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容妃逝后,康熙说了句“凡看到容妃刷过马桶的人全部殉葬”,你怎么理解?

居雅散人


在《康熙王朝》中,“传旨,凡见过容妃刷过马桶的人,全部殉葬!”是全剧最为凄凉的一句台词,也是对康熙晚年内心痛苦和矛盾最真实的反映。

有人说,这句台词是《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因为它并不符合原著和史实。然而,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对这一情节的设定,反而凸显出了一代帝王内心柔弱的一面。

帝王之家有几多无奈,是无法计算和衡量的,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有所体会。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大帝与容妃是一对眷侣,但又是君王与妃子的关系。而为了暂时稳住噶尔丹,康熙不惜将其与容妃的爱女蓝齐儿远嫁和亲。

爱女的离去,无疑在康熙和容妃的心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只是,康熙不会承认自己的软弱,而容妃也没有资格埋怨康熙。而生活的磕磕绊绊与国家大事的纷纷扰扰,逐渐麻木了康熙的心,他与容妃之间的感情也好似被岁月冲淡。

皇帝,本身就是孤独的,何况这一作就是几十年。最终,康熙将容妃打入冷宫,并命其刷马桶。这一情节,自然展现的是帝王世家的艰辛、冷漠与残酷,也反映了妃嫔们的不易。

然而,康熙并没有真正忘记容妃,心中也始终难以割舍,但出于九五之尊的颜面,康熙只能继续做出冷漠和残酷的样子。

蓝齐儿回京,康熙老爷子简直高兴地像个孩子。然而,这位爱女的生母容妃却被打入冷宫,干着宫里最脏、最累、最下贱的工作——刷马桶。

这时候,康熙心理也十分难过,同时也充满了惭愧。于是,夫妻两人装作演戏,让容妃短暂地“恢复”了昔日的荣耀。不过,好景不长,事情终归还是败露了。最终,蓝齐儿负气回到了噶尔丹身边,容妃也在落寞中香消玉殒。

容妃死后,康熙压抑多年的痛苦几近爆发,但却又不能轻易表现出来。于是,这位老皇帝下了一道谕旨:

凡见过容妃刷过马桶的人,全部殉葬!——《康熙王朝》·康熙帝台词。

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句台词包含有多重信息:

首先,康熙对容妃的遭遇和离世充满了悔恨和惋惜,作为皇帝,他自然明白容妃在刷马桶时,曾饱受周围人的欺凌和侮辱。所以,令那些人为容妃殉葬,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宣泄;

其次,皇室的尊严不容侵犯,容妃即便被打入冷宫,但去刷马桶必然也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见者皆死,是最好的处决方式;

再次,短短几个字的谕旨,便令众多宫女、太监殒命,更是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无情,如此行径,方能理解康熙贬黜容妃时的那种冷酷与决绝。

最后,做了几十年的皇帝,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其内心早已麻木,但同时也十分脆弱,容妃去世时,康熙既依然坚守着帝王的威严,却也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总之,我个人觉得,《康熙王朝》中的这句台词,是全剧最为凄凉的一句,也是对康熙晚年内心痛苦和矛盾最真实的反映。


碣石樵子


《康熙王朝》中“容妃刷马桶”这个梗是个败笔。二月河小说中并没有容妃和蓝琪儿,只是在电视剧中出现了。



虽然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难免有杜撰,但是应该符合社会规律,即人之常情。即使再复杂的帝王心术,也没必要去编撰个歇斯底里。

历史上康熙皇帝是个正常的人。电视剧中之前爱着容妃,宠着蓝琪儿。似乎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情,却对容妃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容妃死后,康熙传旨“凡看到容妃刷过马桶的人全部殉葬”。并给予容妃厚葬,还册封为“孝慈仁皇后”,并让张廷玉为容妃写传,各种夸赞。




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符合逻辑:

第一,容妃是与康熙关系近,还是太皇太后关系近呢?当然是丈夫。太子胤礽也不是她亲生儿子,完全没有要在这个问题上与康熙力争。容妃还是个识大体的人,不会不理解康熙的全盘考虑。


第二,即使容妃坚持说有孝庄太后的遗嘱,康熙也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是完全可以乾纲独断的皇帝。亲爹顺治的批示,不是也烧了吗,重新启用姚启圣。

第三,有讨论说,康熙帝看出了容妃干政的苗头,所以打击她。难道康熙没有信心吗,怕容妃成了武则天?


第四,蓝琪儿嫁给了噶尔丹,属于重要统战对象,即使武力征服,也有之后准噶尔的治理的也是个大问题。从蓝琪儿及其与噶尔丹的儿子这边,容妃的政治待遇也不能降低。

第五,退一百步,即使康熙移情别恋,不再喜欢容妃。可以搁置一边,事实上不理不睬。也可以正式下旨,降级给处分,打入冷宫幽禁。甚至直接赐死。但让一个宠妃去刷马桶,损失的不只是容妃自己的面子,皇权也没有尊严。

可怜了容妃这演员。

李德全为什么没有殉葬?


几苇渡


在康熙王朝中,容妃是第28集才出现的,初次登场的她美丽、温柔、聪慧、从容,一言一行都透露着皇家贵气,真是康熙大帝心坎上的那个人儿。

容妃的优点是贤惠、知书达礼,但她的缺点也是太贤惠、知书达礼,以至于过于认死理了。

当初容妃之所以被打入冷宫,并非她犯了大错。

当时康熙在绞杀葛尔丹时,孝庄太后病逝了,孝庄临死前给容妃下了一道旨意,内容是:她知道太子无能,所以她走后,康熙一定会想要废除太子,她要容妃劝皇上不要废除太子。

果然,皇上回朝后准备废除太子,容妃出来阻拦,说出了孝庄的旨意。但康熙知道太子昏庸无能,江山社稷必不能交于太子之手,因此康熙只能说容妃假传孝庄旨意,并将她降为容常在。

但容妃依旧不识时务的不肯改口,康熙只得无奈将容妃打入冷宫。

原来的后宫三千佳丽,但康熙独宠容妃一人,容妃免不了遭受其他嫔妃的嫉妒。所以当她失势被打入冷宫后,这些嫉妒容妃的人自然有了机会落井下石,让奴才们去欺辱容妃。

所以太监宫女们让容妃不停地刷马桶,最终导致容妃被马桶砸死,倒在了满是污秽的马桶堆里。

康熙看到这一幕心头大怒,故此让看到容妃刷马桶的人(也是欺侮容妃的人)去为容妃陪葬。

表面上看,康熙深爱着容妃,自己的女人被欺凌致死,他要报复。

但再深层次点看,杀死容妃这未尝不是康熙的无奈之举,因而其内心愧疚在弥补容妃。

最后康熙为容妃开棺那一刻的独白,已经将他的愧疚表现出来了。

“我的容妃啊,我知道你没有骗我,是领了老祖宗的懿旨!可是我不能让一个废物继承皇位啊,那样一来,就太对不起天下苍生了。所以只好委屈了你,我这些委屈又没法跟你说。”

无奈、心酸和愧疚充斥整个荧幕。为了国家而辜负感情,这也是“千古一帝”康熙身为高位者的孤独。

真是高处不胜寒啊!


电影烂番茄


《康熙王朝》在2001年拍摄的电视剧,豆瓣评分9.0,汇聚了斯琴高娃,陈道明、茹萍、李建群等实力演技演员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小编小时候看过的作品,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对于容妃的形象依然印象深刻。

康熙和容妃可以说是红颜知己,容妃的温婉谦卑,给予的是无尽的爱与陪伴,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不可估量。

但是一代帝王,自古以来帝王之家,是要被江山奴役的,一辈子都要兢兢战战为江山社稷而活,以至于容妃被贬成奴,命其刷马桶。

即便如此,仍旧是坦然受之,对康熙只有满满的心疼,心疼他的不易,心疼他的孤军奋战。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皇上,你去涮你的天下,我刷我的马桶,也许我的马桶比你的天下干净得多。

容妃的爱女蓝齐儿,康熙最宠爱的公主,依旧没有逃脱和亲的宿命。在蓝齐儿回来看母亲时,容妃才换回一身华丽的服饰,但眼中是无尽的悲凉。

容妃在宣布有孝庄遗旨不容废弃太子,虽然这是孝庄的使命,但她从一而终的坚守,可见这个女人有极其强大的毅力和耐力,康熙对太子也是非常宠爱,堪称溺爱,但是太子的无能却让康熙无法将祖宗的江山放到他的手中,于是不得不违背祖宗遗愿废黜太子。

对此,容妃的离世对于康熙来说仍是心中无法诉说的痛,他对她的爱,表现在容妃死后封后,表现在容妃死后将所有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处死,

表现在,“容妃啊,朕知道你从来没有矫旨欺君。朕相信老祖宗确实留给你遗旨了,要你尽力保全胤礽,以免太子被废,阿哥争储,骨肉相残。这些,朕都知道!但是,朕不能把一个不成器的太子硬扶上皇位啊,那样一来,非但骨肉相残,天下也要相残了!朕只能让你承担罪名,说你矫旨欺君,将你打入冷宫……朕这些苦心,没法跟你说啊!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 ”

道不尽的无奈,还有辛酸。


锐影Vanguard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康熙王朝》的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有点假,或者是为了突出某个东西,而非得这样做。

看过《康熙王朝》的人来说,应该会喜欢蓝齐儿和容妃这两个人,因为蓝齐儿天真善良烂漫,我们也为李光地和蓝齐儿不能在一起惋惜,在看的时候,就想,要是葛尔丹没有碰到蓝齐儿,而蓝齐儿就可以顺利的嫁给李光地了。

因为容妃无子,所以她其实不会去争的,在她的眼里,她只有康熙帝一个人,想康熙之所想,愁康熙之所愁,康熙帝之所以喜欢到容妃这里,而不喜欢大阿哥的生母惠妃那里,就是因为他在容妃这边,能够安安静静的呆着,不会受到打扰。

我们也知道容妃是因为两件事情被贬的,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帝下定决心,并在奉天殿里祭天告祖的时候,宣布了要将太子废黜的事情,而向来温婉的容妃竟然当场说孝庄皇太后有遗诏,说不能废掉太子。

我不知道为什么容妃有这个执念,太子是什么样的人,她难道不知道吗?真的像孝庄太后说的太子还是个好孩子吗?康熙帝是不可能让太子继承皇位的,那样会毁了大清王朝,而容妃此时怎么就变得不明事理了呢?

第二件事情,就是容妃可怜红玉,就把带有身孕的红玉给放出去了,然后红玉就自尽了,她肚子里面的太子的骨肉自然也一并死去。这个时候,我真的是有点不明白,如果红玉报着必死的决心,还需要向容妃哭诉吗?

她让容妃冒着生命危险把她放出去,并没有好好的把孩子生下来,然后好好的抚养成人,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却要选择自尽这条路,那她何必找容妃帮助吗?她直接在宫里,不就好了吗?所以这个情节说真的,让人感觉到十分的不解。

容妃在怎么被贬,完全可以被幽禁呀,虽然刷马桶的事情是惠妃安排的,但是康熙帝是知道的,口口声声说自己不得已,说自己是喜欢容妃的,说不能让太子继承,但这个跟容妃刷马桶有什么关系呀?

甚至在蓝齐儿回来的时候,也都没想到,让容妃休息几天,先和蓝齐儿团聚,非得等蓝齐儿自己撞见,然后十分的伤心,甚至还要说自己的儿子阿密达攻打清朝。最后还追封容妃为皇后,还杀死所有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我就没见过这么莫名其妙的。

直接说白了,康熙就是因为容妃后面几次顶撞他了,就这么简单。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情节设计的十分无语,容妃刷马桶,而且刷到她死,才能显出康熙的苦衷?这是什么逻辑呀!


历史简单说


康熙自始至终都爱着容妃,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康熙这一生真正只爱过三个女人,一个是苏麻喇姑,一个是赫舍里,一个就是容妃。对于苏麻,康熙既有朦胧的少年情愫,又有对姐姐般的敬爱;对于赫舍里,少年夫妻结发之恩,又是艰险之中助康熙巩固地位的贵人,可惜早早逝去,是康熙心里一辈子抹不去的梗;而后者却是康熙一生唯一曾享受人伦之乐的爱人、知己和伴侣,也是他中年以后唯一的情感寄托。康熙虽后宫三千,子嗣众多,却喜欢和容妃、蓝琪儿相伴,仿佛寻常百姓的三口之家。而孝庄内心也是最认可容妃为自己的孙媳妇的,大小事情也愿意和容妃互通有无。这如果是在寻常百姓家本是好事,可是皇家毕竟与百姓有别,一旦牵涉到政治斗争,势必有牺牲品。而容妃可以说就是牺牲品,甚至换个角度说,深爱容妃希望与之白头偕老的康熙也是牺牲品。

康熙贬容妃的主要起因是关于废太子的事。康熙下令废不成器的太子,而容妃遵照孝庄的遗嘱竭力劝阻康熙不能废太子。康熙一怒之下将容妃贬为宗人府之奴。而掌管后宫而嫉妒容妃已久的慧妃便分配容妃去干最脏的活即刷马桶。容妃不但干又脏又累的活,还受尽太监们的欺凌,最后劳累过度,忧思成疾而逝。

康熙贬容妃当然是不得已。太子不成器,已不可救药,除了废除已别无他法,国家绝不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容妃搬出的理由却是世上唯一能撼动康熙决定的旨意——老祖宗的懿旨。老祖宗的出发点是太子被废,阿哥们争皇储,骨肉相残。所以吩咐容妃要力劝康熙不要废太子,是念兹在兹。容妃的忠诚和贤贞自然会坚持老祖宗的懿旨,至死不渝。那么巨大的矛盾形成了:废太子以选更合适继承人,不得不废,何况已昭告天下,又是关乎国本的大事,朝令夕改,君威何在;老祖宗懿旨在前,如果不遵从,岂不是不孝,皇家的颜面又何在。不可调和矛盾之下,只好牺牲了容妃——容妃假传懿旨。更重要的是容妃公然在群臣面前呼喊阻拦康熙,不但违反了后宫不得干涉政事的禁忌,更是把康熙弄得下不来台。此时康熙不勃然大怒,重责容妃,还有其他方式否?

康熙的心里很清楚,容妃传的懿旨是真的,容妃的出发点并没有任何居心叵测。冷静之后,康熙何尝不是唏嘘懊悔,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收回。

在之后的日子,或许康熙时常想念容妃,怀念过去的举案齐眉、天伦之乐;一边又心疼自己的所爱受冤枉此刻正遭受奴役;一边又是怨恨容妃为什么不能理解他的难处,而挑战他的皇威;一边又是在空荡的房间唏嘘唯一的知己唯一付出感情的爱人也背己而去,内心倍感凄凉。真是百感交集。

康熙的心思于是变得敏感,其实他渴望知道容妃的近况,但又有什么方式去了解?一个被自己以假传懿旨之滔天大罪贬为奴役的废妃,怎能有什么好的理由去接见?他小心翼翼地伪装着自己,不让任何人看出自己的心思,他竟开始有些回避听到容妃的情况,被贬的容妃一定是在遭受奴役和欺侮,知道了只会徒令自己六神无主;何况,一旦接见容妃或赦免容妃,以容妃的忠贞和耿直,势必又要再提老祖宗的懿旨。他太了解容妃了!容妃已受重罚,如果再犯皇威,除了杀她再没有别的处罚了。这么一想,他甚至有些怕再见到容妃。其实在这一点上,他对容妃是有一丝敬意和怜悯的。他何尝不知道容妃是冤枉的,此事如果换了任何一个妃子,也就妥协了,甚至可能提都不会提老祖宗的懿旨,可是她是容妃,老祖宗生前留给她的任务她舍命也要去完成。

但是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朕心里的苦容妃你又知道否?你要是稍稍一妥协,或是选个更好的时机告诉朕都不至于这个田地。一向善解人意的容妃啊,为什么现在离朕的心这么远?

容妃逐渐变成了一把利刃,刺在康熙的心头。留着痛,拔出来更痛。唯一的办法只有尽量去掩盖。就这么一天天的挨着。

然而容妃的死打破了局面。猝死,来得突然,康熙万万没有想到。容妃的死亡让康熙的负罪感终于爆发,不可收拾。他每天悄悄在心底里牵挂的容妃再也不会开口说话了,永远没有可能再对他嘘寒问暖,说说知心话,当然,再也不会提老祖宗的懿旨了。康熙面对容妃不会再有压力,可是他心里积累了太久的话也没有机会跟容妃说了。那个曾经的三口之家永远成为了过去,永远。

康熙只是贬容妃为奴,但直到容妃死去,才知容妃干的活是刷马桶,死在马桶堆里,污秽缠身,死的凄惨。这群为非作歹的奴才,竟然这样的欺凌容妃,如果不是他们的百般欺凌蹂躏,或许容妃也不至于这么快死去。恼怒、忿恨、耻辱感顿时占满心头。该杀!何况,这群奴才留着,以后势必还要到处散播容妃刷马桶的情景,不杀之,谈何尊严。朕要弥补容妃,加封容妃,怎么能允许有人还风言风语,朕的容妃绝不许谁再玷污。容妃刷马桶的事只当是从没在这世上发生过。所有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一概不留!

电视剧里主演陈道明这一段演得很到位:开棺的瞬间,康熙的身躯猛的一颤,一步倒向棺身,伸出一手做抚摸状,却抖动着。他惦念容妃太久了!此刻终于可以和她平静地相处一会儿。望着安详躺着的容妃,康熙开始了他痛苦而凄凉的独白:

“容妃,朕知道你从来没有矫旨欺君。朕相信老祖宗确实留给你懿旨了,要你尽力保全胤礽,以免太子被废,阿哥争储,骨肉相残。这些,朕都知道!但是,朕不能把一个不成器的太子硬扶上皇位啊,那样一来,非但骨肉相残,天下也要相残了!朕只能让你承担罪名,说你矫旨欺君,将你打入冷宫,朕这些苦心,没法和你说啊……”

皇帝的苦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即便是体己如容妃,圣明如老祖宗,也并不能完全体察朕的孤苦和无奈啊。

电视剧开头,顺治皇帝要救即将被烧的和尚师父而不能时,对尚年幼的康熙说:玄烨,你皇阿玛被他们逼得生死两难啊!

康熙何尝不是。他仿佛又想起了一句熟悉的话:这个皇位只要你坐上去了就会知道那是天底下最苦的座位。

是啊。天下人都说大清是朕的,其实还有句都知道而不能说的话——朕,也是大清的。

我是正经闲聊。欢迎大家留言。


正经闲聊


艺术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简单复制生活,所以尽管康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只能是尽量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康熙,却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甚至容妃是否实有其人也未可知吧。所以我只能就剧情逻辑为大家分析,至于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碰上类似的事会如何处置在下不得而知。

从《康熙王朝》的剧情逻辑来看:康熙一生和三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对苏麻喇姑是青春年少时懵懂的初恋;对赫舍里其实很难说康熙曾发自内心爱过这个女人,事实上他们的结合不过是为了拉拢索尼对抗鳌拜的政治联姻,可毕竟是结发夫妻,赫舍里对康熙巩固皇权实有大功,又因生育太子而逝,从此就成为康熙心中永远的愧疚;容妃则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她从不参与其他嫔妃的勾心斗角,和她在一起时康熙可以暂时告别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别的妃子或多或少都是家族政治联姻而被嫁入宫中,而容妃和康熙之间却和普通的民间夫妻并无二致。

然而身为帝王或许也会有内心的真爱,但却不会有纯爱——看似可以像普通夫妻一样相处的康熙和容妃到底还是被卷入了政治风波:康熙要废黜他眼中不成器的太子,而孝庄太皇太后却让容妃去告诫康熙不要废立太子。此时主意已定的康熙正如剧中他自己所言:“朕何尝不知你没假传老祖宗的懿旨?朕何尝不知她老人家不愿让我废立太子以免骨肉相残?然而朕若不废太子只怕不只会骨肉相残,连天下都要相残了。”这时康熙为了他的政治谋划只能选择牺牲容妃,于是假传太皇太后懿旨的罪名落到了容妃头上,容妃因此被贬到宗人府为奴。

宗人府的太监们哪里知道帝国政治的内幕,他们势利惯了——只当又是一个失宠的妃嫔被贬到这儿来。殊不知容妃不仅没失宠,反而是康熙心中的愧疚——他心中何尝不知容妃有冤,或许他也曾想过等到事件平息再放容妃出来,直到他们的女儿蓝齐儿回京探亲又使康熙火气上涌:除了容妃之外,蓝齐儿是康熙心中又一道伤疤——他为了帝国的江山亲手把女儿送给了敌人,如今女儿回来了,作为父亲的康熙自然欣喜无比——他甚至让容妃换了衣服和女儿见面,目的就是不希望让女儿知道自己再次为了帝国的利益在伤害自己的至亲。可蓝齐儿还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康熙被迫在皇帝和父亲两个角色之间进行选择,不得不再次去揭那道埋藏在心底的伤疤,这时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奈——尽管他贵为大清之君,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大清是他的,可他也是属于大清的。人在无助之中总是需要发泄的,偏偏人们发泄怒气的对象往往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毫无保留地接纳自己的一腔怒气——贵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也这样做了:他把一腔怒火全发泄在了容妃身上——就在蓝齐儿质问康熙之后康熙恼怒地说出那句“容妃,朕绝不饶你”。

这时容妃的悲剧就注定了:康熙这时其实已经有点使小性了,如果是寻常夫妻的话还有亲朋劝解,皇家宫闱之事谁敢插嘴?于是就这样在无人劝解之中康熙像一头倔驴似得不撞南墙不回头,结果上天如他所愿——真撞墙了:容妃死了。这时的康熙才赫然发现:尽管自己嘴上说着绝不饶恕容妃,可真当她离去时自己到底还是割舍不下。这时的他再次需要发泄,而那些平时欺负过容妃的太监就成了他发泄的对象。不过这还不是康熙让他们全部殉葬的所有原因,还一层原因是康熙希望尽快结束由废立太子一事引起的朝廷纷争,所以他迫切希望人们忘记曾有一个容妃传达过太皇太后关于不得废立太子的懿旨。现在容妃之事有再次发酵事件的可能,既如此那就让那些见过容妃窘态的人彻底闭嘴免得再生事端。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除去史实不谈,单从电视剧里表现出来的理解这件事的话,让看到过容妃刷马桶的人全部殉葬既是给容妃和蓝齐儿一个尊严也是为了杜绝流言蜚语宫闻外泄,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人安排到其他部门,肯定会与一些人或多或少的聊起来容妃被贬前后。

电视剧里容妃深得皇帝太后喜爱信任,本人也表现得温文有礼,柔婉贤淑,太后喜欢她到了交代遗旨,托付康熙性命的地步,如康熙亲征准葛尔得伤寒重症就是只遣了她去!这是多大的信任。康熙爱她,给了她别人没有的特权回乡探亲,这是多少妃子梦寐以求的特权,事事参考她的建议,亲自考量她生的女儿未来夫婿人选,这也是多少妃子没有的待遇。

但是容妃做出来的很多事情,却让人感觉她并不是多爱康熙和真正的尊重爱戴太后。她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好人缘或是自保而放弃康熙和太后利益的,比如替大阿哥留意康熙的心思,在康熙要筹措军资开源节流,节制宫中开支时,因为不想得罪大阿哥母亲慧妃而一唱一和推荐其主持宫务,导致了更大的铺张浪费,让节约成为一个笑话。康熙因此气到病塌之上忍无可忍的暴怒,心底该是何等的孤独无助悲愤!而其却一副委屈求全状跑到太后处浇花博同情。尤其在废黜太子的事情上,容妃自以为是的倔强更是令康熙心寒至极,康熙是从大局出发如何煎熬才做出的决定啊,背弃了对助其渡过劫难以死相护的赫舍里临终承诺,舍弃了自己耗费无数心血和期望的最爱的儿子,是怎样的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心伤,可是这些作为康熙最倾心对待,给予无比信任和权利的爱人却没有理解康熙的悲壮,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当众宣布太后懿旨,她没有考虑这样做将置康熙已怎样难堪的境地,只彰显自己所谓的忠诚,实际上是在用挑战康熙的权威给自己扩大影响力造势。可以说,康熙的利益就是她换取八面玲珑的本钱。容妃的品级一降再降,代表着康熙对她的失望越来越大,就好像深爱一个人,却发现了她不那么爱自己,只是利用自己那样越来越寒了心!

容妃刷马桶的时候不能反省自己,在兰齐尔回来看她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想赶紧见到久违谋面的女儿,却为了赌气不肯穿上贵妃服饰配合康熙让千山万水归来的蓝齐儿高兴一下,让李德全哭求良久……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她浪费时间而导致康熙更加不愿意原谅。她让康熙最敬爱的太后成为了对立的关系,如果容妃情商够的话,她应该明白太后最爱的人是康熙,在那种情境下,绝对不会选择对立,会如撤番的情况一样,虽意见相左,但是当后果出现时,也挺身而出与康熙相互扶持配合。维护孙子的权威。她的心思没有用在给了她荣耀和呵护的皇帝与太后甚至是自己的女儿那里,也许是因为她单纯,也许是性格倔强,但是这个性格导致了爱他的康熙虽然爱着但依然贬她让她去受苦,并最终殒命。

康熙是知道她并没有假传遗旨的,也曾经是真的爱过她的,所以惩罚容妃也是在他心上扎了一根刺,因为有愧,因为还爱,也因为失望,正如剧中康熙所说,这根刺,拔出来会流血,日子久了就不想拔出来了。

容妃的死,结束了彼此的煎熬,但是,一个贵妃刷马桶的八卦是当时那种没有电视的人们都会很感兴趣的话题,其中牵扯较多,为了避免不良影响,和顾及蓝齐儿阿密达的面子,要给容妃一个贵妃规格葬礼,要让所有看到过她刷马桶的人封口陪葬!


用户3014396865789


《康熙王朝》是描述了康熙皇帝一生的励志事迹,当然其中也有占据了康熙内心的后宫嫔妃,现在我们就来说说令观众喜欢的一位-容妃。

容妃剧中交代一生只生了一个女儿-蓝齐儿,皇上视她为掌上明珠,后来因政治原因让她远嫁到葛尔丹。容妃性子温柔,通情达礼,深受皇上的喜爱,连皇太后都喜欢这样的儿媳妇。
所以皇上总是前朝烦闷时候去容妃那里坐坐,跟容妃聊聊知心话,然后倍感轻松的回去,从这里看的出容妃不仅是皇上的嫔妃,更甚是皇上的知己。

而容妃被皇上一步步降低位份到为奴,主要也是剧中交待了两件事

1.康熙在扩张自己的国土时候,跟葛尔丹交战,而葛尔丹已经是自己唯一女儿蓝齐儿的丈夫,他们还有了儿子阿密达。容妃不想自己呢女儿跟外孙死于战火,不顾一切冲向两者交战的中间土地上阻止双方开火,当然康熙还是开火杀死了葛尔丹。因这是容妃从贵妃降到妃位。

2.就在孝庄快要过世了,察觉皇上对太子不满,怕后期会废了太子引发皇子们争储相杀的局面。特意留下懿旨保全太子给容妃,而此时皇上心里明白懿旨肯定是太后留下的,但是自己不能把江山交给不适合做君王的太子手上,所以只能牺牲容妃,说是她伪造懿旨,尽管当时皇上应该心怀愧疚的,但环境所迫下只能这么做,继而一下降为了答应。后面容妃又私自放走了红玉,惹恼了康熙,一气之下把她交给了宗人府。而一向嫉妒容妃的惠妃找到了机会趁机落井下石,让容妃为奴去刷马桶。而容妃也比较傲气,就是不肯去求皇上,向皇上低头,导致蓝齐回京看望母妃时发现在刷马桶,以致蓝齐儿对康熙也是极度的恨意。




就在皇上主办千叟宴的时候,看到了一路跟自己走过来的老人,感慨万千的时传来消息:容妃过世了,康熙一路颤颤巍巍的赶去看容妃,极度伤心。最后维护容妃的颜面杀死全部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真是人去了才知道情深的男人啊!


马云542



在《康熙王朝》里二月河把康熙刻画成一代圣君。成圣主之功,尝万世之苦。所以身边人皆为悲剧人物。而之所以牺牲身边人,都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国家。所以接下来的逻辑完全是康熙王朝的小说逻辑,并非历史逻辑。


对幼年康熙影响最大的苏麻喇姑,心慕伍次友,然伍次友虽被少年康熙引以为师,然绝非从龙之辈,最终结局是一个浪迹天涯,一个枯坐青灯。


儿时最好的玩伴魏东亭,擒鳌拜不世之功,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人,两淮的盐税,皆交与他,有人说他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爷爷当过江宁织造的曹寅。然而,人生辉煌之时,却被丢进蛮荒,当了一个台澎知县,为康熙镇守东南。最后病老而归,康熙全其颜面,封为亲王。(一个汉人被封为满清的亲王,我也是没啥好说的了,思维过于奔放了。)






康熙的最爱的公主兰齐儿,康熙对几个皇子都没这么宠溺。李光地在平台方面协助老叫花子姚启圣有功。康熙也甚是喜欢,兰齐儿算是和李光地自由恋爱么?不管怎么说,康熙是认可李光地和兰齐儿的恋情的,甚至打算指婚。然而一个公主却没事往宫外跑,还专挑刀剑铺跑,结果被噶尔丹看中了,于是跟康熙求婚兰齐儿。结果如何?康熙为了国家,觉得还没有做好和噶尔丹撕破脸的准备,于是把兰齐儿下嫁给噶尔丹。这就是万世之痛,因为他很清楚不久自己就要带着大军来攻打自己的女儿女婿了。但是这是为国家牺牲,谁让兰齐儿是康熙的女儿呢?


铺陈了这么多 ,终于说到重点了。容妃本身就是康熙自赫舍里死后,最爱的女人,更何况她又是兰齐儿的妈妈。所以爱和愧疚感融到一起,自然容易回避。然而好死不死,孝庄死前托付容妃阻止康熙废太子。(这事我就匪夷所思了,本来听到一声声我孝庄如何如何,尴尬癌就已经犯了,现在又托付一个妃子阻止皇帝废立太子之事。根本想不通是什么逻辑,孝庄自己一辈子厉害之处就是懂得只维护 ,不干预。现在真的是因为老了么?先不说一个嫔妃是否能干预得了国本之事,就单凭这事她也不怕影响夫妻关系。


但是按照电视剧《康熙王朝》的逻辑,遇上这事了,一个皇帝面子下不来,另一个容妃的确犯了后宫干政的大忌,所以康熙惩罚她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一个失宠的妃嫔,太监懂得如何去虐待她的。所以洗马桶,真的不算太侮辱人的事情。

这中间插入了一段兰齐儿回娘家的戏,太监让容妃换上凤冠霞帔去接待,然后最终还被兰齐儿识破了。这下子兰齐儿彻底跟父亲翻脸了。这段戏加进来,更显悲剧,皇帝为何被成为孤家寡人?自己最爱的女儿 ,结果先是棒打鸳鸯,然后杀人家丈夫,囚禁侮辱人家母亲。如何能不成为孤家寡人?或许你有千般理由,但事实就是事实。

那么容妃一死,康熙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偌大一个国家 ,怎能交给这样一个无才无德的太子?好一个理由啊,但没办法,戏剧情节就是这么设定的。

康熙其实知道容妃的委屈,自己对容妃也是太多无颜以对。所以生前所有的亏欠就由身后补偿吧。所以哀荣备至,康熙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保全容妃的颜面,那些见过容妃刷马桶的太监全部殉葬;第二件,给名分,封为皇后;第三件,留青史,让张廷玉为容妃写本纪。

当皇帝苦啊!活得一点亲情、友情、爱情都没有,孤家寡人一个,但就这样人家还要再活五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