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P2P平台为何频频爆雷?投资者该怎么办?

引言:网贷平台如今可谓危机四伏,进入六月以来,P2P平台更是频频爆雷。根据网贷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统计,6月新增问题平台数量88家,其中提现困难43家,平台失联30家,警方介入7家,停业或转型平台6家,平台诈骗2家,也许这些数字还在增加。

P2P的发展历程——简介

P2P全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ITFIN)产品。它是一种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

1.起步:在中国,最早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06年。在其后的几年间,国内的网贷平台很少,鲜有创业人士涉足。直到2010年,网贷平台才被许多创业人士看中,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试水者。

2.发展:2012年中国网贷平台进入了爆发期,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成立,已达到20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进入2013年,网贷平台更是蓬勃发展,以每天1—2家上线的速度快速增长,平台数量大幅度增长所带来的资金供需失衡等现象开始逐步显现。

在互联网金融(ITFIN)监管政策日渐明朗之际,P2P(网络借贷)资金托管业务愈发受到各家银行的关注。2015年2月10日,首个银行P2P资金托管平台成立。

2016年8月网贷暂行办法出台以来,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治理和合规宣导,P2P行业的合规属性是整体向好的,但在交易量暴涨的同时,P2P平台也面临诸多挑战。

3.爆雷:

2018年2月份以来,P2P行业问题平台数量逐月下降,5月份仅有10家平台出问题。我们似乎可以认为P2P行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如下图),

投资|P2P平台为何频频爆雷?投资者该怎么办?

但就在大家对P2P抱有美好希冀的时候,行业却在6月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雷潮。以下是网贷之家对7月以来爆雷的P2P平台统计:

投资|P2P平台为何频频爆雷?投资者该怎么办?

为何P2P平台频频爆雷?——原因

宏观层面——监管趋紧

从上月至今,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次向P2P市场释放出加强监管的信号。

6月14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专门提到非法集资的风险,他明确表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7月9日,央行会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要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

微观层面——P2P平台自身问题

尽管监管趋紧是P2P平台频频“爆雷”的原因之一,但据业内人士分析,P2P平台自身业务问题、违规行为才是触发地雷的关键原因。

1.直接导火索——明星平台爆雷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近期P2P平台集中爆雷,直接导火索应该是唐小僧、联璧金融等明星平台爆雷带来的恐慌效应。

这些平台出问题后,市场恐慌情绪传染引发资金流出,致使本就很脆弱的平台迅速爆雷。

据网贷之家统计,在6月份出现问题的63家平台中,6月16日爆雷的唐小僧之前有10家问题平台,唐小僧之后则有52家平台。

2.资金流入放缓,流动性趋紧

投资者资金流入放缓,导致存在期限错配的平台流动性问题凸显。而流动性趋紧又导致贷款端(尤其大额)逾期率上升、平台累计的准备金难以足额赔付。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P2P平台存在自融、资金池、风控的问题,随着出借人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一些实力不济,风险较高的平台难以获取持续的出借人资金,从而加速退出,引爆风险。

P2P平台何去何从?——如何辩证看待

其实,过去的几年间,国内P2P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对于平台的监管却相对滞后。

于百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6年以前,P2P行业基本处于“无监管、无规则、无门槛”的三无状态,可见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所以,此次的爆雷潮并非一定是坏事,仔细想想,监管趋紧才能让平台不再处于“三无”状态,才能帮助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让资金向合规的大平台集中,加速不规范平台的退出。

但不得不说,对那些合规经营但受到波及的平台及投资人来说,此次爆雷确实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不过对P2P平台的未来,还是有很多分析人士持乐观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中心主任杨东认为,优胜劣汰是所有行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P2P行业能够覆盖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资金支持的领域,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缩影。

希望相关部门应加快行业整改的工作进度,将符合整改要求的平台做好备案登记,缓解市场紧张情绪,避免行业恐慌,挽回投资者信心,给市场和投资者一个交代。

投资者该怎么办?——如何识别

首先,对于P2P平台,要多个心眼,理性看待国企背景、名人效应,多关注标的;其次,多多关注平台的盈利情况,因为通常情况下,长期未盈利的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较高;再次,关注平台的综合利率。

理性看待此次的“爆雷潮”,不盲目跟风,不造谣传谣。多点耐心,也给合规正常经营的平台多点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