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麼冷,古代人沒有暖氣和空調是怎麼取暖的

現在正處於三伏天,一天比一天的熱。古代的夏天是不是也和現在一樣的炎熱呢?從古代的一些書籍上來看,古代的夏天可能沒有如今的夏天熱,但是冬天肯定比現在的冬天要冷。冬天到了,也就多了一句話,多穿點,別凍著。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古代人怎麼樣過冬呢?

有的人肯定會說穿棉襖啊,大哥,古代哪兒有棉啊,中國古代本土的紡織材料,主要是葛,麻,蠶絲,羊毛。冬天禦寒這事,就拿這幾樣材料做文章。最常見的禦寒材料就是絲絮,有高檔低檔之分,高檔的是蠶絲絮,又叫“纊”,低檔的是用螺絲用的下腳料,叫做“縕”。這種材料主要用來做綿袍,《詩經》裡那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蓋的就是這種袍子。那他們怎麼取暖呢?

一、衣物取暖

天氣這麼冷,古代人沒有暖氣和空調是怎麼取暖的

古代沒有棉花,只能穿綿袍,古代叫“襦”,這東西和袍子一樣,也分有錢沒錢,有錢人穿的襦,裡面冬天填的是絲絮,相對比較保暖,窮人就相對慘,穿的叫“褐”,也是一種粗布衣服。發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襖,高檔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當時不是太有錢的,基本也穿不起!王室貴族冬天還會使用像虎皮、狐狸皮等稀有動物皮,皇帝冬天的龍袍更為講究,會用黑狐皮製作,用海龍、紫貂滾邊,保暖效果出眾。而普通百姓只能使用劣質的羊皮或者是狗皮,想盡辦法讓自己冬天不挨凍。

二、燒碳取暖

天氣這麼冷,古代人沒有暖氣和空調是怎麼取暖的

知識最基本的我想都知道吧,火是取暖的最有效的辦法了,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燎爐也就是爐子燒炭取暖了,火盆、燻爐也是很常用的,燻爐下部為盆,上部罩,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製的。這些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迫人而不可近也。皇宮中則用“地龍”,這種地龍堪比現在的中央空調,其原理也是把牆壁挖空,牆下鋪設火道,燒上木炭,熱力就可順著火道和夾牆循環傳到整個大殿,不過這種“高大上”的設備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只有皇上才可享受如此待遇。

三、妃子身體取暖

“後宮佳麗三千人”對一些皇帝來說,可是

天氣這麼冷,古代人沒有暖氣和空調是怎麼取暖的

一大美物與樂事。尤其在唐代的時候,這種取暖方式更為流行,唐代民風開放,對這種取暖方式早已見怪不怪了。唐代皇帝李隆基就會讓身材豐滿的楊玉環給她暖床,身材胖的人脂肪多,不怕寒冷,李隆基睡覺前就會讓楊玉環給他取暖,這種取暖的方式真是讓人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