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崇寧重寶光背折三錢

崇寧重寶,中國古錢幣之一。北宋徽宗崇寧年間鑄(公元1102年-1106年)。面文“崇寧重寶”隸書對讀,古樸方正,多為光背,少數背有星、月、十字等。

崇寧重寶是北宋末年比較重要的錢幣之一,也是北宋錢幣中版別最多的。據統計,崇寧重寶的版別大概在300多種,每年都有不同版別的崇寧的崇寧重寶被行家或藏友發現。不同版別的崇寧重寶合在一起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藏品名稱:崇寧重寶光背折三錢

款識:宋代

規格:重:9.1g 直徑:3.4cm

崇寧重寶系北宋徽宗崇寧年間鑄(公元1102年-1106年),幣質有銅、鐵、銀。崇寧重寶為隸書銅、鐵大錢,製作多亦精好,存世較多。其中崇寧重寶的錢文是徽宗親書的瘦金體。令人叫絕的是折十型瘦金書體的崇寧重寶,青銅精製,文字骨秀格清,令人愛不釋手。鐵劃銀鉤,深具骨秀格清之氣韻,書法超秒絕倫,堪稱幣文楷書之顛峰。世人評此為“宋代第一泉”,與新莽並稱中國錢發“二聖”,崇寧重寶版式多變,尚有鐵錢。

大清銅幣當制十文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 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藏品名稱 大清銅幣當制十文

藏品規格:重7.2 g 直徑2.83cm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

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儲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大清銀幣宣統三年

如今市場上又興起了收藏大清銀幣,這其中關注度比較大的就是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和行情。而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是清末幣制改革的產物,其設計新穎,製作精良,是錢幣愛好者的珍藏品。據瞭解,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有不同版式,其中大清銀幣長鬚龍、大清銀幣短鬚龍、大清銀幣大尾龍等比較稀少,也是最具收藏與投資價值的。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名稱:大清銀幣宣統三年

規格:重:26.8g 直徑:3.9cm

珍稀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俗稱“大清宣三”,錢幣中間漢字“大清銀幣”,楷書端莊、厚重雄渾,盡顯皇家威儀,左右兩側花枝點綴,上書滿文“大清銀幣”,下書“宣統三年”。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曲須飛龍環繞,中書漢字壹圓幣值,龍身周圍祥雲圍繞。蟠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雲而起,龍頭居上,龍珠在“圓”字下方,龍眼凹突,鼻樑俏上。大清銀幣曲須龍投資價值比較的大,升值的空間也比較高。 從色澤上看光滑亮麗,鑄造精美,品種少見。正面雕刻 “泉”字,字印記為當時錢莊辨別真偽的雕刻的印記,當再次流入本錢莊則不需再次辨別此枚錢幣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但依然保存較為完好,是錢幣中難得一見的藝術與使用價值都完美體現的精品。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與第二套人民幣比價相等,並在市場上與之混合流通。這套人民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相比,取消了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金屬幣。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藏品名稱:第三套人民幣

款識:近代

規格:重691.8g

紙幣中"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由馬文蔚先生所書寫。票面上兩方印章分別為"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紙幣背面印有用漢語拼音、蒙古文、維吾爾文、藏文、壯文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15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起,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後歷時38年。

中國人民銀行曾印製1990年版的1元及2元紙幣,由於當時第四版人民幣已大量發行,以及第三版人民幣即將停用等原因,未發行即被銀行收回,僅有極少量流入市場。

漢白玉纏枝八卦紋淺碟

此器以大塊漢白玉料為材,玉質細膩,寶光蘊澤,溫潤細緻,局部有沁斑。器身中心

雕刻八卦圖,襯以纏枝花卉紋,從造型到紋飾均仿商州青銅器,莊重、古雅,神秘莫

測。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藏品名稱:漢白玉纏枝八卦紋淺碟

款識:清代

規格:重118.6g 直徑:10.48cm

漢白玉:它是一種晶瑩潔白的大理石,色白純潔,內含閃光晶體,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漢白玉的產量佔整個大理石產量的30%左右,多作為雕塑人像、佛像、動植物等。

從中國古代起,就用這種石料製作宮殿中的石階和護欄,所謂“玉砌朱欄”,華麗如玉,所以稱做漢白玉。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宮內的宮殿基座,石階,護欄都是用漢白玉製作的。

霽紅釉又稱鮮紅釉、寶石紅釉、霽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一種極為名貴的顏色釉。霽紅創燒於明早期,因作為皇帝御用,並用於禮敬天地日月的名貴紅釉瓷,故名”祭紅“。霽紅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黑點、無色斑、無色斑,非常珍貴。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霽紅達到藝術高峰,但在明末失傳。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後霽紅釉的燒製再度失傳。

《歷代名瓷圖譜》中雲:“祭紅,其色豔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然而好物難求,至寶更是得來不易。當初古代窯工們為了配製出祭紅釉料,曾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這樣極珍貴之物嘗試著摻入釉料中,可即便如此不惜成本,也往往因為溫度控制不好,或是氣氛、時間等因素稍有差異,同樣使得燒製失敗。正是由於祭紅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他名貴色釉瓷更為珍罕,也是各類釉色的瓷器中最難燒造的品種之一。

霽紅釉創燒於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郁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絃。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名稱:霽紅釉撇口長頸賞瓶 規格:重 2000g;口徑 11.52cm;高 34.3cm

霽紅又稱“祭紅”、“積紅”、“寶石紅”、”鮮紅“、”醉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名貴顏色釉。 此次重點推薦霽紅釉撇口長頸賞瓶造型精美,撇口,細長頸,肩部緊緻,圓腹,圈足,整體古樸典雅精美絕倫,為收藏界所追捧,收藏價值極高。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

四川銅幣軍政府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最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餘銅,圯煉淨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名稱:軍政府造四川銅幣

款識:民國

數量:一枚

規格:重20.3g 直徑:39.6mm

民國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幣廠奉四川軍政府之命,開模鑄造"軍政府造四川銅幣"(也稱"漢"字銅元)。"軍政府造四川銅幣"於1912年(民國元年)開鑄之後,具有極典型的特色。"軍政府造四川銅幣"發行量較少,流通時間較短,現今存世量亦較少,集藏"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已經成為收藏家們眼中的熱門幣種。

順治通寶寶泉大樣刻花錢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順治通寶的成分紅銅七成,白銅三成。一千銅錢稱為一串。順治通寶重初定位每文一錢,後改為一錢二分、一錢四分、一錢二分五。順治通寶的幣型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順治五式”。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九件“珍寶”

藏品名稱:順治通寶寶泉大樣刻花錢

款識:清代

規格:重4.3g 直徑:2.66cm

順治四式又名順治“滿文”式,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製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此枚錢幣比較極少見,具有極大收藏意義!

晚清機制銅幣一組

光緒元寶是大清光緒年流通大面值貨幣之首,是我國首批引進海外技術的印發流通貨幣,對於現今也蘊藏了一定歷史意義。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