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夏末秋初的毕节,群山苍翠。

山顶的生态林绿意盎然,山腰的经果林硕果累累,山下现代农业基地里瓜果飘香,掩映着灰瓦白墙的贵州民居,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裕美丽的现代田园山水画卷。

眼前的美景,让人无法与资料记载中30年前石漠化严重到“风沙满地石乱走”、农民穷到“一年只有半年粮”的境况联系起来。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被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是什么精神,让这片土地实现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赫章县水塘林场

1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远眺绿色海雀村

海拔2300多米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 97岁的安美珍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奶奶,日子过得怎么样?”“好呢!有肉,有米饭。”老人从兜里摸出一颗冰糖塞进嘴里,满脸幸福。

30多年前,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只碗。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十年后,为解决贫困和生态这两个世界难题做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贫困有多深,脱贫的决心就有多大。

脱贫的决心有多大,脱贫路子就有多广。

通过30年探索实践,毕节试验区书写了一部中国扶贫的“百科全书”。

开发扶贫是毕节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毕节试验区在扶贫方面进行的探索创新也最多。

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是关键。毕节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的精准扶贫“四看法”,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识别和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四有五覆盖”、贫困村出列“五通四有”贫困退出标准,科学回答了精准脱贫扶持谁、谁去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

“船上人不使力,岸上人挣断腰。”脱贫攻坚,任何外力都是“帮”,关键还在于脱贫对象。毕节在“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基础上,创造出“换血式扶贫”方式:通过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对贫困人口开展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目前,毕节共有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4225个,拥有讲习员4.3万名,开展了10.8万场次各种形式讲习,让200余万脱贫人口受益。

2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赫章县平山林场

立秋以来,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和牛棚镇交界处的海升苹果基地,3000余亩早熟苹果进入成熟期,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工人穿行在基地内采摘苹果,忙得不亦乐乎。

威宁是中国南方落叶水果基地,威宁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已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优势产业。

绿色,是地球的本色、生命的底色、发展的原色。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直是毕节人的梦想。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绿漫海雀

30年前,海雀人在文朝荣“种树是最好的庄稼”的朴素生态经济理念下开始造林。1990年初,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彭金文改良柑橘育苗和保鲜方法,让橙满园一年四季果飘香。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技术员徐富军从一株变异的植株起步,成就了今天毕节的樱桃品牌——玛瑙红。2006年,核桃专家潘学军开始对赫章县100余万亩核桃进行高枝嫁接,为赫章脱贫攻坚注入了“核动力”。

在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毕节探索总结出了“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创业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的“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目前,全市有448.3万亩的经果林和84.1万亩茶叶。2017年,全市森林旅游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51亿元,生态建设真正“绿了山乡、富了百姓”。

3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

“搬进了城里,住进了新房,有了稳定的工作,脱贫的日子真好。”见到刘国凤的时候,她已经搬进了碧海阳光移民新城,并且有了新工作:环卫工人。谈起新生活的感受,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反复就说一句话:“感谢党,感谢政府。”

刘国凤原是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永坪村巴家沟组的贫困户,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人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山,搬进了位于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的碧海阳光移民新城。

碧海阳光移民新城,是恒大集团援建七星关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安置搬迁群众6381户28994人。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大方县凤山乡幸福二村

恒大集团,是帮扶毕节的社会中坚力量。自2015年12月开始,恒大集团开始对口帮扶毕节,无偿投入110亿元,全面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中。目前,仅易地扶贫搬迁一项,恒大集团共建设了9个移民搬迁社区、50个恒大移民新村和奢香古镇,解决了4.2万户、18.4万名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毕节试验区的历史,是一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史,更是一部同心攻坚史。全国统一战线和各级各界的帮扶,是毕节试验区发展变化的最大助力。

30年来,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长期支持,统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聚力帮扶毕节,形成了以凝聚各方力量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有效整合资源,合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实现多重优势叠加的“毕节经验”。

统一战线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五大同心工程”,助推毕节发展……

毕节试验区30年摆脱贫困的艰难历程,是中国解决普遍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探索试验。

毕节试验区30年开发扶贫的成功实践,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了毕节模式。

还有重要内容推荐

毕节:书写中国扶贫“百科全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