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黔城街道的儿时记忆

一座黔城街道的儿时记忆

每座城市都有它不为人知的痕迹

每个巷口都历经了不一样沧海桑田,

留下了无数车辙,

记载了风云变幻!

也许有些时日小憩,不妨走遍这些黔城记忆的老街

回味儿时地道的贵阳味。

每一条老街都有一个记忆

同时也承载着这些老街道不完的话语!

每条街道都使人恋恋不忘,

勾起了无数儿时最懵懂的回忆!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黔城记忆!

就回顾这些小巷子的记忆吧!

虎門巷

不知在贵阳熙熙攘攘的街道中

你是否还能忆起虎门巷这条老街

每一块石板印出了别样的历史痕迹。

巷子里住了好多人家紧紧的挨在一起

地方窄了大家的关系也就近了

白沙巷

白沙巷位于护国路与富水南路之间,

紧邻中山东路,

巷子时宽时窄,

总长不过数百米。

然而,静静地处在闹市区的这条静默小巷,

却有着吸引人的不寻常的过往记忆……

对于这里,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记忆标签:

对吃货来说这里是美食聚集地;

在老一点贵阳人的记忆里,

这里是刘统之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是那些没有明文记载的故事传说;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

这里记录的是幼儿时代的“上学堂”记忆。

鯉魚巷

鲤鱼街可以说浓缩了老贵阳的市井生活,

街边的洗烫店,五金店,面条铺,擦鞋摊等,

离得都不远。

红砖青瓦的楼房,

赶上晴天里,

家家都会晾晒床单和衣服。

深深的小巷里,

你想见的老街坊,

没准儿天天都能遇到。

电台街

在贵阳,应该无人不晓得电台街吧?即便没去过,也该听过。电台街华家阁楼处,曾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办公旧址。1939年国民党时期的电台设立于此,“电台街”名字源于此。这条街虽然不是很长,但到处都有着贵阳地道的模样,其中,还伴着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

这里虽是老街,但更受年轻人的青睐,时常会遇到很多人拿着相机在街拍,有的地方或许感觉环境有点破旧,却是十分的有味道。一些咖啡店的老板会把房子精心打扮一番,不再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生命的力

弯弓街

弯弓街连接蔡家街和电台街,形似弓而得名。从电台街走很容易就会忽视进入弯弓街的入口,这条街比较热闹的一段就是从电台街进入的一段,大概 50 米的样子充满着生活气息,有一些小店和摊贩,卖米、卖菜,还有缝纫店,相比于电台街,弯弓街遗留的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要更原汁原味,在这里你可以见到老砖墙,老石墩、老木屋、木花雕……

铁匠街

太平路原来叫铁匠街,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条小街的两边几乎都是铁匠铺,各家铺面柜檯上都挂起或摆放着打造好的锄头、镰刀、菜刀、钉锤、抓钉、马掌等铁器。柜檯内就是操作间,一台火炉、一个风箱、一个高铁凳就是铁匠铺的主要家当。

文笔街

电台街的大精觉舍门口是一个三叉路口,一直往下走就是文笔街。这是一条很短的小街,一百米不到的巷子贯通电台街和文明路;巷子不大,包罗的内容却不少。

这里有贵州省工委旧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家花园(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它和贵阳二中当街对望,除此,还有一些店铺,文笔街的粽子在贵阳可是出了名的哟~每年端午节前,平时稍显安静的街道就会热闹起来了。老贵阳人爱聚集在这里选购粽子。短短的小巷子,一眼望去,就有七八家粽子摊~

蔡家街

去小十字看过电影的朋友,看电影前应该没少去逛过蔡家街吧?每次去这条街,基本上都很热闹蔡家街的美食很多,各种粉店、包子店、烤豆腐摊……还有弹棉絮的店铺和几家杂货店,也有奶茶店~这条街除了平时都开门的小吃店外,大清早会有很多小吃摊,那味道也是不得了呢,炒粉、糯米饭……走在这里,各种早餐味飘香,让人直流口水。

省府路

石板街相对安静,不止是车流量明显减少,这条街的特殊“构造”也让街道本身更显幽静,路面是一块块的大石块铺成,横竖整齐,表面被磨得光亮。

在贵州有这么一种说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省府路是外地游客到贵阳必去的酸汤鱼所在地,到了晚上这里尤为热闹。

油榨街

有时候我们说油榨街更多指的是这里的阳明花鸟市场,这里除了卖花、鸟、鱼、虫以外,还有卖古玩玉器的、卖中草药的、卖茶叶的、卖工具、卖厨具等等,一般到这里都能找到你所需。这里每逢星期日赶场,到了这天来赶场的人很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去得早的话,会有很多新鲜的水果、小菜摊……总之就是十分热闹。在这里有几家卖鸟笼、手杖、烟杆的店铺,商品品质不错,其中还有一些店家是几十年的老手艺人呢。

更多的黔城生活信息

就在黔城记忆

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

关注:黔城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