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芯瀏覽器被曝「換膚」 業內:有創新 自主可控存疑

8月15日,國產瀏覽器公司紅芯宣佈基於自主可控的瀏覽器核心技術完成2.5億元融資。當天下午有網友發佈“解壓紅芯瀏覽器執行文件”的動圖,顯示多次解壓後的文件有“Chrome”(谷歌瀏覽器)字樣,認為紅芯只是一個“換膚版”瀏覽器,並非自主創新。

針對這一質疑,紅芯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高婧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紅芯瀏覽器的創新基於國際通行標準,並非完全“另起爐灶”,看到Chrome內核文件是正常的,“但他只看到了文件名,沒有看到真正的代碼,也就看不到代碼的創新”。

瀏覽器內核是什麼?究竟是否自主可控?這一事件又是如何發酵的?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瀏覽器內核,人與電腦的“同傳”

瀏覽器內核更通俗的說法是“解釋引擎”。一篇專業網站的科普文章中解釋:它負責對網頁語法的解釋並顯示網頁。電腦網頁基於通用的HTML等語言,而人們瀏覽網頁時看的是文字和圖片,語言不通需要“同聲傳譯”,不同的瀏覽器內核對網頁編寫語法的解釋也有不同。

目前的主流瀏覽器包括微軟IE、谷歌Chrome、蘋果Safari以及火狐瀏覽器,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開始開發。瀏覽器內核作為網絡基礎設施之一,一直是巨頭必爭之地。

瀏覽器內核工作的質量、速度是要點。幾大主流瀏覽器均通過優化內核代碼推進網頁顯示的質量和速度。紅芯創始人陳本峰表示,自己曾在微軟瀏覽器核心團隊工作,其工作經驗幫助完成“紅芯”的自主創新。

自主可控說法,業內專家不買賬

業內人士白小勇表示,陳本峰深耕瀏覽器多年,其團隊早期是把電腦上瀏覽器的寬版通過“雙佈局引擎轉換”變成移動端的窄版,有其技術創新和市場價值。尤其當網絡向移動端轉移時,網頁佈局轉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這是紅芯瀏覽器的特點之一,有移動適配引擎,幫助國企、政府部門的一些老舊系統順利走入移動端,並可與“飛騰”國產芯片、“銀河麒麟”國產操作系統兼容。

白小勇表示,“全新打造一個瀏覽器內核,不僅工程化門檻很高,而且必要性不強,因為幾乎所有網站在製作時都只考慮兼容幾大主流瀏覽器內核,這相當於每個瀏覽器內核都已經構建好了一個隱形生態。”

曾經在紅芯工作的技術專家證實了這一點,“紅芯的內核確實是Chrome”。

那基於谷歌的瀏覽器內核能否做到自主可控?高婧回應稱:紅芯基於的是開源的Chrome架構,仍然自主可控。

對於這一解釋,業內專家普遍不買賬。

此前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的專業人士岑義濤表示,“紅芯確實在Chrome基礎上豐富了很多功能,可以算作是自主瀏覽器,但是可不可控不能自說自話。紅芯是否自己複查過代碼,是否做過代碼級加固,對於接口權限是否增強了控制機制等等,都會影響‘可控’的程度。”

另一位專家表示,改沒改文件名不是主要問題,能否把對開源代碼技術的加固原理講清楚才是關鍵。

“黑化”紅芯是否蓄謀已久

“Youtube網站上有一條關於紅芯造假的視頻,發佈於北京時間8月15日凌晨2點,但是細節顯示該視頻7月2日就已錄製完畢。”岑義濤透露,“只等上午一發布消息,下午就推出反撲文章。”

有截圖顯示,“黑化”的第一篇文章發佈於15日下午15時11分,當時已經與“漢芯造假”關聯起來,但並未受到關注。轉折點出現在網友@touko轉發之後,但其此前的身份是知名動漫人士。

維基百科中文版在16日凌晨2點甚至已經出現了“紅芯造假”的相關詞條,相關新聞也在國外網站上得到傳播。

“中國民族企業的創新確實步履維艱,他們在早期肯定是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才幫助那些既有安全需求、配置又落後的客戶走上移動端。”岑義濤表示,問題在於其宣傳的落腳點錯誤。

“事實是,沒有一個客戶因為我們是國產選擇我們,而是因為移動化、安全的功能選擇我們。”高婧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紅芯並不擔心該事情會影響客戶選擇。

(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