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蘇軾在《又答王癢書》中系統地解釋了“八面受敵”讀書法。他總結了自己的讀書心得,語言形象生動,讀來極有滋味,給人諸多啟發。

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在蘇軾看來,書像海洋一樣廣闊無垠,內容很豐富,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有志於學業的人,每次讀書的時候,只應該集中注意一個問題。圍繞一個問題一遍又一遍地讀,看起來似乎有點笨,但學得紮實,學成之後就能經得住各方面的考驗。這和泛泛而讀,不作深入鑽研的讀書方法比較起來,成果大相徑庭。

《孫子兵法》中有一個原則,叫“我專而敵分”,就是如果八面受敵,則不應八面出擊,而應集中優勢兵力達到“以眾擊寡”,一次次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敵人。蘇軾將兵法引入讀書,反對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倡導集中精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一意求之”,各個擊破,徹底消化。這種讀書方法,蘇軾形象地取名為“八面受敵”讀書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人們可以從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覆研讀,以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步步深入,就能讀懂整本書籍,書就讀“厚”了。這是他長期讀書經驗的總結。

蘇軾說他在讀《漢書》時,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已經胸有成竹、如數家珍。遇到一本好書要反覆讀,“熟讀熟思”;要定向專一,心無旁騖逐題專讀;要持之以恆,所學到的知識應對如流,方能“八面受敵”,通過部分的讀懂弄通,到全局領悟精髓。

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八面受敵”精讀法,不是浮光掠影的泛覽,更不是走馬觀花的涉獵,而是對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各個擊破。清末學者李慈銘稱之為:“誠讀書之良法也。”毛澤東稱讚說:“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歷史,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

當下,有人提倡博覽群書,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顯得事半功倍。當我們定下一個目標,將目標進行分解,集中精力逐個研究,才能有全面、準確地把握。運用“八面受敵”讀書法,我們讀書能做到“自達”“自得”“自勝”。所謂“自達”,就是我要讀書;所謂“自得”,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思考;所謂“自勝”,就是自我突破。

“八面受敵”將蘇軾的讀書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知識和崇尚讀書,靜下心來,樹立一個目標,細細品讀經典、原文,讓知識充盈大腦,文化豐富內心,在書籍的海洋裡馳騁遨遊。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周玲),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