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售」與「觀望」交織 2700點短期迎拉鋸戰

2700點在經歷三下三上後,17日上證指數高開低走,下跌1.34%,收盤跌破2700點,逼近前低2638點。滬指成交額則連續四個交易日處於1200億元下方,其中,14日成交1125億元,創下一年半新低。

分析指出,相比滬指收盤跌破2700點,持續地量水平更能說明問題。一方面,市場“惜售”心態嚴重,反映對當前整體估值的認可;另一方面,外部擾動因素增加,使得觀望情緒升溫。不過短期市場企穩,仍需更多因素支撐。

滬指2700點失守

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截至17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等均創本輪調整新低。以滬指為例,年內累計跌幅達23.19%,若從年內高點3587點(1月29日)起,回撤幅度達24.99%。

覆盤滬指年內走勢,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月29日至2月9日,滬指從3587點快速殺跌,期間跌幅達12.04%。對於這一時期下跌主因,有市場人士指出,是對內部風險因素的消化和調整,這些內部風險因素包括前期白馬股的巨大漲幅、1月底時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地雷頻發,在這些因素下,2月份北上資金月度首次淨流出,而同時2月初時美股連續大跌,進一步催化了A股在1月底2月初出現的急速下跌。

第二個階段,2月中旬-5月底,這一時期滬指整體區間震盪,市場風格有所切換,中小創個股收益超過滬深300等權重股,而外部風險事件初露苗頭並有所積累。

第三個階段,6月初-8月初,外圍市場風險發酵,6月19日滬指收盤跌破3000點,開啟新一輪下跌,期間偶有弱反彈。

總的來看,國信證券分析師燕翔表示,去槓桿下“社融同比大幅回落”和“信用利差大幅飆升”是造成股市年內下跌的最主要內因,而外圍事件成為了市場下跌的催化劑。

8月以來,土耳其里拉出現暴跌,外部再添擾動因素,不僅抑制了A股有所回升的風險偏好,而且引發市場擔憂類似1997年金融危機情形再現。

對此,申萬宏源分析師傅靜濤表示,土耳其危機對於A股市場的影響不宜過高估計,核心邏輯有兩點。一是,強美元週期的持續性和力度存疑,新興市場國家和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可能相對緩和:中期美元指數能否繼續走強,根本上是由美國GDP佔世界比例能否進一步提升決定的。二是,中國資本市場提前反應了中長期的悲觀預期,現階段總體性價比較高。2017年中國階段性的股債雙熊,而全球總體處於股債雙牛的階段,中國對於流動性收緊的反應更早更充分。

估值迴歸仍需時日

當下市場再次陷入類似2012年-2013年時“怪圈”,即“估值一低再低”,截至17日,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皆創下2015年以來新低。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7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指數和創業板指的PE(TTM)分別為12.1、18.9、11.1和35.3倍,處於2009年至今的30%、37%、29%和6%分位,距離歷史最低值的幅度36%、49%、39%和20%。從縱向比較來看,A股估值已經處於一個比較“便宜”的區域。

“一是估值邏輯,A股的估值邏輯在近兩年已重構,主要來自制度、監管、海外資金等方面的引導;二是估值結構,小票相對估值低但絕對估值高,大票相對估值高但絕對估值低,行業層面低估品種以週期品為主。三是盈利趨勢,估值反映的是盈利預期。A股盈利趨勢在一季度開始走弱,後市仍要面臨盈利的考驗。因此,較低的估值能提供一定安全邊際,但不能作為見底的充分條件。”天風證券分析師徐彪表示,不過並不建議過度悲觀,畢竟基本面向下的預期已較多反映在價格中,但是歷史上底部真正的企穩還在於盈利趨勢(或流動性)有新的變化。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李少君表示,從風險溢價監測體系看,當下中國權益資產(A股、港股)風險溢價不論從絕對位置還是上升的相對高度,均不及歷次市場巨震時期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如2011年歐債危機等期間),因此市場仍未見底。在過去的歷次市場見底的經驗規律中,可以看到股權風險相對企業信用利差在2.5倍上下時,A股見底,代表了兩類風險資產風險補償配置的極限。目前股權風險溢價與企業信用利差的比值為2.05倍,相較於2008年10月的2.3倍、2013年6月的2.6倍、2016年2月的2.7倍仍具有一定的距離,中國A股的風險溢價上升幅度仍然不足。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A股真正的大型底部,一定是弱勢股跌不動了,強勢股跌透之後才最終形成的。”那麼,從7月中旬以來強勢消費股的二次調整到了哪個階段?

華泰證券指出,本輪消費股調整與2010-2012年較為相似。對比發現:首先,今年以來消費龍頭最大回撤相當於2010-2012年最大回撤的約75%;其次,當前必須消費龍頭最大回撤與2010-2012年的比值小於可選消費龍頭對應比值,分別約為70%和81%;最後,五糧液、伊利股份、海信電器、中青旅等部分消費龍頭今年以來最大回撤幅度已超過2010-2012年的最大回撤。

長期關注科技板塊

滬指收盤年內首次跌破2700點,市場情緒受到衝擊,但更多來自心理層面。那麼,短期有哪些品種值得博弈?中長期視角看,哪些行情能持續高景氣度?

財通證券表示,短期看好週期和基建,長期看好成長。短期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建議投資者耐心等待宏觀、基建和信貸數據的好轉,推薦鋼鐵、建材、建築、煤炭、基礎化工等週期性行業。長期來看,中國已經不可能再重走加槓桿老路,新興成長才是未來長期發展的新引擎。長期看好電子、計算機、雲計算、5G、自主可控、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

佈局科技三年上行週期。招商證券分析師張夏表示,技術進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礎,未來三年科技板塊將會進入上行週期。從2016年開始,人工智能技術、以NB-IOT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工業互聯網、智慧政務成為互聯網的新增長點,大數據、雲計算開始快速普及。明年開始5G投資啟動,未來三年運營商開支增速進入三年上行期。5G商用帶來的通信速度提升和延遲減少,將會大幅提升智能駕駛技術、VR/AR、SAAS、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在5G週期中有望迎來新的突破,迎來新的增長點和商業模式。國產化替代不斷推進,智能裝備未來三年有望提速。

政府對於科技板塊的投資進入三年開支高峰期,科技領域的三年行動計劃大量出臺,中央和地方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基金加速設立。合計3.7萬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已成立。從2016年,政府發佈《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開始,陸續發佈了多項“三年規劃”,包括《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網絡強國建設三年行動》等。從2019年開始,上述規劃進入實施高峰期,政府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支持將會大幅提升。

在技術進步、政府真金白銀支持以及併購進入新一輪上行週期,科技板塊在2019-2021年將會迎來三年上行週期,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5G、雲計算、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智能裝備等“智能革命”涉及的板塊。實習記者 牛仲逸

“惜售”与“观望”交织 2700点短期迎拉锯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