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90後的職業技術學院老師楊棵瑞是個“科研達人”,手握7個國家專利,還常常帶著學生一起動手動腦“搞事情”。

在有的老師認為“技術學院就要研究鋼筋”時,他卻說:“希望能把我學生培養成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實驗就有失敗,也允許你失敗。”“我們學校是職業學校,我就把我現在做的課題和前沿科技、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效益、社會服務聯繫在一起教。”

不論你的孩子興趣何在、成績如何、在哪類學校讀書,相信小楊老師的教育觀念會與很多家長、老師相近吧!

小楊老師是怎麼成為“科研達人”的?你希望孩子遇見一位這樣的老師嗎?或者說,是不是我們也能培養出一個愛動腦、愛動手的孩子呢?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

獲7項國家專利!

在他眼裡,生活處處可見發明靈感

楊棵瑞老師是個90後,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他現在手裡可有著7項國家專利。

2017年楊棵瑞和同事們前往阿壩州金川縣扶貧,親眼見到當地養蜂人去取蜜過程中大量接觸蜜蜂,且輕易被蟄到,因此楊棵瑞萌發了為蜂箱做些改變的想法。於是他花了整整五個月,從製作出模型到發明出自動取蜜綜合蜂箱,最後成功獲得國家專利。

最近,小楊老師剛拿到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智能垃圾桶”,這是他拿到的第7項專利了!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我希望能把我學生培養成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

小楊老師不光自己喜歡鑽研,還會在教學中帶動學生一起動腦、動手。

他說:“我們學校是職業學校,我就把我現在做的課題和前沿科技、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效益、社會服務聯繫在一起教。”

“我們工科跟文科不一樣,實驗就有失敗,也允許你失敗。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平時,為了和社會需求相結合,楊棵瑞經常會自己買一些實驗材料來讓學生研究,“有的老師會覺得我比較奇葩,覺得技術學院就要研究鋼筋,但我覺得這樣的話,他們就只能做一個工人、普工,而我希望能把我學生培養成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

這種方法也受到了學生的好評,學生楊春鳳說:“楊老師立志把他的學生都培養成‘提筆能寫、張口能講、遇事能幹’的人,我們也是這樣學習的。”

發明,在寬容的家庭環境裡“越做越有激情”

談起自己發明創造的經歷,楊棵瑞總是忘不了小時候跑得最多的廢品場。“小時候我們沒有耍的,就只好在廢品場鼓搗些廢舊玩具,最後玩成一隻“‘花臉貓’才肯回家吃飯。

後來楊棵瑞便開始思考,如何把一件東西改裝成另一件東西。“用廢品當原材料,又不需要成本,所以我就慢慢自己‘造’耍的了,比如用廢棄的木材和方向盤等自己做小汽車等。”

那些年,楊棵瑞家中的電視機、影碟級,甚至是唯一的一輛二八槓自行車,都在他一次次地動手實踐中“毀滅”或“新生”。“拆影碟機是我常乾的事,但是我父母對我鼓搗這些還是比較支持。”在父母的默許下,楊棵瑞愈發善於思考,也開始動手做越來越多的東西。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初中的楊棵瑞更不得了,發明了自動釣魚器,楊棵瑞“是越做越有激情”,動手能力不斷加強。

父母不僅鼓勵他各類天馬行空的想象,而且給了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發明創造。

別隻期盼遇見這樣的老師,

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我希望能把我學生培養成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提筆能寫、張口能講、遇事能幹。”——這或許是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之一吧!其實,小楊老師能夠在思考、動手、實驗中感受到“越做越有激情”,與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不無關係。

看到小楊老師小時候的故事,相信很多老師、家長都看到了一個寬容的、能容忍孩子天馬行空地想象、鼓搗、實驗的家庭。

事實上,豈止是小楊老師,在很多偉大人物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家庭印記——

我國著名思想家梁啟超,他的一生堪稱傳奇,雖然常年和家人異地分居,但他從不曾放下對子女的教育和關心,他培養出來的九個子女個個都有所作為,都堪稱青年才俊。

其實,梁啟超教育的法寶很簡單: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能在不同領域上都有所建樹,這歸功於他對子女的趣味教育。梁啟超用趣味主義的人生觀約束自己,同時也影響和教育子女。

他會給子女提建議,但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他讓子女自己做決定,讓子女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去實踐。對於梁啟超而言,子女所學是不是“熱門專業”不重要,但只要是孩子真心喜歡的,對社會有益處的,他必定全力支持。

例如,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立志於投身考古,當時,考古是一門不被人看好的冷門專業,但梁啟超不這麼認為,他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親自聯繫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自掏腰包,讓梁思永有機會參加實地考古工作。最後梁思永能在考古這一行中實現自己的抱負,促進中國考古事業進步,這些都離不開梁啟超的“放養式”教育。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袁隆平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出生於1930年,屬馬,被家裡人親切地稱為“調皮的小馬駒”。

少年時期的袁隆平經常闖禍被罰,做事又顯得笨手笨腳,可父母卻堅持訓練和調動他的積極性,讓他幫助拿碗,碗卻摔破了;讓他拿杯,杯又掉到地上。

但父母從來不因為他摔壞東西就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頻繁地讓他參與家中瑣事,並一直教導孩子:“哪怕闖禍惹事,感興趣的事情也一定要親自體驗!”

正如袁父袁母所鼓勵的那樣,袁隆平愛動腦子,充滿好奇心。

比如袁隆平第一次看到蕎麥粉,他想弄點嚐嚐,結果把自己弄成了一個白粉人;看到木匠釘釘子時嘴銜鐵釘,他也有樣學樣,拿一個鐵釘銜在嘴裡,結果翻了一個跟斗,鐵釘掉進肚子,送到醫院才給取了出來。

從小親力親為的袁隆平不僅養成了遇事就動手去做的好習慣,也激發了他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精神,有什麼問題必定要刨根究底,父母往往也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袁隆平少年時期養成的這些品質,也為他今後在雜交水稻方面研究成功奠定了基礎,一旦認定目標,一旦明確方向,就要百折不撓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寬鬆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家庭養護、圈養,讓孩子迴歸大自然,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去感受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

當然,寬鬆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於傳統意義上“放養式”教育,並不代表著家長們就可以放任不管,而是需要適當的進行正確引導,這是值得所有家長們思考和學習的。

我們未必能把孩子帶向“成功”,但可以把他們引向“興趣”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從小就不愛看書,父親蘇洵多次對他們進行曉之以理的說服教育,卻不見什麼成效。之後,他就從孩子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入手積極引導。

當孩子們玩耍時,蘇洵就故意躲在角落裡讀書。蘇軾和蘇轍看父親總躲藏在隱蔽的地方,十分好奇父親在幹什麼,便跑去查看。他們看到父親在看書,可是蘇洵一看到他們,就連忙將書“藏”了起來。

兩個孩子以為父親瞞著他們在看什麼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來,細細閱讀。一來兩往,蘇軾和蘇轍漸漸對讀書著了迷,把看書當成一種樂趣,從而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生活。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孩子一生。家長應該耐心教育,促進孩子興趣養成,孩子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家長同樣應該注重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培養,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和愛好,讓他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只要家長注重培養。

警惕!“海綿”裡的“水”,或許是你親手擠乾的!

經濟學上的“海綿理論”認為,如果把學習比作是一塊海綿,水比作是內在動力,水可以代表興趣、自尊、自強、感恩或者是希望。外部一旦對“海綿”施以太多太大的壓力,就會導致海綿內部的水流失。

同樣的道理,望子成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願望,但子女能否成龍,其實完全取決於子女是否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如果家長給予孩子壓力太多太大,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進而有可能導致學習變得睏乏。

90後老師成科研達人!也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吧!

別掉以輕心,再小的孩子也有屬於他們的“實踐”方式

有的家長要問:怎樣才能刺激孩子的大腦,引導他積極思維呢?其實途徑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大膽的實踐。

兒童的實踐分兩種:一種是直接實踐,這種實踐主要是指孩子直接參與其它孩子的遊戲活動,各種文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各種知識。有的家長過分注意孩子學習成績,給孩子買了許多質量不高,重複性的作業,孩子在雙休日也得不到休息。玩不僅是放飛自我,玩能讓孩子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如交際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等。

第二種實踐是指間接實踐,這種實踐主要是指孩子通過學習他人已有成果的活動,如聽課、讀書、看電視等等。對孩子來講,兩種實踐活動互相補充,缺一不可。通過實踐,孩子可以獲取知識,同時通過實踐發現“疑問”,促使他積極思考。

培養思維方式,“現成的標準答案”是最不值錢的

讓孩子發現問題,除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外,還必須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和思維方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良好的思維方式包括善於觀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等多個方面。

觀察是啟迪孩子思維的最基本途徑。觀察也是創造的基礎,瓦特就是在觀察熱水汽頂起壺蓋的現象,創造發明了蒸汽機。當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時,家長不要急於告訴他答案,而要引導他獨立思考,啟發他思索。或者是引導孩子查閱工具書或資料尋找答案,激發孩子在學習上的探究心理,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教給了孩子學習方法,使他終身受益。

同樣,為了鍛鍊孩子的隨機應變能力和頭腦靈活程度,家長還應該培養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多角度思考的習慣,以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一道題:“樹上有五隻小鳥,如果開槍打死一隻,樹上還有幾隻小鳥?”答案沒有唯一,可以是一隻,也可以是兩隻,三隻,四隻,五隻或一隻也沒有等等。家長可以多和孩子交流這樣的問題,有益於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別嫌俗,最持久的動力是“夢想”!

說了這麼多實際操作的問題,很多家長還是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幹什麼沒動力沒幹勁,學習沒長進,學起來疲疲沓沓。

其實,這表明孩子實踐學習沒找到理由、沒有目標!不管是學習還是實踐這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以要想讓孩子有持久的動力,家長不僅幫助孩子找到一個學習理由,還要幫助孩子獲得一個能讓他堅持不懈、持久努力的理由。

這個理由是什麼呢?

是夢想!

讓夢想成為孩子實踐或學習的目標,孩子才能常有幹勁!“夢想”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心潮澎湃、充滿激情的詞。只要一個人心裡有夢想,他的路就能越走越長。有句話說:“夢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因為舞臺變大的過程,也就是人在夢想的激勵下不斷地克服困難的過程。

夢想能給孩子注入持久動力!

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網絡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