投资,平均每月投资10家公司。腾讯的频繁投资也获得相应的回报。

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腾讯营收中的“其他收入”开始激增,2017年全年投资收益为201.4亿元,较2016年增长近5倍。2018年一季度,腾讯投资收益为75.85亿元,占净利润比例近3成。

腾讯“大瘦身”

乌镇著名的“东兴局”,马化腾居于主位

对于大批的初创企业而言,能够获得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青睐,得到对方的资金甚至流量支持,最后成功上市融资,听起来似乎很不错。

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初创企业想获得来自腾讯的资金与流量加持,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最常见的现象是,腾讯获得初创企业的董事会席位和否决权

,在企业内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左右公司的成长步伐。

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初创企业根本不是腾讯的对手,大多初创公司倾向于选择妥协。近年来上市或准备上市的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包括搜狗、美团、拼多多等都归属于腾讯阵营,受腾讯的影响之大超乎外界想象。

近日,拼多多赴美上市。作为腾讯阵营的一员,拼多多在招股书中坦言:“未能维持与腾讯的关系可能对我们的业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类似的警示语言也出现在搜狗、美团等公司的公开文件中。

腾讯“大瘦身”

或许,对于外界的舆论声音,腾讯可以选择听之任之。但是,投资者阵营出现动摇,腾讯却不得不提高警惕。

腾讯二季报发出后,多家大型券商虽然均维持原有“买入”评级,但高盛、大摩、富瑞、瑞信、野村、大和均不同程度下调了腾讯的目标股价。其中,高盛下调幅度最大,从546港元/股下调至508港元/股。

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腾讯第一大股东南非Naspers以405港元/股减持2%,持股比例下降至31.2%,套现769.41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南非Naspers持有腾讯17年来第一次减持。尽管减持数额不大,却在向资本市场传递重要信号,足以引发投资者高度关注。

曾经引以为傲的游戏业务增长趋缓,并且未来充满不确定因素;靠投资勉强扳回一局,但与所投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未来是敌是友难有定数;投资者阵营开始分化,看空势力悄然滋长......如何继续讲好资本故事,已经成为腾讯的当务之急。

内忧外患之间,腾讯如何演绎大象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