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

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300多年後,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

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所有的一切都無可置疑地表明,心學是一門能讓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的神奇學說。不過在1508年它來到人間時,恐怕只有王陽明一人認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偉大思想的誕生一樣,表面上看,心學誕生在電光石火間。

1508年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

他的兩個僕從被驚醒時,他已開始自言自語:“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

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

在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到心的‘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想到這裡,王陽明感覺到胸中爽快異常,向著靜寂的夜空一聲長嘯。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多年以後,當心學璀璨奪目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王陽明為什麼突然“頓悟”出了心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如果以“既成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必然使人發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