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禹居陽城,《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末》說:夏禹都陽城。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根據文獻記載,禹定都陽城以後,他開始把全國劃分為九州,以中原地區嵩山周圍為中心,向四方開始狂斬自己的領域。在距離嵩山不遠的一處平坦的莊稼地裡面,考古專家們發現,這裡曾經有一座很古老的城池。距今四千多年,正好和文獻記載的夏王朝有十四代十七個王。加起來有470年左右,這樣一個年代相仿,所以現在來講很多學者都認可,禹都陽城就在這個地方。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大禹在河南鄭州登封的陽城,建立了國家,國號為夏,成為了夏朝第一代國君。夏王朝的都城雖然不存在了,但是有關大禹管理政權的傑出才能和治理國家的措施,卻被史記記載了下來。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據史書記載,大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很快就到南方巡視。在安徽蚌埠市中的塗山,約請諸侯相會。大禹為紀念這次塗山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以此作為夏王朝的象徵,以便更好地進行國家管理。各個邦國的這些邦君,既參與了朝廷裡面管理整個國家的事務,同時他們還要負責他們那個邦所在地的守土守民。它既有合起來一個管理系統,又有分散到各個邦國裡面自己的一個管理系統。後來大禹就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意思就是說作為執政者能夠知人善任,就是一個大的智慧。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恩威並重,至廉則威。登上天子之位的大禹,可謂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禹並不居功自傲,反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更嚴格要求下屬和自己時刻保持警醒自律,施政廉潔。這個時候制定了夏朝的刑法,夏朝的刑法叫做禹刑。禹刑就是紀念和表示對夏朝開朝之君的一種崇敬和一種追憶。夏刑三千條說夏代的刑法有三千條之多。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大禹日夜所想的就是為民興利除害。

《淮南子》還記載了大禹治國廣開言路,採用廣泛聽取民意的理政方法,這就是五音聽治。也有的文獻稱其為五音聽政,五音指的就是五種樂器,分別是鍾、鼓、鐸、石磬、鞀這五種樂器。大禹在住處設置了五種樂器,讓來訪的老百姓使用。傳道人擊鼓,諭義的人敲鐘,告事的人振鐸,講憂慮的敲磬,有冤獄訴訟的就搖鞀。於是大禹就憑聽這五種聲音而處理事務。

古代史上惟一一位能夠使人民得到實惠,黎民百姓就感懷執政者

《淮南子》也記載了大禹五音聽治時的勤政事蹟,說他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以勞天下之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