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也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在正月十五前后过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还有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的八间大地也是热闹非凡,全省各地有很独特的闹元宵习俗。特别是以下七地的元宵活动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今年元宵有时间也可以去这几个地方体验一下。

一、三明大田板灯龙

批次:国家第二批

三明大田县板灯龙是每年元宵节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最长的达三千多米,每节灯板长约二米,上面钉着两个(或三个)灯座,每个灯座配插一支粗长的龙烛,灯座四方龙纸画上鳞纹、花草或书写上祈颂语。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台东石灯俗

批次:国家第二批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宫灯"。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批次:国家第二批

福州市马尾区与彼岸的马祖列岛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民间风俗。每年正月,渔民们都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于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以此纪念善良的"海神"。此风世代相袭,闹"海神"灯逐步成为马尾与马祖两岸人民祈求平安与和谐富足的象征。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批次:国家第二批

闽西为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形成风情万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元宵节庆习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元宵节的“游大龙、走古事、赏花灯、烧炮”等习俗沿袭至今,仍保持着古老、自然的文化形态。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批次:国家第二批

莆田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始,至十七日结束,通过游灯来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数千人的游行队伍里有车鼓队、灯架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等;各式彩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特别是其中融戏剧、灯艺、杂技艺术为一体的“百戏彩架灯”,让人叹为观止。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莆田九鲤灯舞

批次:国家第二批

莆田九鲤灯舞是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是元宵灯节中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舞蹈。九鲤灯舞是以九种精致的鱼灯为道具而得名。所谓九鲤,并非九条鲤鱼,而是一蛟八鱼九种水族,九鱼之中,以蛟为首,象征吉祥,表现“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泉州闹元宵习俗

批次:国家第二批

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以闹花灯为主,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灯会还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有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和各种文艺表演、南少林武术等项目,遇到有人放鞭炮,就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元宵丸、润饼菜等是闹元宵的应节食品,吃元宵丸、润饼菜也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候。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这七地的元宵习俗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町

说明:

1、[方町]链接一方点滴,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文章文字为原创,部分视频、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络我们。

2、你若想分享你家乡的故事,可以私信方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