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安康現存的惟一大鐘,是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所鑄的新羅寺大鐘,存貯於安康香溪公園玉皇閣上鍾亭中。新羅寺鐘,鐵質,重約3000公斤,通高280釐米,口徑155釐米。獸頭紐,八爪,肩飾粗線覆蓮紋,蓮瓣18個,每瓣飾佛一尊其下為幾何紋帶,紋帶下為兩週斗方,每週各八塊,方中置文字或武土像。上層篆曰:“皇帝萬歲,重臣千秋;佛目長明,法輪常轉”。鍾銘曰:“掩耳偷鈴,難讓他人聽,聞聞聞不聞,報答若無定。我佛大醫王,救汝聾聵病,返墮根塵中,方了生病性”。又有楷書:“大宋金州江西新羅寺,化募十方施主,鑄造洪鐘一鼎,以光梵剎,上報四恩,下資三龍,普濟友情,同證善果者”,及捐資施主姓名約千餘人。年款為“時嘉定七年歲次甲申二月戊辰朔十六日癸未上吉記”。

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新羅寺鐘古樸雅緻,紋飾華美,反映出高超的鑄造技藝,還有約5000字的鑄刻銘文,記載著鑄造經過和鑄造間,書法楷體中雜有篆隸,是研究宋代書法的珍貴文物。這口鐘鑄成後,曾懸掛在安康漢江西渡新羅寺廟內,後廟圮於水,移入城南純陽宮。解放後,又移入新城北門城樓,直到80年代始移至香溪公園建亭陳列。

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這口鐘默默無聞的在安康渡過了781歲生日。它的存在實際上要比北京鐘樓永樂大鐵鐘早200多年;比杭州西湖八景之一的“南屏晚鐘”之南屏山鐵鐘早160多年;也早於西安八景之一的小雁塔大鐵鐘,在全國有數的大鐵鐘行列裡,安康新羅寺大鐵鐘,當之無愧地應有一席之地。

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安康新羅寺鐘是以我國傳統泥型中的復和鑄造工藝鑄成的,其工藝方法,為分塊泥型拼湊成泥模。形制是上銳下豐,口呈喇叭形,鐘身分四段,由24塊鑄型拼合而成。當泥塊半乾時,向實樣模上緊貼,均勻施力壓向實樣,便在鑄型塊上印出反向花紋或文字,然後充分陰乾。與此同時,將實樣削去一層,縮小它的尺寸,削去的厚度應是鑄肉(鐵)的厚度,此時的實樣用來作型芯。鑄型的裝配是在一個乾燥的坑內或地面進行,底面必須十分平整,完成鐘體裝配,即可澆注鐵汁。澆成的鐘體從鑄坑中取出,即成功地鑄造出新羅寺鐘。

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這種傳統的泥型復和鑄型工藝,在商周時,採用分鑄法,先鑄鐘體,然後再補鑄獸紐。而新羅寺鐘卻是在採用傳統泥型復和工藝中,一次澆鑄而成,充分說明宋代安康人在鑄造技術上的進步。

安康新羅寺大鐘的文化價值與鑄造工藝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