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人還有「蘇聯情結」嗎?

近年來,出現不少關於蘇聯時期居民對蘇聯看法的社會學研究。《歐亞監控》就是其中之一,根據其公佈的數據顯示,哈薩克斯坦有38%的人對蘇聯解體表示遺憾,46%的人對此無感,其餘的人沒有回答該問題。

對蘇聯解體表示遺憾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退休人員或即將退休人員。其次,還有一部分中年人也對此表示遺憾。18-34歲的年輕人,有一小部分會感覺遺憾。

在國際組織“衛星”發起的另一項調查中顯示,受訪者被要求對比蘇聯時期和蘇聯解體後的生活。和《歐洲監控》不同的是,這是個特定的調查—社會經濟。

結果如下:61%的中老年哈薩克斯坦人認為,蘇聯時期比現在更好,27%的人認為現在更好,12%的人覺得都差不多。

至於年輕人,可能會認為明天更美好,因為沒經歷過去的生活,怎麼做比較呢?

哈薩克斯坦人還有“蘇聯情結”嗎?

有數據表明,1986年的四口之家,父母均有工作,生育了2個孩子,住在面積為60平米的三室公寓裡,伙食和交通費佔據工資的50.1%,而如今的這一比例是62.1%。也就是說,蘇聯時期的家庭,比現在家庭有更多的財政資源來滿足其他要求。

但蘇聯時期的問題在於,錢太多了。由於商品總量不足,產生了有錢沒地方花的現象,於是人們積攢了大量的自由鈔票。根據1985年的數據,人口貨幣總額達到3200億盧布(其中有2300億盧布存在銀行),而商品庫存的總價值是980億。

3200億盧布是什麼概念?也就是當時的蘇聯家庭每家都有四五千盧布現金或銀行存款,相當於現在的400萬堅戈(約合人民幣8萬元)。最後,這些存款在蘇聯解體的時候被“付諸一炬”。

蘇聯時期產品價格保持穩定,在長達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裡,商品價格沒有變化。平均工資逐年增長,且顯著增長。因此,人們積累了大量資金,無法消化。由於缺乏動力,企業無法生產出高質量和受歡迎的產品。

隨著收入的增長,人們希望過得更好。因此對食品、服裝、家用電器等的需求顯著增加。但由於上述原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蘇聯時期商品是這種分配模式:首先滿足莫斯科、列寧格勒這樣大城市的需求,之後再是加盟共和國的中心區域(比如,阿克糾賓要好過科茲洛奧爾達),農村也按中心分配。比如,拜科努爾附近的一個村子勉強能買到糖果,但鄰近的村子就能買到太妃糖和流行的產品。這給人一種不公平感。

蘇聯時代有很多其他的社會保障,免費醫療、免費教育、門票便宜,度假村和療養院豐富,沒必要為體育訓練支付多餘的錢。住房問題也很好的得到解決。

不可否認這些事實,但現在的哈薩克斯坦人已經做好準備有效的工作,以確保自己和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對蘇聯的懷舊情緒也在慢慢消失。

溫馨提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意見。

如需廣告、商業合作,請與本賬號聯繫。

新浪微博搜索

“絲路新觀察官微”

哈薩克斯坦人還有“蘇聯情結”嗎?

編譯:安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