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防「無還本續貸」異化爲掩蓋不良率的「暗道」

須防“無還本續貸”異化為掩蓋不良率的“暗道”

8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穩金融 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頭條新聞中,將山東德州推行的無還本續貸業務作為地方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予以報道。

今年以來,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金融業的一個重要主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紛紛出臺各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措施,“無還本續貸”便是其中一例。

須防“無還本續貸”異化為掩蓋不良率的“暗道”

流動性資金貸款是小微企業主要的融資工具,以前小微企業在申請新貸款時,必須還清舊貸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還款,企業就必須自行籌集一筆資金,甚至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這就大大增加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

而小微企業的連續經營是要以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作為支撐的,現金流的短缺會干擾甚至中斷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因此,早在2014年7月,原銀監會就針對小微企業推出了無還本續貸,其初衷是為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其貸款成本。但此次德州推行的無還本續貸何以引起如此熱議?

原因就在於山東德州銀監分局一名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一句話:“有中小企業局的推薦,目前辦理‘無還本續貸’業務後,還沒有發現一筆不良貸款,這就實現了雙贏。”

但對銀行業內人士來說,“無還本續貸”和“沒有不良貸款”組合在一起,還是讓人看到了其中的隱憂。有金融從業人員提出質疑表示,如果本金還不上不算不良貸款,那麼是否只有利息都還不上了才算。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質疑,是因為所謂的“無還本續貸”在操作層面上與借新還舊或者貸款展期非常相似。但是,傳統的貸款展期只可以有一次,而目前“無還本續貸”還沒有就申請續貸次數作出相關規定。

於是業內人士開始擔心,“無還本續貸”固然繞開了過橋貸款從而減輕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但也可能使得小微企業對續貸產生依賴。小微企業一旦深陷“債滾債”的泥潭,資金問題就會不斷積累惡化,甚至最終只能破產。

與此同時,銀行也可能以這項政策作為藉口,來掩蓋其不良貸款。

不得不承認,這兩層擔憂是有道理的。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

“無還本續貸”政策的初衷是解決廣大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考慮到續貸可能被濫用,相關文件對小微企業申請續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包括依法合規經營、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和良好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良好、原流動資金週轉貸款為正常類等四個條件。

顯然,這四個條件就有可能將很大一部分小微企業排除在外,尤其是那些快速發展中的小微企業,一般它們在經營過程中資金需求很大,資金鍊相當緊張,本就是缺錢要錢,給錢之前卻要求其有良好的財務狀況,這就有可能成為“資質好的企業被過度授信,資質差的企業申請貸款難於上青天”的又一翻版。

雖然欠貸欠息的不良行為不值得鼓勵,但是這種行為的存在,也正反映出這些小微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緊缺問題,若據此剝奪其獲得續貸的資格,恐怕有違初衷。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還本續貸”是否具有普惠性,還有待在實踐中觀察,目前還很難斷言這就是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良方。

另外,由於在批准續貸時,需要對提出貸款申請的小微企業進行審核,看是否滿足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在表述上存在很多模糊之處。

比如怎樣才算滿足條件,怎樣才算“良好的財務狀況”等,目前並沒有給出可量化的標準,這就給了銀行相當大的人為操作空間。而一旦人為操作空間被擴大,便很可能成為尋租等行為的天然溫床,這反過來又可能惡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進一步加重小微企業的壓力。

進一步分析,倘若銀行想掩蓋其不良貸款,“無還本續貸”便有可能成為一個極好的“暗道”。

今年年初銀監會爆出的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率造假的大案,向多家空殼企業提供鉅額授信,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該行不良貸款。一旦銀行競相將“無還本續貸”用於掩蓋不良貸款,就極有可能成為行業性金融風險的“管湧”。

相對於此前某些金融機構精心設計的“隱蔽手段”,“無還本續貸”使用起來反而更為便捷。在目前配套政策還不完善的條件下,一旦全面推行這項措施,或許會留下巨大的信用風險敞口。

總的來說,“無還本續貸”作為一項政策工具,其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其潛在的風險也不得不防。

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但能否實現政策目標則在於如何使用它。要讓這項政策真正發揮作用,銀行和監管部門都要充分考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並且通過加強合規管理和風控檢查等手段,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以內。(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