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姐妹溺亡,現實版《海邊的曼切斯特》表現的「人間之痛」

最近喪子之痛再次擊中了大眾的神經。8月5日15時左右,北京一堆雙胞胎姐妹在山東青島黃島萬達公館南側沙灘遊玩時失蹤,事發前母親在玩手機疏於照看。6日,警方通報,兩名女孩已經找到,令人痛心的是均已溺亡,直接兇手是海灘上巨大的“離岸流”。

從現實生活到影視作品,同樣令人心痛的故事一再上演。孩子是最稚嫩的生命,代表著未來的希望。孩子由於至親而受到傷害這類題材,往往色調更為陰鬱,現實意義更加濃厚,容易點燃觀眾感同身受的憤怒,同時也折射出創作者的人文關懷思考,對人性深處的挖掘。

絕望深淵:那些無法走出過去的父母們

類似例子如《海邊的曼徹斯特》,片中的主人公李是個陰鬱暴躁的中年男人,嗜酒如命,在酒吧跟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而嗜酒粗心這些缺陷直接釀成了整個家庭的悲劇:一個冬天的夜晚,醉醺醺的他生了火爐,出門去小店接著買啤酒,卻忘了放擱板,最終三個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妻子也離開了他,永遠灰濛濛的海邊小城,成了李的傷心之地。他希望受到懲罰,但警察沒有關押他,於是他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給自己判刑。街頭重逢,他對組建了新家庭的前妻說:“我心裡已經空無一物。”

這部喪到極點的致鬱系片子最終也沒迎來幸福結局,刻畫出一個生動的失敗者形象,可以概括為“一個人有權選擇不與過去和解的故事”。但主角在和喪父的侄子相處的過程當中,點點滴滴的瑣碎溫暖卻成了融化寒冷的春意。上映時國內排片的影院只有上百家,它不是那種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或是捧腹大笑的爽片,而是一部虐片:其細膩的敘事手法還原了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和微小希望。卡西憑這個層次豐富的角色獲得了去年的奧斯卡影帝。

雙胞胎姐妹溺亡,現實版《海邊的曼切斯特》表現的“人間之痛”

很多國家的電影都較少直接拍攝兒童死亡的場面,因為它會觸及人們心理禁忌底線,即使出現也大多是通過轉述、回憶等形式,揭示這類事件對當事人命運造成的重大影響,並藉由這類衝突展現人性,更為文藝片所偏愛。在人物塑造上,這些因過失喪失兒女的家長,大多具有相同性格缺陷:陰鬱暴躁易怒等等,也更容易被演員詮釋出深度。

今年憑藉《三塊廣告牌》奧斯卡二度封后的科恩嫂繼《奧麗芙·基特里奇》之後,再次出演了一個面目可憎、冰冷強硬的中年女人:她有著堪比壯漢的體格面容眼神,總是獨來獨往無親無故,從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低頭。她不斷傷害著身邊所有人,炸燬警察局,就連唯一的親人兒子也受不了她的脾氣。當我們瞭解到她悲慘的經歷後,大概能對女主這種脾氣秉性瞭解幾分:被前夫家暴,摯愛的女兒被姦殺而死。

事實上,這種孤絕是她對自己的懲罰:科恩嫂演的這位媽媽平時對兒女脾氣十分暴躁,甚至言語惡毒,在出事的那一晚上,她拒絕把車借給女兒,這個叛逆少女跟母親對吼“我希望我被強姦,這樣你就會後悔了”,她回答“是啊我也是這麼希望的”。然而這就成了她們母女之間的訣別。在家庭中,她是最失敗的母親。悲劇發生後,她變得越發孤倔暴躁,這是她表達痛苦的方式。

人們常說“性格即命運”,事實上《三塊廣告牌》里人物性格和命運相輔相成,進而呈現出美國南方文學特有的陰鬱蒼涼底色,如同南方民謠一般悲愴有力回味悠長,引發人們對於道德真相的思考。整部電影都在描述真實的人性,並以此成就了奧斯卡級別優秀文藝片的質感:沒有臉譜化反派和好人,只有在善惡兩端遊走的普通人。

雙胞胎姐妹溺亡,現實版《海邊的曼切斯特》表現的“人間之痛”

除了死亡之外,家長疏忽可能還會造成兒童走失這類事故。根據真實兒童拐賣案改編的《親愛的》以此為商業片增加了話題度和深度。郝蕾所扮演的母親在和黃渤衝突後,想要儘快回到新生活中不再回頭,關上了車窗,甚至疏忽到沒顧得上看後視鏡——她追著車跑的兒子在此刻被人販子一把抱走。事後,她反覆回憶當天的細節,陷入無盡的自責和悔恨之中,代表著無數喪子母親的共同反應。

這段令大家感同身受,在影院賺足了眼淚,也讓郝蕾的演技備受好評,煽情文藝與商業價值並行。甚至有觀眾評價《親愛的》還具備科普意義:要多帶自己爸媽來看,瞭解拐賣套路。

以明亮反襯悲傷:那些揹負沉重的孩子們

幾年前一個小男孩熟練殺魚的視頻爆紅網絡,被網友稱為“殺魚弟”,曾重返校園,但由於跟不上又重新輟學回家做生意。其父把攤位改名為“殺魚弟水產”。但就在2018年8月6日,與客人爭執挨爸媽罵後,服用劇毒農藥百草枯自殺。網絡上對其家庭教育和自殺真相普遍質疑:如此年輕的生命,而且早已嚐遍世間辛酸,會因為什麼原因才絕望?

如果說上述成人視角更多地是從事故發生之後,作為成年人的當事者家長如何在痛苦中繼續生活,那麼兒童視角往往是直接用孩子懵懂的眼睛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像一份事故發生前後的完整觀察報告,其天真無辜更容易擊中淚腺。例如改編自真實案件,讓柳樂優彌摘得戛納影帝的《無人知曉》。

單身母親惠子有四個來自不同父親的孩子,為了和男友同居,留下二十萬日元、一張紙條後離家出走。12歲的長子明不得不照料3個從3歲到11歲的弟妹,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片中最讓人揪心的段落,當屬最後兩個十幾歲的孩子,把意外死去的3歲妹妹的小小屍體裝在箱子,偷偷拖到機場安葬。所有這一切正如片名所揭示的一樣,“無人知曉”。

雙胞胎姐妹溺亡,現實版《海邊的曼切斯特》表現的“人間之痛”

這是一個無比沉重的故事,然而依舊還有溫暖:便利店店員把過期壽司送給他們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棒球教練邀請明參加球賽,被學校排斥的女生用援交賺到的錢資助他們。是枝裕和依然用他一貫情緒剋制,光影輕快明亮的鏡頭敘述,孩子們因天真懵懂而模糊了悲慘事實,從困境中挖掘溫馨小情趣的日常,造成的反差感也更加讓人落淚:從公園汲水喝,在停水停電通知單上畫畫,用方便麵湯繼續泡飯,陽臺上的綠植、小紅皮鞋、玩具帶給他們的快樂……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呈現的時間是孩子們一年的生活,而實際拍攝時間也剛好是一年,使得最終成片呈現出記錄報告的實感。全片絕無情感宣洩和道德審判,而是把判斷思考交給了觀眾,展現了其“無聲洶湧”藝術的高明之處:表面越是風平浪靜,深處才越是驚濤駭浪。孩子們越是可愛無邪,就越是讓觀眾為人世間的悲苦不公而落淚。這類充滿現實意義,同時敘事手法別具一格的片子,最容易受到藝術獎項的偏愛。

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在碰響酒杯慶祝幸福和成功,同樣也有多少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正在受到傷害,父母承受撕心裂肺之痛。幸好還有影視作品不斷提醒著我們,同情和淚腺不應乾涸,對心靈創傷的修復和審視不應停止,挖掘人性深處的溫暖和勇氣仍然充滿意義。這類現實題材富礦可以是藝術的、煽情催淚的,也可以是深刻的、商業加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