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復台灣之後,爲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台灣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統一臺灣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大業,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討伐強佔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在臺灣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經過8個月的戰鬥,荷蘭人終於在1662年2月9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鄭成功雕塑

鄭成功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是他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臺灣並沒有實現統一。1683年6月,施琅率領清軍攻打臺灣,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鄭氏政權敗局已定。

施琅奏請康熙"頒赦招撫"鄭氏,希望和平統一臺灣,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是真心招撫,便願意歸順。臺灣從此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中國的疆土得以再次統一。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施琅雕塑

可是在統一臺灣之後,清政府中的大多數人居然反對駐留臺灣,只有姚啟聖和施琅等少數人極力主張守衛臺灣,為什麼清政府中的大多數人要放棄臺灣呢?

因為當時在自以為是天朝大國的心態下,清政府內部對於臺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臺灣遠離大陸屬於蠻荒之地,沒有必要駐軍。

施琅卻不這樣認為,他在臺灣多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而且他對西方殖民者有所瞭解,西方殖民者非常貪婪,依靠堅船利炮進行侵略,而臺灣是海防的戰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施琅長遠的眼光使他極力地說服康熙和朝中大臣,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康熙和朝中大臣終於決定在臺灣設置府縣等行政機構,派兵駐守臺灣。

186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下轄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三個縣,道臺衙門設置在廈門,隸屬福建省。臺灣再次迴歸到中央政權的管轄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