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扇不離手」?

跟著心去流浪


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可謂是深得人心、家喻戶曉。

但為什麼不論盛夏嚴冬,他總是拿著一把扇子呢?坊間版本眾多,且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1、扇中有領兵佈陣和治國安邦的良策,扇不離手方便隨時查看

小羽扇,大乾坤。

有傳說,扇子裡記載著行軍打仗和治國安邦的計謀策略。

所以諸葛亮才扇不離手,隨時準備根據實際戰況或相應問題查找對策。

諸葛亮的這把扇子比普通繡花扇大一點不假,但扇子裡能記下那麼多東西實在是匪夷所思。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扇子裡記載著千計萬策,行軍打仗時,實況變幻莫測。

俗話說將在外,軍令還有所不受呢,更何況敵情有變,臨時去看計策的話,恐怕早被敵軍攻進城了。

2、鵝毛扇是岳父或先生送的,扇不離手時刻提醒自己謹慎心細也要當機立斷

岳父黃承彥為了讓女婿忠心報效漢室,並提醒諸葛亮行事謹慎機靈,特意把自己的一把鵝毛扇親自送給他,可謂用心良苦。

因為鵝是最謹慎機靈的禽類,它守夜時,一有動靜,立刻就會發出警報,提醒同伴撤離。

諸葛亮謹記岳父的教誨,扇不離手,提醒自己時時都要學習鵝的精神,做到謹慎機靈行事。

還有一種說法,這把羽毛扇是水鏡先生送的。

諸葛亮開始跟隨水鏡先生讀書時,很久沒能悟出先生的真諦。

先生恨鐵不成鋼,一怒之下,竟把自己半輩子寫的書全給燒了,並將諸葛亮趕下了山。

但他又不甘心眼見一個有才之人就這麼廢掉,就讓夫人給諸葛亮送了兩件東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

諸葛亮再返回山上求師後,遇到難題而煩躁時,只要拿起羽毛扇輕搖兩下,就會感覺神清氣爽。

邊扇邊想,終於慢慢悟出了水鏡先生講的深奧精髓。

後來,他帶兵佈陣,只要羽扇一搖,就會計上心來。

3、扇子是妻子黃月英送的,扇不離手錶示對妻子的思念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離開父親黃承彥時,父親送給她一把扇子,上面有“明”和“亮”兩個字。

黃承彥告訴女兒,她未來的女婿名字中有這兩個字。

後來,黃月英嫁給了字孔明的諸葛亮。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黃月英把這把扇子給了諸葛亮。

在以後背井離鄉的崢嶸歲月中,諸葛亮不論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對妻子的思念。

4、扇子是古代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徵,扇不離手有意襯托自己的文人氣質

當時,文人雅士用扇子也是一種潮流。周瑜曾“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楊修與曹操也曾鬧出“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

直到清朝的紀曉嵐,也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

而文人諸葛亮拿把扇子搖出了《出師表》和《誡子書》等傳世佳作。

綜合來看,如果扇中真有治敵神策,就不會有後來的六次北伐中原,皆無功而返;

若諸葛亮真能神機妙算,他嘔心瀝血治理的蜀國也就不會滅亡。

有書君認為,諸葛亮扇不離手,主要是隨當時的潮流,同時也是對妻子的一種想念。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的諸葛亮,除扇不離手不值得提倡外。

他知天文,通地理,思維敏捷,運籌帷幄,最重要的是他不因才識淵博而妄自尊。

用兵上注重穩重,公務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


有書共讀



諸葛亮為什麼扇不離手,這是個好問題。

中國是講究忠孝節義的國家,孔明先生所跟從的劉備據說是皇叔,正統的漢家搳據勢力。為復興漢家天下可見其《出師表》與《後出師表》。

孔明先生的生平亊跡通過《三國志》及《三國志通俗演義》(不是清修後的《三國演義》)得以傳揚。反咉在說唱及戲劇在民間的表演,就需要表演者手中有所抓撓以免在說唱時有所窘迫。表演者拿什麼就要有所講究。



先生非武將,拿刀槍棍棒自是不合身份,先生文官你總不能讓他判官筆不離手吧。好在早期的說唱者為驅暑汗及場所的汗臭與揚塵,所拿羽扇倒是頗合孔明的身份,又彰顯出了孔亮及表演者揮灑自如從容不迫的神韻;畢竟表演得神乎其神天人合一,要接地氣,拿把鵝毛扇可神采飛揚可腳踏實地。鹿是劉備的,鵝這鳥的毛是孔明我的。諸位禮輕仁義重,有錢捧錢場,無錢捧人場,權做送鵝毛。這才被戲劇的演出得以借鑑,以致延續至今。

孔明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公忠體國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情懷,


中華王爺


諸葛亮扇不離手,主要不是用來扇風涼快的,當然天熱時順便扇扇,閒雅從容為諸葛亮形象很加些分。但是,更主要的是,諸葛亮當時是武將,需要指揮三軍作戰。這把扇子便是“指揮棒”了。

有史料可查,在《太平御覽》中,諸葛亮軍於渭濱,“乘輿葛巾,將白羽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在《類說》裡說到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可見,諸葛亮的扇子是用於指揮作戰的。

歷史上以羽扇指揮作戰的記載比比皆是,如《金樓子》:“玉節居分陝,金貂總上流。麾軍時舉扇,作浮且登樓。”“時舉扇”描述了用扇子布軍陣的情形。白色的扇子,部下也更容易辨認。


老照片



用過配置高的電腦的人都知道,高配置電腦一般風扇功率都大,古代沒有風扇,就只能手動降溫了!為什麼別人不需要呢?三國有幾個人和諸葛亮一個智商的,能比肩的就是鳳雛龐統了,可是龐統也是拿扇子的!

所以啊,拿扇子因為智商高啊!

以上純屬笑談。

據說扇子上寫的有兵法計謀,隨身攜帶,那麼隨時都可以看一看,說不定就能想出很好的禦敵之策了!也可以用來記錄一些日程安排,一些重要的事情,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事必躬親,處理的事情簡直太多,又多次親自帶兵打仗,每一件事都是大事,都決定了別人的生死,所以謹慎非常重要。因為凡事都能公正處理,這也是諸葛亮評價高的原因之一。

當然扇子在夏天也有扇風去熱的功能,畢竟諸葛先生不能讓別人給他扇風吧,那樣就不符合諸葛亮的高大偉岸的形象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羽扇綸巾,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自我明志的象徵。農民是不會沒事拿個扇子的吧,當兵的也不會沒事拿個扇子吧。

也有可能是他老婆黃月英送的,用作定情信物,剛好諸葛亮覺得好用,就從不離手了,閒起來的時候也能睹物思人了。

古人一般都有一個本命信物,比如玉佩,比如佩劍,那都是隨身攜帶的,往往都是劍在人在劍無人亡,作為代表自己的信物,當然不能離開自己了,假如打仗的時候扇子被敵人撿到,用來製造謠言什麼的,那可是有損主帥威嚴的事情,諸葛亮心思縝密,肯定幹不出來這種事情的。再者,指揮打仗的時候,一揮扇子,就是進攻,一收扇子,就是撤退,那就是權威了,有一天士兵沒見著主帥拿扇子了,那心裡怎麼想,就會懷疑指揮官還是諸葛亮嗎?命令要不要執行?


知之先生


這個其實很簡單,就像夏天熱了需要扇風的道理一樣。諸葛亮的大腦就是電腦主機,運轉速度快了就會發熱,主機箱裡有小的電風扇,那時候沒有電,只能手裡拿個扇子隨時扇扇,以免過熱燒壞大腦。


耀155444139


諸葛亮無論春夏秋冬,手上始終搖著一柄羽毛扇,大熱天拿扇可以理解,大冷天可就不大正常了,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一,此扇是諸葛亮之妻黃月英制作的,這首先讓諸葛亮能睹物思人。這還是次要的,關鍵用途體現了賢妻良苦用心。黃月英知道他身處朝廷,事多繁雜,難免有尷尬或喜怒哀樂之時,可以用扇遮擋掩蓋,以防失態。



其二,黃月英是當世才女,精通天文地理,飽讀兵書,胸有文韜武略。由於她不能跟隨在左右,便將所學精華彙集於扇上,以便關鍵時啟發智慧。



其三,是當時長江一帶文人騷客們的標配之物,“羽扇綸巾”便是對當時謀士打扮的描寫,與紙扇有相同功能,意為文雅之士。


星下靜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引用國學大師週一良先生對諸葛亮手中白羽扇用處的考證。

《太平御覽》諸葛亮軍於渭濱,“乘輿葛巾,將白羽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

根據史料記載和周先生考證,諸葛亮手持白羽扇是用來指揮軍隊作戰的,由於諸葛亮進軍渭南是在八月份,天氣較熱,也有用來扇風的可能,所以需要進一步考證。

《晉書.顧榮傳》榮麾以羽扇,其眾潰散。
《北齊書.陸法和傳》法和執白羽麾風,風勢即反。
《魏書.傅永傳》永敗齊將裴叔業於豫州,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根據周先生考證,顧榮大敗陳敏的事情發生在二月份,那麼他手持白羽扇肯定不是用來消暑解熱的。同樣的道理傅永和裴叔業的戰鬥在十二月,繳獲的扇子也絕對不是用來扇風的。

史料記載的羽扇發生在兩軍對陣之際,而且在多位歷史人物的傳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這種指揮作戰方式並非諸葛亮獨有,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普遍應用於指揮作戰的方式。

《全梁詩.賦得白羽扇可憐
白羽扇。卻暑復來氛。終無顧庶子,誰為一揮軍
《金樓子》而侯騎交馳,仍麾白羽之扇;兵車未息,還控蒼兕之軍。......玉節居分陝,金貂總上流。麾軍時舉,作浮且登樓”。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文籍中也有關於白羽扇的記載,與史書一樣。白羽扇與兩軍對陣密不可分,進一步證明了白羽扇的作用是指揮軍隊作戰。

《演繁露》是指特持羽扇,以自表異,而令軍眾瞻求易見也。

關於為何要使用白羽扇指揮軍隊,周先生也進行研究。由於羽扇顏色潔白,容易被部下識別,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梁書.韋睿傳》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

當然也有憑個人喜好使用其他物品指揮戰鬥的,梁代韋睿也曾使用過白玉如意指揮軍隊作戰。不過玉如意和白羽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顏色潔白,易於辨識。

通過以上週一良先生的考證,可知白羽扇由於其顏色顯眼,易於識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功能是指揮軍隊作戰。

此外,在古代一直向我國學習先進文化的某島國,他們的村長在組織百人互毆時也是手持一把類似於扇子的物體指揮戰鬥,是否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響不得而知,有待考證。.

最後回答問題,諸葛亮為什麼“扇不離手”?

根據以上的論證,諸葛亮手中的羽扇主要用於指揮軍隊作戰。至於為什麼給人扇不離手的感覺,江左認為這要歸功於現代影視、遊戲作品對諸葛亮形象的成功塑造,讓得羽扇綸巾成了諸葛亮的標配,不拿著白羽扇反而覺得不像諸葛亮了。

歡迎關注江左,閒暇之時一起聊聊歷史。


江左


諸葛亮的扇子,其實用來做指揮的,所以“扇不離手”。古人尤其是武將都佩劍,而諸葛亮配扇子,說明他是一個有謀略,而且從容淡定的人。

在《類說》裡面有一句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很明顯,他的羽扇是用來指揮三軍的,不然整天拿個扇子,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還以他腦子有問題,天天拿個扇子顯擺。

有一個成語叫“羽扇綸巾”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裡的“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說明周瑜和諸葛亮一樣也是“羽扇綸巾”。他們都手拿羽扇指揮打戰。


孟子說史


諸葛亮(公元181年一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他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了進取荊州、益中,和孫拒曹,以圖三國鼎立,再恢復漢室的建議。


諸葛家族在東漢時是一個世代官宦之家,但到諸葛亮出生後,他的這一支族已經衰落。在艱苦的環境中,除了學習儒家的經典外,還博覽戰國時的申、商、韓以及兵、農、陰陽各家典籍。並結識了從中原寄寓襄陽的徐元直(庶)、石廣元(韜)、孟公威(建)、崔州平等諸多名士,時常聚會,縱談古今,評論時勢,各抒胸懷大志。

諸葛亮的一生奇聞逸事很多,”孔明擇婦“便是其中之一。他不僅有才,而且相貌俊偉,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猶如樅柏”。但他卻選了一位”瘦黑矮小,一頭黃髮“的醜女阿醜為妻。

阿醜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其貌不揚,天資聰穎,知識淵博,品行賢淑,自幼才識過人,頗有心計。後來諸葛亮有許多建樹,也是與這位賢內助分不開的。公元207年,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形成了三國對峙的局面。



相傳,諸葛亮的才智都比不上其妻,有許多智謀都出自阿醜。孔明手中的扇子相傳就是阿醜親自制作的,上面寫滿阿醜的謀略。諸葛亮遇到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時,就會看一看扇子。
另一傳說,是阿醜怕諸葛亮在外面看上別的美女,特意製作了一把手扇,上面寫有秘密,每當孔明外出時拿著它,提醒著他家裡還有糟糠之“妻”。
諸葛亮留給後人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慨嘆。


石大哥14


有幾種傳說。

之一,是說這把扇子是諸葛亮的老師龐德公給的(一說是岳父黃承彥),因諸葛亮思考時總是愁眉苦臉,讓他拿扇子擋著點臉。

之二,諸葛亮用的羽扇柄部,鑲有玉片,諸葛亮以蠅頭小字記事於其上,看玉片給自己提示。類似於官員用的笏板。

之三,諸葛亮用的扇柄部不是玉片,而是微縮了的奇門數術的道具“八詐盤”,相當於一個小型計算器。諸葛亮神機妙算,需要這便利的工具。

之四,這把鵝毛大扇是由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所制,諸葛亮執此扇,不僅是夫妻情深,身居高位感情不變,而且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事實上,羽扇是漢末時期的流行物件,其禮儀價值高於實用價值。說白了,就是為看著順眼。後世的書生們,也會攜帶扇子,不過由鵝毛大扇換成了可摺疊、更便於攜帶的紙扇。後世的戲劇裡,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特意把羽扇強調成了諸葛亮最為明顯的服飾特點之一。

羽扇也並非諸葛亮專用。為大家熟知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也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