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之痛:乾旱、洪水、雪崩、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除了嚴重乾旱和極端天氣威脅之外,中亞還遭受著其他破壞性災害,比如洪水、山體滑坡、雪崩和泥石流。

世界銀行中亞區域主任Lilia Burunchuk在題為《改善中亞自然災害經濟承受力》的文章中指出,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和乾旱、極端天氣這些少見但破壞性極強的現象威脅著這一地區7000多萬人口的生命和生產生活。

除了區域性影響之外,這些頻繁的災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損耗地方和國家的財政預算,破壞經濟發展導致貧困加深。

自然災害的影響給中亞各國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挑戰。這一地區近25%的人口從事著農業活動,這是最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領域。

在整個20世紀,中亞城市發生了多次災難性的地震。例如塔什干,當今人口最多的中亞城市,1966年發生了7.5級地震,超過30萬人無家可歸。1948年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發生7.3級地震,上千人在地震中喪生。杜尚別,塔吉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分別在1907和1911年都經歷了強地震。

如今,這些城市都成為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心,但和其他城市一樣,都處於有非常大風險的地震帶上。還有的地區面臨著極度乾旱和極端天氣。比如2008年塔吉克斯坦冬季的極寒引發了人道主義危機,超過200萬人口受災。

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中亞地區財政風險。根據世界銀行估計,吉國一年因地震造成的損失約為2億美元,因洪水造成的損失6000萬美元,山體滑坡損失260萬美元。

2000-2001年中亞五國和高加索地區因乾旱在農業方面造成的損失超過8億美元。其中,農業損失佔塔吉克斯坦的國內生產總值的4.8%,導致財政赤字進一步增加。

自然災害不斷影響中亞地區其他方面經濟活動,比如貿易。主要貿易路線(M41)是一條連接南部各個城市的線路,每年都遭受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和雪崩,造成這個地區主幹道的停運或者緩慢通行。氣候變化加劇了這些現象,威脅著生態穩定、基礎實施完整和中亞城市發展。還會影響中亞各國政府財政狀況嚴重緊張。

鑑於中亞地區發生災害的規模和範圍,災害風險融資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來源:中亞新聞網 編譯:安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