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發展刺梨產業引領鄉村發展

田評香稻久,路摘刺梨頻。近期,正值刺梨豐收季節,在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的刺梨種植基地裡,農戶忙得不亦樂乎。

“種包穀收益低,一年下來,刨去成本後,幾乎所剩無幾,這刺梨可比玉米的經濟價值高得多。”在刺梨基地裡,正在採摘刺梨的高硐村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地話家長,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

事實上,高硐村的刺梨產業發展離不開一位關鍵人物,這個人便是高硐村的致富帶頭人洪玉波。一說到洪玉波,村民們都對他豎起大拇指。

息烽县养龙司镇高硐村发展刺梨产业引领乡村发展

洪玉波是地地道道的高硐村村民,2000年中專畢業後便去到貴州仁懷炎黃盛果有限公司從事刺梨銷售工作。2003年,他從公司辭職出來單打獨幹,專門收購仁懷一帶的刺梨銷往全國各地,這一干便是整整13年。這13年的時間裡,洪玉波積累了大量的刺梨銷售的人脈資源和客戶資源,同時,因長期從事這個工作,他對刺梨的生長屬性及其瞭解,算得上是半個“專家”。

“一人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既然我有那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借助這些資源造福家鄉,讓父老鄉親共同發展致富。”於是,2016年10月,洪玉波回到家鄉高硐村,併成立貴州引利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硐村擁有種植刺梨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再加上市場需求,我有信心搞好。”

就這樣,洪玉波的一句“我有信心”,開啟了高硐村刺梨產業發展的道路。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

“之前我們搞過很多次產業結構調整。種麻失敗了、種花椒失敗了、種金銀花失敗了........還要失敗多少次才能消停!”在經歷3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失敗後,村民們紛紛打“退堂鼓”,產業發展止步不前。當時,村裡有80%的群眾不贊同洪玉波的行動,都認為他的做法是異想天開。

“不能放棄這麼好的機會,群眾的顧慮是正常的,他們不想再失敗。”面對刺梨產業發展的重重困難,洪玉波從沒打退堂鼓。一方面,積極爭取養龍司鎮黨委、政府及高硐村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積極採取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2016年底,洪玉波先後帶領黨員和群眾代表到龍里、貴定等刺梨基地參觀學習5次,參觀學習人數累計達300名群眾。同時,通過召開群眾座談會、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轉變群眾思想意識,打消顧慮和擔憂,讓群眾逐漸轉變觀念。

息烽县养龙司镇高硐村发展刺梨产业引领乡村发展

人心齊,泰山移。爭取得群眾的信任後,2016年12月,高硐村開始種植刺梨,到2017年2月,全村共種植刺梨650畝。

“刺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採取傳統的單打獨鬥的模式,要抱團發展,建立好利益聯結機制。”洪玉波說。採用“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開展刺梨種植,在利益鏈接機制上,採用7:2:1的分紅比例,用土地入股並負責栽種管理的農戶佔股70%,公司負責基地建設、苗種投入、技術管理和市場銷售,佔股20%,村集體負責生產和組織協調,佔股10%。同時村集體及公司銷售收益的30%全部以獎勵的方式分給種植戶。

看到種植的刺梨長勢喜人後,2018年,高硐村擴大刺梨產業規模,新種植了2400餘畝。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58戶共1300人參與刺梨種植,其中低收入困難戶為44戶共110人。

高硐村算得上是息烽縣最早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較為成功的村子,洪玉波也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去年,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後,省、市、縣各地吹響了農業產業結構結構調整的號角,而這股“東風”也吹進了高硐村,各種宣講平臺不斷湧現。

“搞發展不僅要結合當地實際,還要跟著黨的腳步走。”在養龍司鎮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洪玉波積極通過“夜話十九大”“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平臺,和上級政府部門共同為群眾宣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等政策。

息烽县养龙司镇高硐村发展刺梨产业引领乡村发展

“他不僅懂銷售、懂技術,還懂政策,這正是我們村子發展需要的人才。”高硐村村支部書記洪海介紹,在洪玉波的帶領下,最初種植的650畝刺梨今年頭年採摘,公司按照2.3元每斤的價格收購。

陳煥坤是高硐村最早支持洪玉波的提議並種植刺梨的村民。2016年到2018年,陳煥坤家共種植了22畝刺梨,今年開始掛果。“今年是頭年掛果,收益約5000元左右,但明年掛果會增多,每畝收益預計有2000多元。”種植刺梨前,洪玉波和村支兩委早就和陳煥坤共同算過這筆賬。“之前全家在外務工,現在家鄉有了產業,再也不用背井離鄉了,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據介紹,到2020年,高硐村的3000餘畝刺梨預計全部掛果,刺梨年產量預計達400多萬斤,年產值約800萬餘元。

主辦:息烽縣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