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大多在竹簡上刻字,不在布上寫字?

王木樣書法


先強調一點,古人不是在竹簡上刻字,而是寫字,另外古人也會在布上寫字。

我們來看看考古發現。

竹簡方面

現在考古出土的或者被盜掘出土的簡牘總量已經很多了,絕大多數都是墨書的,也就是用毛筆蘸墨汁書寫,只有極個別的為刻字竹簡。為什麼不在竹簡或者木簡上刻字?簡單,太硬了啊!明明可以用毛筆寫字為什麼要用刀刻呢?

△漢代蜀郡所產的金馬書刀

今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會,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影視劇中往往能看到古人用竹簡書寫的時候旁邊要配一把小刀。其實那個小刀根本不是用來刻字的,而是古代的“塗改液”,名曰“書刀”。

在竹木材質的簡牘上寫字很方便,寫錯了怎麼辦?當然你可以選擇劃掉,但是終歸不好看。古人用了更好的辦法——用書刀來刮掉。反正墨跡也不會很深,輕輕一刮就沒了,重新書寫上去就是了。

不過其實古人也犯過這個錯誤。起初大家肯定是明白的,後來隨著紙張的普及,沒人用竹簡了,書刀也隨之消失。唐代學者孔穎達在解釋古代書刀的時候就犯了錯,他說:

“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在孔穎達看來,上古之時沒有紙筆,只能用小刀刻字;漢代有了紙筆,仍然保留下來書刀。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

一些答友提到了甲骨文。沒錯,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羊骨骼上的。可是我們要注意,甲骨本來不是文字的主要載體,因為刻字實在不方便。根據文獻記載,商代也是有簡牘的,日常書寫用簡牘,只在占卜這個領域用到甲骨,為了保存記錄,順便把占卜的情況刻在甲骨上。而恰好,用過的甲骨被埋藏在一起,剛好又被考古學家發現了,而簡牘由於時間久遠難以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只看到商代的甲骨而沒有看到簡牘。


帛書方面

再來說說布上寫字吧,確切說,古人用來寫字的是帛。帛比麻布高級,是白色的絲織品,材質細膩,更適合書寫,當然,帛的價格更高,也不是普通人能夠用得起的,所以沒有竹簡那麼普遍。史書記載,漢末董卓之亂時,宮廷圖書被亂兵搶劫:

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他們搶書可不是為了讀,而是拿來做帳篷、做包袱……

△子彈庫帛書

而且相比於簡牘,布帛更不容易保存下來,今天能夠見到的少之又少。

考古出土的帛書大多是戰國到漢代的,比如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所出土的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等。

竹簡和帛經常被古人並舉,比如常說“書於竹帛”。竹簡是編連起來的,被稱為冊。而帛書寫好之後需要捲起來存放,所以被以“卷”來計數。我們今天出版行業還經常用某某冊、某某卷,其實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慣。


考古軍中馬前卒


布一尺,金幣要多少。竹一尺都大有的了,砍來就馬上可以寫作,主要隨手可得。


蒲江黎懷義


在紙張普及之前,竹和帛都是很常見的文字載體啊,帛就布帛,當然也有絲質的,簡書和帛書在春秋時期都很流行,墨子有說“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竹帛就是指竹簡和布帛,只不過竹簡上的字錯了可以刮掉重寫,帛就沒辦法了。


從文字載體的時間來看,竹簡要早於布帛,畢竟竹簡或者木牘的材料和加工就當時而言更便宜,更省人工。而布帛或者絲帛這類玩意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當做貨幣一樣的硬通貨流通,作為書寫載體過於奢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