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肖丁勤近照

作者簡介:肖丁勤,苗族,1973年5月生,城步儒林鎮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曾任城步新聞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現供職縣政協。系國家郵政社會監督員、省苗學會會員、縣作協秘書長、縣愛心義工協會秘書長、邵陽市第四屆道德模範。文字方面由詩歌起步,曾入史志部門,鑽研中共城步地方史10年,旁涉城步文史、民族文化;閒時用鏡頭捕捉萬象,以文字記錄社會。人生信條:天生我才無大用,青史留下小名字。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我願意接受武門規矩,保證勤學苦練,遵循武訓武德,做到忍讓為禮,聽從師傅教誨,弘揚民族武術。”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蘭蓉鄉水源村的大山深處,苗拳王第六代傳承人陳本兆家裡,正在進行傳統的拜師收徒儀式,來自廣東佛山的詠春少年楊煥楚正式成為苗拳弟子。深入這裡採訪的我,有幸觀摩了師徒二人的精彩武術,瞭解到苗拳的今生前世,追尋到了苗拳發展的神秘過往。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打虎驅匪,陳家“把式”威名大震

水源村8組,小地名 “陳家抜”,是苗鄉湖南城步人民的母親河巫水和城步巫儺文化發源地,也是城步苗拳發源地,該自然村200餘人,大部分都是習武之人。北有河北倉洲,南有廣東佛山,是我國著名武術之鄉。自清初開始,陳家抜“把式”也威振周邊數縣,城步大多數人都聽聞過不少傳說。說起祖輩的厲害,現年63歲的陳本兆介紹開來,“清朝時候,蘭蓉黔峰山聚集一窩土匪,為首的巖氏七兄弟稱霸鄉里,陳家先祖陳作發被迫前往峨眉山習武十年,學成返鄉後率領家族男丁趕跑匪徒,終還鄉村清淨”,“作發老人常佩120斤關公大刀用作防身,隻身一人在青雲村擊斃猛虎一頭,此事鄉人盡知。可惜這把大刀沒有保存下來,在大躍進時期被煉了鋼鐵。”

陳本兆所言非虛,關於陳家抜“把式”,湖南城步縣誌人物篇也有明文記載。民國時期,陳家抜好漢陳健吾,曾遍訪數省武林高手,有位自稱“無敵子”的外地拳師在城步賣武,縣內多名武師均敗於他手下,後陳健吾與之交手,“無敵子”招架不住甘拜下風,稱師道弟而去。陳健吾與鄉民同往廣西挑鹽,途中遇劫,他一怒之下將一坨500斤重的大石一腳踢翻,攔劫之徒連忙放行。行至財喜界,又遇一夥強盜“關羊”,搶劫過路客商財物,陳放下擔子,取下扁擔撂倒幾名強盜,匪徒四散逃竄。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隱居竹林,他的故事仍在江湖流傳

作為第六代苗拳傳承人,陳本兆6歲跟隨父輩習武,練就深厚拳藝,每日清晨五點半起床,灑掃庭院,然後練功一個小時,數十年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本兆老人年屆六旬,身材不高,不到1.65米,矮小精瘦,舉止文雅,從外表看不出是武林高手,但其精神矍爍,雙目如電,瘦小身板早已是鋼筋鐵骨。武能健身,文可養性,文武雙修,方能稱為大師。位於大山深處翠竹掩映的其百年木屋,透露出濃濃書畫氣息,廊柱及木壁貼滿了篆隸草行楷等各式書法作品和素描水彩畫。與人交談,更多談及的是山歌楹聯詩詞及民俗文化。“雖是陋室,唯吾德馨”,堂屋門楣上掛有其五十歲生日時書寫的“當今何談築高樓,惟有破屋棲吾身”句子,顯示出陳本兆一輩子甘於平淡、格守低調的“隱士”性情。

在採訪中,陳本兆總是迴避他的武林“江湖”,我們還是從旁人口中得知其往事點滴。七十年代,20出頭的陳本兆在城步車站買票,一個一米八多的彪形大漢蠻橫插在他前面,他據理不讓,大漢雙手扳住他雙肩想將他甩開,他立樁站穩,右手稍微發力,就借力將壯漢摔到三米開外。八十年代,他是電影放映員,經常協助縣城電影院在窗口檢票,有一天來了一夥街頭流氓,只買了一張票,卻想一夥十餘人混進影院。他當即制止,當中一人拔出匕首朝他刺來,他以迅雷之勢反手扣住那人,將行刺之人扭送到保衛科,整個過程只有幾秒鐘,那小流氓還來不及看清陳本兆的面孔。在武岡出差,他還空手製服幾個持刀歹徒,得到圍觀群眾拍手稱讚。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苗拳源自少林,期待未來生生不息

在幾十年的武術生涯中,陳本兆潛心研習祖輩流傳下來的功法套路,並虛心汲取各家流派之長,將城步苗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說,苗鄉城步苗拳淵源流長,發源於少林派系的黑虎教,經陳氏歷代先祖不斷完善,於清初基本形成苗拳體系。苗拳特點是手法快,步伐穩,手法多,腿法少,拳型古老,拳架緊湊,動作弧度小,有“堂屋裡可練功,桌子上可打拳”之稱,動作樸實,以短制長,套路精緻,架勢清晰,出擊有力,注重實戰,一招致敵。苗拳講究基本功,樁法有坐樁、箭樁、丁字樁、玄樁、弓樁、馬步樁、掃堂腿樁,要決有“練拳先練樁,打拳不晃盪,拳到眼到快如風”等。拳術套路有巖鷹抓雞拳、老虎背豬拳、黑虎掏心拳、猛虎下山拳、引蛇出洞拳;器械套路有黃牛撂尾棍、野豬造毛棍、姜公背劍棍、古樹盤根棍;鏜鈀類有太子打獵、苗王敬酒;此外還有鐵尺、銅鐧、火流星、雙刀、大刀等。

苗鄉城步苗拳現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項目。談及苗拳發展,陳本兆面露憂慮,“苗拳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跟所有的非遺項目一樣,苗拳也面臨著青黃不接、傳承斷層的現象,會者基本上是40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青一代會之甚少”。他希望,縣相關部門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保護意識,大力推進苗拳進學校,爭取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樂學好學,以讓城步苗拳發揚光大,生生不息!

苗族漢子肖丁勤:我在“陳家抜”追尋到湖南城步苗拳的前世今生

推存者簡介: 族人才俊,真名陳建族, 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苗族,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生活》《人民海軍報》《海軍文藝》《中國國家地理》《黃金時代》《人之初》《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州文藝》等,數十篇作品獲國家、省、市各級獎勵,數十篇作品入選相關寫作書籍作為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