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出发,只为追寻真相

石 闯

「手记」出发,只为追寻真相

过年的几天里,其实并不宁静,其中最撩拨人神经的一起事件,是陕西汉中一个名叫张扣扣的男子在除夕正午连杀三人的惊天大案,一时成为焦点,刷爆了朋友圈。

在这起事件中,一部分网友为张扣扣22年后为母复仇叫好,将其比作英雄膜拜;另一部分网友认为张扣扣连杀三人,性质恶劣,其罪难赦。人们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

孰是孰非?在郑报集团的微信群里,也同样讨论热烈。张扣扣是个什么样的人?22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面对这起惨案,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思考?正月初四也即2月19日,根据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石大东指令,我提前结束了春节假期,从安阳踏上了去汉中的路。

我们不是第一家去的媒体,当然也不是最后一家。关键时刻,怎能少了郑报的声音?

从2016年专职做深度报道记者以来,有赖于报社这一平台,在领导、同事们的关爱、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我得以在深度报道舞台上纵横驰骋,开阔了眼界,放大了格局。

在我看来,若没有大江南北的行与思,就很难如此深刻地理解“深度记者”的分量——很多时候,不仅背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也承载着一家媒体的责任和影响力。

汉中是第一次去,搭高铁,乘公交、打出租,上千公里行程,历经7个多小时,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案发地——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王坪村。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采访体验。

「手记」出发,只为追寻真相

当时,《新京报》、《凤凰周刊》、《人物》、《成都商报》等同行都陆续赶到了。在张扣扣的家中,我和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姐姐张丽波进行了反复的沟通,还原案发前的场景,生怕错过一点信息。遇害的王自新亲属、村干部、知情村民,都是走访的对象。

两天多采访,1996年8月及2018年2月,两起前后隔了22年的命案逐渐地清晰起来。无疑,因为琐事争吵,王自新17岁的三子王正军捡起木棒朝张扣扣母亲汪秀萍头部猛击致其重伤后死亡,这是一起悲剧。22年后,更是一起悲剧。几个细节刻在了脑海中:

张扣扣杀了人后一把来劝他的四叔张宏儒甩开,高喊:“杀了三个人,这回死定了。我妈死了22年了,今天终于把仇报了!”

从2010年至2016年,在石家庄打工的张丽波一次都没回过南郑老家,甚至三年里,给弟弟张扣扣连一个电话也没打过。

张扣扣母亲汪秀萍案发后,张丽波说,有一次王自新指着他爸爸的鼻子骂:“‘老子把你的女人打死了,又咋样?’当时,爸爸泪就掉下来了,弟弟也恨得咬牙切齿。”

前期的采访结束了,2月21日下午,坐在南郑区一家网吧里,我开始了构思。说实话,心里蛮焦虑的,因为当时最先到的两家媒体已经发布了消息。对于热点新闻来说,抢占先机很重要,但比的不仅仅是发得早,而且还要发得好!

从下午4点多到深夜11点半,来不及吃上一口饭,连续奋战7个多小时,赶出了5600字稿件,饥肠辘辘,腰酸背疼,然而,校对之后就要向后方提交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键操作不慎,稿子突然找不到了。再打开文件时,一片空白,这可把我搞懵了。

一遍又一遍心急火燎地找网管处理,然而,各种方法都尝试了,无济于事。怎么办?2月22日凌晨0点21分,我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最狼狈的事情莫过于在网吧写了七八个小时稿子,该交稿了,休息了,一键不慎清空了。今夜,熬通宵了。

于是,吃了碗泡面,又坐了下来。网吧里很静,键盘上“啪啪“的敲击声很是刺耳,凌晨5点40分,终于将“蒸发”的稿子给“复原”了,我一看,5800字。将文稿和图片发给新媒体值班主任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出网吧,天色微亮,大街上空无一人。

「手记」出发,只为追寻真相

记得稿子的开头是这样的:平静的村庄,怨恨延续了22年。文末,我这样写道:张扣扣所谓“复仇”极端行为已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叫好”情绪的出现和蔓延,不利于法治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凶手的归案并不是案件终结,张扣扣之所以走上不归路,留给我们的反而是沉重的思考。”

令我意外的是,这篇深度报道,2月22日上午在郑报新媒体刊发后,产生了很大反响。截至23日下午5点,郑州晚报官微已达“100000+”,今日头条阅读量55万、搜狐32万。这篇作品也获得了集团领导的肯定和赞许,更让我坚定了为追寻真相而奔走的信心。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不忘初心,坚定前行,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还原事实真相,用作品说话,倡导理性、法治、文明的社会,我们一直在坚守,也一直在路上。

(本文发在郑州报业集团《郑报人》2018年5月31日)

「手记」出发,只为追寻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