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短短6行,30個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有一種愛是漸行漸遠的愛,有一種愛是催你遠行的愛,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無一例外,從古至今,每一個母親對孩子都是無條件的全部付出!許多懷著赤子之心的詩人,都把最真摯、最深情的詩篇呈獻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獻給普天下的母親,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是世界上最無私的人。公元801年,那是唐朝德宗貞元十七年,出生於751年的孟郊幾十年貧困潦倒的詩人,剛得到一個卑微的官職,生活稍有安頓,他便把老母接到住所,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這首詩的取材可謂以小事見真情的典範,捕捉到母親為即將遠行的遊子縫補衣服這一細節,語言樸素平實,沒有華麗詞藻的鋪張,也沒有強烈感情的渲染,然而在字裡行間卻處處融注了母子深情。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詞意懇切,清新自然。意思是以小草報答不盡春天陽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兒女永遠報答不盡母親的哺育之恩。如果說前四句著意寫母親的情懷,這兩句則是寫遊子的心意;如果說前四句是對往事的追憶,這兩句則是重歸現實的慨嘆。孟郊做了漂陽縣尉以後,迎接母去漂陽,這是他報恩的行動,可他卻在這裡慨嘆母恩浩蕩,報答不盡。“寸草心”是作者自喻,“三春暉”即整個春季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澤,不論小草有怎樣的心意,也報答不了三春陽光的沐浴之恩,可見其愛母之心的真摯。至此,全詩感情昇華到項點,境界全出。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慈母”與“遊子”,“手”與“身”,“線”與“衣”,“密密”與“遲遲”,“寸草心”與“三春暉”都各自呼應,形成對仗。這樣安排,不僅語言凝練,而且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親切生動。我們平常說“母親為兒子縫衣”。動詞“縫”在前,賓語“衣”在後。但在這語後移,非同尋常的詞序造成了“間離”效應,或稱“陌生化”效果,給讀者留下新穎而深刻的印象。三四兩行譯成白話,該是“兒子臨行,母親密密縫衣,她擔心兒子久久不能回家”。詩人把主體全部省略,只留下“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十個字,語言高度濃縮。漢語漢字,最具韌性與張力,與其他語言相比,在詩意的表達方面更靈活多變,更富有潛力,《遊子吟》一詩可說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千百年來,這慈母和遊子之間深厚純樸的親情,吟哭了多少遊子,感動著多少慈母的心!這可能是孟郊所沒有想到的吧,寸草春暉,母愛偉大。孝親事大,毋需等待。孟郊和黃仲則同為詩歌王國的傑出代表,詩人用熾熱深情寫出相似的人生經歷,為後世學習孝親留下了經典的詩歌,也為當代繼承和發揚孝文化提供了典範。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遊子吟》只有短短的六行,三十個漢字。前四行敘事,後兩行抒情。孟郊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瞬間,刻畫母親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裳,透過形體動作展示人物心理,藝術手法頗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讀者眼前清晰地出現了母親的手、手中的線、密密縫的動作,臉上憂慮的表情。這場面,這細節,是生活中屢見不鮮的,孟郊捕捉住了這一細節,並把它譜人詩篇,便使日常生活素材昇華為藝術,而藝術能夠超越時空的侷限。

母親節|短短6行,30箇中國漢字,不朽的詩詞,訴不盡母親待我情

《遊子吟》已經流傳了一千二百年,並且還會繼續流傳下去。為什麼一首詩具有那麼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呢?因為孟郊的詩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作為人之子的孟郊抒發了兒子對母親最真切,最質樸的情感,這是發自肺腑的讚歌。普天下的人之子都懷有這種情感,但孟郊找到了抒發這種情感最恰當的語言,最簡明的形式。共性與個性的完美融合為詩歌的長青之樹提供了豐厚的沃土與取之不竭的養分。詩歌是由詩人創作的,但它卻活在讀者的心中。父母為孩子誦讀《遊子吟》,等孩子做了父母,他們也為自己的孩子讀這首詩,一代一代,相傳不息,這就是詩歌傑作的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