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古人云: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此地長民者者,聲名水上書”,這是英國詩人濟慈給自己寫的墓誌銘。他覺得對於自己來說,所謂的名聲都是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聲只是人的一種身外之物,沒必要把它看得那麼重要。 也許是中國與國外的傳統教育不同,我國從古代開始,讀書人就很重視名譽。

所以,才會有貞婦因為有其他男人碰了自己的手,就砍斷自己的手臂;有東漢的黨之禍,黨人明明反對宦官會招致禍端乃至殺身之禍,仍然堅守“清流”的道義;還有諫官不情死諫,在向皇帝進諫的時候,派家人抬著棺材緊隨其後,表示自己必死的決心,巴不得皇帝是夏桀、商紂那樣的昏君,方才更顯自己的忠臣之心。堅守心中的道義,維護自己的名譽自然是人之常情,也是追求人生完美價值的一種體現。

古人云: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然而名譽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更加不是人生價值的絕對體現。所謂“過猶不及”,不管是不珍惜名譽還是太過在意名譽,都不是正確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唯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正確的。

由於我國曆史上獨特的儒家傳統觀念的影響,讀書人都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禮記·大學》中所說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麼長一段話其實就說了一個意思,“修身”是讀書人,也就是所謂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礎。再加上從東漢開始的一年一度的“舉孝廉”選秀活動,最初也是由那些好名聲在外的選手來參加的,選中了就可以做官,從下等寒門進人士族的行列。

這樣看來,讀書人重視名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把名聲當做一切,那就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