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卫:中国制造想“飙车” 必须换装新型国产“底盘”

高红卫:中国制造想“飙车” 必须换装新型国产“底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红卫

“中国要想在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高速公路上‘飙车’,必须打造出‘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这个能够引领新一轮全球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底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做主题演讲时表示。

新一轮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将首先在离散型制造业取得突破高红卫说,当代制造业大体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流水线型制造业以及离散型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由于流程型制造业和流水线型制造业具有天然的封闭性,生产线皆根据工艺设计而专门定制,产品品种很少而产量规模巨大,生产效率已经较高,因此生产效率提升空间最大的是离散型制造业。这意味着,新一轮全球生产方式变革的“工业基础底盘”的构建将首先在离散型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为什么航天科工做工业互联网,航天科工本身属于离散制造业,具有提高效率的巨大空间。

离散制造业的垂直分工虽然分散了风险、分摊了投资,但是也降低了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的离散制造业有点类似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小农经济:业务自成一统,企业功能齐全但各种能力参差不齐,有限资源分布于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企业内部的各类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维护、物流链维护、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诸多领域。逻辑上讲,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成本较低的企业内部管理与流转替代成本较高的外部市场交易与流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制定等方面拥有主动权,形成同业竞争壁垒,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的灵敏度,可以方便企业随时调整产业结构而自主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实际上,上述作用的有效发挥至少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本企业每个方面的能力都是行业一流的。而事实上,企业满足这一前提条件的概率很低,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办成“百年老店”。

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兴起了构建产业集群的浪潮,直到今天都方兴未艾(比如各种特色产业小镇就是对产业集群概念的一种丰富和升级——除了生产,还要生活)。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以传统的方式部分解决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遇到的困难,但产业集群并未彻底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也无法满足企业泛在商业链接的终极需求,所以它的宿命注定只是一种全新商业生态建设的“过渡方案”。

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是制造强国的新型“底盘”

高红卫认为,当前,我国牢牢抓住信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为核心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生产方式大变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17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几乎是美国、德国与日本产出之和,不仅高端制造能力逐步提升,而且中低端制造能力也基本完整。因此,如果中国能够引领新一轮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并改变全球产业版图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强国的新型“发动机”,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就成为制造强国的新型“底盘”。

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并不复杂,实质上它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集群生态。由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为核心技术的云服务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企业泛在商业链接的终极需求,使得产业集群不再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轻易突破市界、省界甚至国界时空限制,成为一种制造业的“通用底盘”,发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性作用。

以航天云网为例,近180万注册用户中,85%以上是小微企业,遍布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8种工作语言,在近2500亿元的产业协作合同中,150公里、750公里、1200公里三种典型协作半径的业务占95%以上,这清晰地显示了当前我国区域性产业集群的运行现状。

高红卫指出,中国要想在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高速公路上飙车,必须打造出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这个能够引领新一轮全球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底盘”,相信随着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涵养时间延续,我国制造业的协作半径会逐步加大,“全球本地化”制造的时代迟早要到来。历史的大趋势不可阻挡,政府和企业最好的应对措施是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伟大时代占据合适的位置,获取应该得到的利益。具体而言企业主要是参与全球性云制造产业集群的生态建设,将企业研发、制造、营销、运营接入全球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盈,政府要做的是制定本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监管规则,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各国政府充分合作,推动全球性本地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为全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