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跟着心去流浪


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可谓是深得人心、家喻户晓。

但为什么不论盛夏严冬,他总是拿着一把扇子呢?坊间版本众多,且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1、扇中有领兵布阵和治国安邦的良策,扇不离手方便随时查看

小羽扇,大乾坤。

有传说,扇子里记载着行军打仗和治国安邦的计谋策略。

所以诸葛亮才扇不离手,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战况或相应问题查找对策。

诸葛亮的这把扇子比普通绣花扇大一点不假,但扇子里能记下那么多东西实在是匪夷所思。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扇子里记载着千计万策,行军打仗时,实况变幻莫测。

俗话说将在外,军令还有所不受呢,更何况敌情有变,临时去看计策的话,恐怕早被敌军攻进城了。

2、鹅毛扇是岳父或先生送的,扇不离手时刻提醒自己谨慎心细也要当机立断

岳父黄承彦为了让女婿忠心报效汉室,并提醒诸葛亮行事谨慎机灵,特意把自己的一把鹅毛扇亲自送给他,可谓用心良苦。

因为鹅是最谨慎机灵的禽类,它守夜时,一有动静,立刻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同伴撤离。

诸葛亮谨记岳父的教诲,扇不离手,提醒自己时时都要学习鹅的精神,做到谨慎机灵行事。

还有一种说法,这把羽毛扇是水镜先生送的。

诸葛亮开始跟随水镜先生读书时,很久没能悟出先生的真谛。

先生恨铁不成钢,一怒之下,竟把自己半辈子写的书全给烧了,并将诸葛亮赶下了山。

但他又不甘心眼见一个有才之人就这么废掉,就让夫人给诸葛亮送了两件东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

诸葛亮再返回山上求师后,遇到难题而烦躁时,只要拿起羽毛扇轻摇两下,就会感觉神清气爽。

边扇边想,终于慢慢悟出了水镜先生讲的深奥精髓。

后来,他带兵布阵,只要羽扇一摇,就会计上心来。

3、扇子是妻子黄月英送的,扇不离手表示对妻子的思念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离开父亲黄承彦时,父亲送给她一把扇子,上面有“明”和“亮”两个字。

黄承彦告诉女儿,她未来的女婿名字中有这两个字。

后来,黄月英嫁给了字孔明的诸葛亮。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黄月英把这把扇子给了诸葛亮。

在以后背井离乡的峥嵘岁月中,诸葛亮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扇不离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对妻子的思念。

4、扇子是古代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扇不离手有意衬托自己的文人气质

当时,文人雅士用扇子也是一种潮流。周瑜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杨修与曹操也曾闹出“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直到清朝的纪晓岚,也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

而文人诸葛亮拿把扇子摇出了《出师表》和《诫子书》等传世佳作。

综合来看,如果扇中真有治敌神策,就不会有后来的六次北伐中原,皆无功而返;

若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他呕心沥血治理的蜀国也就不会灭亡。

有书君认为,诸葛亮扇不离手,主要是随当时的潮流,同时也是对妻子的一种想念。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的诸葛亮,除扇不离手不值得提倡外。

他知天文,通地理,思维敏捷,运筹帷幄,最重要的是他不因才识渊博而妄自尊。

用兵上注重稳重,公务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


有书共读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这是个好问题。

中国是讲究忠孝节义的国家,孔明先生所跟从的刘备据说是皇叔,正统的汉家搳据势力。为复兴汉家天下可见其《出师表》与《后出师表》。

孔明先生的生平亊迹通过《三国志》及《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清修后的《三国演义》)得以传扬。反咉在说唱及戏剧在民间的表演,就需要表演者手中有所抓挠以免在说唱时有所窘迫。表演者拿什么就要有所讲究。



先生非武将,拿刀枪棍棒自是不合身份,先生文官你总不能让他判官笔不离手吧。好在早期的说唱者为驱暑汗及场所的汗臭与扬尘,所拿羽扇倒是颇合孔明的身份,又彰显出了孔亮及表演者挥洒自如从容不迫的神韵;毕竟表演得神乎其神天人合一,要接地气,拿把鹅毛扇可神采飞扬可脚踏实地。鹿是刘备的,鹅这鸟的毛是孔明我的。诸位礼轻仁义重,有钱捧钱场,无钱捧人场,权做送鹅毛。这才被戏剧的演出得以借鉴,以致延续至今。

孔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公忠体国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情怀,


中华王爷


诸葛亮扇不离手,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凉快的,当然天热时顺便扇扇,闲雅从容为诸葛亮形象很加些分。但是,更主要的是,诸葛亮当时是武将,需要指挥三军作战。这把扇子便是“指挥棒”了。

有史料可查,在《太平御览》中,诸葛亮军于渭滨,“乘舆葛巾,将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在《类说》里说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可见,诸葛亮的扇子是用于指挥作战的。

历史上以羽扇指挥作战的记载比比皆是,如《金楼子》:“玉节居分陕,金貂总上流。麾军时举扇,作浮且登楼。”“时举扇”描述了用扇子布军阵的情形。白色的扇子,部下也更容易辨认。


老照片



用过配置高的电脑的人都知道,高配置电脑一般风扇功率都大,古代没有风扇,就只能手动降温了!为什么别人不需要呢?三国有几个人和诸葛亮一个智商的,能比肩的就是凤雏庞统了,可是庞统也是拿扇子的!

所以啊,拿扇子因为智商高啊!

以上纯属笑谈。

据说扇子上写的有兵法计谋,随身携带,那么随时都可以看一看,说不定就能想出很好的御敌之策了!也可以用来记录一些日程安排,一些重要的事情,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事必躬亲,处理的事情简直太多,又多次亲自带兵打仗,每一件事都是大事,都决定了别人的生死,所以谨慎非常重要。因为凡事都能公正处理,这也是诸葛亮评价高的原因之一。

当然扇子在夏天也有扇风去热的功能,毕竟诸葛先生不能让别人给他扇风吧,那样就不符合诸葛亮的高大伟岸的形象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羽扇纶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自我明志的象征。农民是不会没事拿个扇子的吧,当兵的也不会没事拿个扇子吧。

也有可能是他老婆黄月英送的,用作定情信物,刚好诸葛亮觉得好用,就从不离手了,闲起来的时候也能睹物思人了。

古人一般都有一个本命信物,比如玉佩,比如佩剑,那都是随身携带的,往往都是剑在人在剑无人亡,作为代表自己的信物,当然不能离开自己了,假如打仗的时候扇子被敌人捡到,用来制造谣言什么的,那可是有损主帅威严的事情,诸葛亮心思缜密,肯定干不出来这种事情的。再者,指挥打仗的时候,一挥扇子,就是进攻,一收扇子,就是撤退,那就是权威了,有一天士兵没见着主帅拿扇子了,那心里怎么想,就会怀疑指挥官还是诸葛亮吗?命令要不要执行?


知之先生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像夏天热了需要扇风的道理一样。诸葛亮的大脑就是电脑主机,运转速度快了就会发热,主机箱里有小的电风扇,那时候没有电,只能手里拿个扇子随时扇扇,以免过热烧坏大脑。


耀155444139


诸葛亮无论春夏秋冬,手上始终摇着一柄羽毛扇,大热天拿扇可以理解,大冷天可就不大正常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一,此扇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制作的,这首先让诸葛亮能睹物思人。这还是次要的,关键用途体现了贤妻良苦用心。黄月英知道他身处朝廷,事多繁杂,难免有尴尬或喜怒哀乐之时,可以用扇遮挡掩盖,以防失态。



其二,黄月英是当世才女,精通天文地理,饱读兵书,胸有文韬武略。由于她不能跟随在左右,便将所学精华汇集于扇上,以便关键时启发智慧。



其三,是当时长江一带文人骚客们的标配之物,“羽扇纶巾”便是对当时谋士打扮的描写,与纸扇有相同功能,意为文雅之士。


星下静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国学大师周一良先生对诸葛亮手中白羽扇用处的考证。

《太平御览》诸葛亮军于渭滨,“乘舆葛巾,将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根据史料记载和周先生考证,诸葛亮手持白羽扇是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由于诸葛亮进军渭南是在八月份,天气较热,也有用来扇风的可能,所以需要进一步考证。

《晋书.顾荣传》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执白羽麾风,风势即反。
《魏书.傅永传》永败齐将裴叔业于豫州,获叔业伞扇鼓幕甲仗万余。

根据周先生考证,顾荣大败陈敏的事情发生在二月份,那么他手持白羽扇肯定不是用来消暑解热的。同样的道理傅永和裴叔业的战斗在十二月,缴获的扇子也绝对不是用来扇风的。

史料记载的羽扇发生在两军对阵之际,而且在多位历史人物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这种指挥作战方式并非诸葛亮独有,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普遍应用于指挥作战的方式。

《全梁诗.赋得白羽扇可怜
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
《金楼子》而侯骑交驰,仍麾白羽之扇;兵车未息,还控苍兕之军。......玉节居分陕,金貂总上流。麾军时举,作浮且登楼”。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文籍中也有关于白羽扇的记载,与史书一样。白羽扇与两军对阵密不可分,进一步证明了白羽扇的作用是指挥军队作战。

《演繁露》是指特持羽扇,以自表异,而令军众瞻求易见也。

关于为何要使用白羽扇指挥军队,周先生也进行研究。由于羽扇颜色洁白,容易被部下识别,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梁书.韦睿传》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

当然也有凭个人喜好使用其他物品指挥战斗的,梁代韦睿也曾使用过白玉如意指挥军队作战。不过玉如意和白羽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颜色洁白,易于辨识。

通过以上周一良先生的考证,可知白羽扇由于其颜色显眼,易于识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功能是指挥军队作战。

此外,在古代一直向我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某岛国,他们的村长在组织百人互殴时也是手持一把类似于扇子的物体指挥战斗,是否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不得而知,有待考证。.

最后回答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根据以上的论证,诸葛亮手中的羽扇主要用于指挥军队作战。至于为什么给人扇不离手的感觉,江左认为这要归功于现代影视、游戏作品对诸葛亮形象的成功塑造,让得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标配,不拿着白羽扇反而觉得不像诸葛亮了。

欢迎关注江左,闲暇之时一起聊聊历史。


江左


诸葛亮的扇子,其实用来做指挥的,所以“扇不离手”。古人尤其是武将都佩剑,而诸葛亮配扇子,说明他是一个有谋略,而且从容淡定的人。

在《类说》里面有一句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很明显,他的羽扇是用来指挥三军的,不然整天拿个扇子,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还以他脑子有问题,天天拿个扇子显摆。

有一个成语叫“羽扇纶巾”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的“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说明周瑜和诸葛亮一样也是“羽扇纶巾”。他们都手拿羽扇指挥打战。


孟子说史


诸葛亮(公元181年一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进取荆州、益中,和孙拒曹,以图三国鼎立,再恢复汉室的建议。


诸葛家族在东汉时是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但到诸葛亮出生后,他的这一支族已经衰落。在艰苦的环境中,除了学习儒家的经典外,还博览战国时的申、商、韩以及兵、农、阴阳各家典籍。并结识了从中原寄寓襄阳的徐元直(庶)、石广元(韬)、孟公威(建)、崔州平等诸多名士,时常聚会,纵谈古今,评论时势,各抒胸怀大志。

诸葛亮的一生奇闻逸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枞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阿丑为妻。

阿丑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其貌不扬,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品行贤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后来诸葛亮有许多建树,也是与这位贤内助分不开的。公元207年,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形成了三国对峙的局面。



相传,诸葛亮的才智都比不上其妻,有许多智谋都出自阿丑。孔明手中的扇子相传就是阿丑亲自制作的,上面写满阿丑的谋略。诸葛亮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就会看一看扇子。
另一传说,是阿丑怕诸葛亮在外面看上别的美女,特意制作了一把手扇,上面写有秘密,每当孔明外出时拿着它,提醒着他家里还有糟糠之“妻”。
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慨叹。


石大哥14


有几种传说。

之一,是说这把扇子是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给的(一说是岳父黄承彦),因诸葛亮思考时总是愁眉苦脸,让他拿扇子挡着点脸。

之二,诸葛亮用的羽扇柄部,镶有玉片,诸葛亮以蝇头小字记事于其上,看玉片给自己提示。类似于官员用的笏板。

之三,诸葛亮用的扇柄部不是玉片,而是微缩了的奇门数术的道具“八诈盘”,相当于一个小型计算器。诸葛亮神机妙算,需要这便利的工具。

之四,这把鹅毛大扇是由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所制,诸葛亮执此扇,不仅是夫妻情深,身居高位感情不变,而且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事实上,羽扇是汉末时期的流行物件,其礼仪价值高于实用价值。说白了,就是为看着顺眼。后世的书生们,也会携带扇子,不过由鹅毛大扇换成了可折叠、更便于携带的纸扇。后世的戏剧里,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特意把羽扇强调成了诸葛亮最为明显的服饰特点之一。

羽扇也并非诸葛亮专用。为大家熟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也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