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議會批准了“加泰羅尼亞共和國”的獨立議程,次日,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主席馬斯(Artur Mas)發表了連任就職演說,這篇演說被支持加泰羅尼亞獨立者稱為“獨立宣言”,而被反對加泰羅尼亞獨立者稱為“分裂信號”。
始於選舉的危機
這次洶湧澎湃的加泰羅尼亞獨立浪潮的第一個高峰,其實應算到9月27日,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第11屆議會選舉揭曉,獨立派大獲全勝的那一剎那。
在此次選舉前,馬斯做了精心準備,以自己所屬的加泰羅尼亞自治區執政黨——統一團結黨(CiU)為核心,聯絡3箇中左翼“獨派”小黨(統一團結黨是中偏右的“獨派”政黨)組建“攜手為獨立聯盟”( Junts pel si),擺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勢。
選舉結果也的確如此:“攜手為獨立聯盟”在全部135個議席中獲得62席,得票率39.59%;左翼“獨派”政黨人民團結(CUP)獲得10席,得票率8.21%;另一個“獨派”政黨聯盟“加泰羅尼亞我們可以”(CatSíqueesPot)奪得11席,得票率8.94%;兩個中間派或右翼政黨公民黨(CS)和人民黨(PP)分別獲得17.90%和8.49%選票,獲得25席和11席,突破1%得票率的議會准入大關、贏得議席的另一個政黨,則是主張“高度自治”的中左翼政黨工人社會主義黨(PSC,得票率12.72%,獲得16個議席)。如此一來,儘管“獨派”內部派系紛紜,政治“顏色”琳琅滿目,但在“獨”這個問題上卻有著高度共識,幾個“獨派”政黨相加,議席數高達83席,佔比達61.5%,而“統派”卻只剩下36席,可謂人微言輕。
挾此勝勢,馬斯和“獨派”趁機提出“18個月內徹底解決問題”,且此後幾個月內所發生的事表明,“獨派”這次可不會僅僅說說而已。
9月27日,加泰羅尼亞議會以72票贊成的優勢通過決議,聲明“加泰羅尼亞政治前途選擇無需西班牙國家機構、尤其憲法法院仲裁方能決定”,同日,議會決議在30天內設立加泰羅尼亞獨立稅務機關和社會保險體制,而稅務和社保原本是公認的加泰羅尼亞獨立最大障礙,決議還授權加泰羅尼亞議會“鄭重通知”西班牙、歐盟和整個國際社會“加泰羅尼亞人民希望通過談判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對此“攜手為獨立聯盟”領袖勞爾.羅門瓦(Raul Romeva)表示,“獨立進程自此刻起實際上業已啟動”。
簡單來講,11月9-10日發生的事其實自9月27日開始就註定會發生——唯一的懸念不過是何時發生而已,如今這唯一的懸念也已解開。
當年的“分久必合”
按照加泰羅尼亞獨立派的說法,加泰羅尼亞“自古以來就是個獨立國家”。
“加泰羅尼亞”是直到11世紀末才出現的一個專有名詞,其起源和含義眾說不一,但所指的則是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的地區。這裡歷史上曾先後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所控制,也曾是查理曼帝國邊疆緩衝區的一部分,這裡的最大民族是加泰羅尼亞族,他們和西班牙其它許多地方的民族血緣相差其實並不遠(都是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和拉丁人的混血),但他們血統中含有更多迦太基、腓尼基等地中海人種成分,且和曾長期被伊斯蘭化的伊比利亞本土不同,這裡早在9世紀就驅逐了阿拉伯勢力,成為阿拉貢王國的一部分,可以說,“加泰羅尼亞”這個名詞誕生之日起,這塊土地就從未被伊斯蘭化過,正因如此,加泰羅尼亞獨立派向來以自己“信仰堅定”、“血統純正”而自豪,並以此區別於其他西班牙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也和西班牙其它地區差異很大。
按照獨立派的說法,從12世紀初阿拉貢王阿方索一世在位起,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形成一個統一的聯合王朝,並一度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1469年,當時定都塞維利亞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嫁給了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個王國聯合成為西班牙王國,但此時這個王國還是個“聯合王國”,伊莎貝拉一世和費迪南二世並稱“雙王”,平起平坐(他們曾委派哥倫布出訪中國,如今哥倫布墓地“二王抬棺”雕像形象闡明瞭他們之間的關係),兩個王國本身及其班底依然分別存在。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因無子嗣,導致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爆發,結果安茹公爵腓力繼位,稱腓力五世,開始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統治。腓力五世效仿法國波旁王朝,大力加強王權,在1707-1716年間相繼頒佈一系列總名稱為“新基本法令”的法案,將卡斯蒂利亞地區的政體、法律系統和行政形式強推到全國,廢除除阿蘭谷以外所有阿拉貢王國體系王、侯、貴族領地自治權。1707年7月29日宣佈廢除兩王國原有立法、行政系統,剝奪諸侯兵權;1711年4月3日,在薩拉戈薩設立“王家按察使”管理地方事務,事實上結束了阿拉貢王國的自治地位;1714年9月11日,正式將加泰羅尼亞劃為西班牙王國的一個行省。在此期間,卡斯蒂利亞語(即西班牙語)被指定為官方語言,加泰羅尼亞語被禁用,沿襲數百年的“加泰羅尼亞國旗”——黃底帶四根橫條的“令旗”也成為禁品。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被嚴厲打壓而銷聲匿跡,直到19世紀末,姍姍來遲的西班牙工業化進程中,加泰羅尼亞地區走到全國的前面,成為工業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自治呼聲再度高漲。20世紀初,西班牙政治動盪,王權衰落,並在30年代導致共和國成立,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也趁機謀求自治,並在1933-1934年從共和國手中獲得自治權,34年10月6日成立“加泰羅尼亞州自治政府”,這使得加泰羅尼亞地區在隨後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中“半心半意地”站到共和派一邊,但也使他們在佛朗哥勝利後遭到嚴厲報復,自治被取消,加泰羅尼亞語也再度“轉入地下”。
然而對這段“獨立建國史”,“統派”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加泰羅尼亞人其實跟其他地方的西班牙人沒太大區別,語言、風俗等方面的習慣是歷史沿革所致,且加泰羅尼亞根本就沒有什麼“獨立歷史”——那段“建國史”是屬於阿拉貢王國的,後者民族構成、版圖的範圍,可是都比加泰羅尼亞大得多,當初的合併是王族聯姻,巴塞羅那公爵和阿拉貢公主結婚,而根本沒“加泰羅尼亞國王”之類名詞。“統派”還列舉一系列“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西班牙大人物”作為“加泰羅尼亞自古是西班牙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佐證,這些“大人物”包括哥倫布、達芬奇……等等,當然,哥倫布究竟是西班牙人還是熱那亞人眾說紛紜,達芬奇更是個神秘之極的人物,西班牙“統派”的說法,也只能姑妄聽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重新興起的加泰羅尼亞民族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文化暗示、民族特徵突出,讓加泰羅尼亞居民突出“加泰羅尼亞人屬性”,而最省事、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讓他們仇視西班牙人,認為自己“不是西班牙人”,或至少“不同於其它西班牙人”。
佛朗哥的高壓政治無形中起到逆反效果,當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高壓”突然消失後,隨著民主轉型的到來,這種“加泰羅尼亞人屬性”便一發而不可收拾。
1978年西班牙頒佈了憲法,加泰羅尼亞成為全國15個自治區之一,加泰羅尼亞語恢復合法使用,自那以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便理直氣壯地公開活動,他們強調加泰羅尼亞是一個“民族”(NATION,也可解讀為“國家”),並以此為基礎推行“加泰羅尼亞化”。加泰羅尼亞長期以來由兩黨輪流坐莊,一個是前面提到的統一團結黨(CiU),另一個則是工人社會主義黨(PSC)。CiU前任主席齊奧爾迪.普約爾Jordi Pujol曾連任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主席23年之久,在他任下加泰羅尼亞地區全面“加泰羅尼亞化”:任公職者必須會說會寫加泰羅尼亞語,移民必須具備加泰羅尼亞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正式工作,商店標牌、商標、價目表等必須標註加泰羅尼亞語,否則罰款(最高金額可達1200歐元),在加泰羅尼亞舉行的任何國際活動必須同時使用加泰羅尼亞語,出現加泰羅尼亞標識(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就同時升起西班牙國旗和加泰羅尼亞令旗,並在所有正式場合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在加泰羅尼亞地區放映的影視作品必須翻譯成加泰羅尼亞語,在西班牙參議院和歐洲議會工作的加泰羅尼亞議員只許說加泰羅尼亞語,等等。加泰羅尼亞有自己的“國家足球隊”(儘管只能跟諸如“巴斯克國家隊”等同病相憐的隊伍打打友誼賽過癮),在全世界有27個代表處,甚至還有5個“大使館”。
普約爾卸任後,包括馬斯在內的幾位繼任者繼續推行“加泰羅尼亞化”政策,試圖讓帶有明顯加泰羅尼亞獨立色彩的“加泰羅尼亞憲章”合法化,並推動加泰羅尼亞“自決權”公投。
說到這裡就要提加泰羅尼亞的另一個主要政黨PSC,這個黨是西班牙全國性政黨的分支,屬於左翼黨派,主張加泰羅尼亞在西班牙領土內“高度自治”,2004年,PSC在西班牙大選中意外獲勝,薩帕特羅出任王國首相,其獲勝的秘訣,就是得到幾個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作為回報,他上臺後對加泰羅尼亞的民族運動做了許多讓步,令“憲章”逐步合法化。
2006年6月17日,加泰羅尼亞舉行了一次“自決權”公投,公投結果,統獨雙方都宣稱自己贏了:“獨派”拿出“支持獨立率73.9%”的數據,而“統派”則指出,實際參加投票的人數還不到總人口1/3。
2010年6月28日,西班牙憲法法院審批通過了《加泰羅尼亞憲章》,憲章雖加入“西班牙領土不可分割”,並刪除了獨立色彩過於強烈的14條細節,但首次承認“加泰羅尼亞是一個NATION”,儘管標明“非官方意見”,但此舉無疑讓獨立派士氣大振,此後更出現了諸如“抗議西班牙戰鬥機‘侵略’加泰羅尼亞”等滑稽戲。
2012年11月25日,馬斯提前發動自治區第10屆立法選舉,並在選舉中奪得50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2014年蘇格蘭統獨公投引發舉世矚目,馬斯也趁勢發起了第二次“統獨公投”,11月9日舉行的公投有兩個題目(1、是否希望加泰羅尼亞成為一個國家;2、如果是,是否希望加泰羅尼亞獨立),結果有41.6%的選民投票,其中80.76%兩題均贊成,10.07%只贊成第一題,而兩題均反對者僅佔4.54%。
這次公投遭到西班牙政府和執政的人民黨(PP,加泰羅尼亞的PP是其地方組織)強硬反擊,外交部長馬加略(José Miguel García Margallo)在9月20日聲稱“將動用全部法律力量阻止公投”,甚至提及“必要時凍結自治區自治權”,而憲法法院則在9月29日裁決稱“公投有效與否的裁判權在憲法法院”,這在西班牙政治語彙中無異於說“不”。
正因如此,馬斯和“獨派”才煞費苦心地兜了個大圈子,先謀求“獨派”的“大一統”,繼而在自治區議會謀求更大優勢,然後借這一優勢宣佈無需憲法法院審查即可自行宣佈統獨,最後再拋出“獨立宣言”等著西班牙政府“還價”。
獨立的本錢
經濟上的不公平讓“獨派”有恃無恐,根據西班牙現行財稅分配製度,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上繳國家的財稅收入越多,但分配下來的預算卻是平衡的結果,而不是誰交得多、誰就能得到更多,而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的經費,卻是由自治區政府負擔的,也就是說,西班牙“首富”加泰羅尼亞為國家財政創造了最多的收入(每年上繳財稅160億歐元),卻不得不自己為境內公共開支埋單,同時順便替其它貧困地區也埋一份。
不僅如此,由此造成的債務負擔,讓加泰羅尼亞被關在國際資本市場大門之外,無法通過融資解決燃眉之急。
2008年以來,西班牙成為“歐債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而加泰羅尼亞也因此成為西班牙境內最大倒黴蛋——惹禍的不是自己,但卻要為其它地區的惹禍者埋單,而西班牙政府不斷加大加泰羅尼亞稅務負擔,卻拒絕給予財政援助的做法,又加深了當地人的這種印象。
這個禍有多大?此次獨立高潮掀起後“獨派”給出的數字是每年160億歐元,佔加泰羅尼亞GDP總量8%,而整個自治區政府負債總額則超過400億歐元,佔總收入的20%。
按照“獨派”的說法,加泰羅尼亞是絕對“獨”得起來的。
親獨派民調顯示,加泰羅尼亞支持獨立的人數佔總人口近八成,而獨立民調則顯示,10月支持獨立的受訪者佔51%,也已超過半數。他們指出,加泰羅尼亞人口占西班牙總人口16%,GDP佔20%(甚至比愛爾蘭和葡萄牙還多),出口額佔25%,如果自立門戶,完全可以過得比現在更好。
9月底的自治區立法選舉過程中,親“獨派”人士曾表示,加泰羅尼亞不僅科技和工商業發達,而且旅遊業得天獨厚,每年吸引遊客數百萬,獨立將令其經濟更具競爭性,同時獨立後將省下繳納中央的稅負120億歐元,加泰羅尼亞的人均GDP總量也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分家”將對加泰羅尼亞有利,而對西班牙不利。
更麻煩的是企業的態度。
法國《世界報》報道稱,加泰羅尼亞境內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多半對獨立持懷疑態度,如大型婚典時尚企業PRONOVIAS9月21日流傳出一份公司內部會議記錄,顯示公司總裁帕拉奇(Alberto Palatchi,)擔心,一旦分離實現,加泰羅尼亞將會被排斥在歐元體系之外,不僅如此,該公司在加泰羅尼亞以外西班牙其它地區的銷售額佔公司總銷售額23.1%,而在加泰羅尼亞的僅佔3.6%,如果真的獨立該公司“不得不考慮所有選項,包括遷移公司總部,以確保可持續發展”。起泡酒巨頭ALMIRALL等加泰羅尼亞大企業也紛紛表達這種擔憂,加泰羅尼亞僱主協會主席特雷巴爾(Foment del Treball),承認,當地企業家因分離主義的進程而感到緊張,一方面,加泰羅尼亞佔西班牙GDP總量20%,另一方面,加泰羅尼亞企業50%的“出口”是針對西班牙其它地區的。綠色清潔產品公司Ecofrego在加泰羅尼亞地區銷售量佔銷售總額三成,而在其它西班牙地區佔四成,對獨立他們也持謹慎態度,加泰羅尼亞企業家協會副會長裡瓦杜拉(Carlos Rivadulla)認為,獨立將為加泰羅尼亞企業維持西班牙市場構成極大危險和製造新的障礙。儘管分離主義者稱,由於可以省下部分繳納給中央的稅款,獨立將帶來160億歐元紅利,但許多跨國公司警告稱,獨立將造成當地企業業務減少,部分企業不得不遷出,投資也會被嚇跑,這些都將影響當地經濟。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在11月10日的專題節目中也擔心地表示,加泰羅尼亞一半的“出口”是面向西班牙,一旦獨立,後果很可能是“雙輸”。
金融業的態度也大同小異。9月18日,巴塞羅那儲蓄銀行、薩瓦德爾銀行和西班牙銀行業聯合會聯署一份聲明,警告必須確保金融穩定,3天后西班牙銀行行長林德( Luis Maria Linde)表示,鑑於拉美和希臘的前車之鑑,“獨立是不能考慮的選項”,為此聲明勃然大怒的馬斯威脅,一旦獨立將不再支付加泰羅尼亞所欠西班牙銀行任何債務。
不過當地小型企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由800多個小企業組成的“加泰羅尼亞業務聯盟”(NCC)負責人蓬(Albert Pont)就認為獨立對他們有好處,可以減少稅負,這些企業多半無需考慮加泰羅尼亞以外的業務,而在自治區內部,“獨派”無疑佔據上風。
但“統派”在這個問題上卻顯得氣定神閒。
統派認為,鉅額財政赤字、歐元區拒絕接納,加上稅收、社保等方面的障礙,都會成為“加獨”的絆腳石。今年9月由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支持的研究機構CEO所作民調顯示,加泰羅尼亞人最關心的話題以此為失業、政治上的不滿,以及經濟形勢,“加泰羅尼亞獨立”只居第四位,巴塞羅那《每日先鋒報》民調顯示,認為獨立可能成功的加泰羅尼亞受訪者僅佔20%,外長馬加略曾強調稱,如果加泰羅尼亞獨立,當地將喪失近70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可能飆升至37%。
“統派”經濟學家還指出,由於全球化的發展,亞洲產品可以輕易填補加泰羅尼亞的空白,亞洲如今能提供原本由加泰羅尼亞為西班牙所提供的大多數產品、服務和投資,且性價比更高,政治副作用更小。
今後怎麼辦
法國《快報》曾做過一番計算,認為如果加泰羅尼亞獨立,西班牙將喪失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和金融中心巴塞羅那,近20%的GDP,有較強競爭力的醫藥、汽車、金融和旅遊企業,近25%的國際遊客。而法國電視二臺統計認為,如果這樣,西班牙將從歐盟第五大經濟體退至第十四位,當然,自治區也將被迫償還所有欠西班牙的債務,這意味著年GDP的97.7%,此外獨立可能導致西班牙央行制裁(他們已經如此威脅),並使得加泰羅尼亞人退休金收入下降5.7-16.9%,因為他們將脫離西班牙社會福利保障。
馬斯此次發難時間做過精心選擇:6周後的12月20日,西班牙全國將舉行立法選舉,屆時“加泰羅尼亞統獨”將勢必成為各全國政黨博弈的焦點。
從目前情況看,堅定“反獨”的PP和現任拉霍伊(Mariano Rajoy)政府正力圖“變壞事為好事”,借加泰羅尼亞以外西班牙選民對“加獨”的不滿大秀“民族主義肌肉”,力爭抵消因經濟治理不利和腐敗醜聞頻發而損失的民意支持率。拉霍伊已揚言“只要我是首相就決不允許國家分裂”,並越來越露骨地強調“將依據憲法發起強制措施”。
什麼是“憲法的強制措施”?
1978年憲法第155條規定,如果自治區政府違憲,西班牙中央政府有權阻止地方選舉,非常情況下可解散自治區政府。一些西班牙憲法專家更進而指出,“分裂主義者”可能被處以10-15年有期徒刑,並處3000-30000歐元罰金。
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西班牙經受不起“加獨”的政治代價,為此甚至在歐盟內部獨樹一幟,至今拒不承認科索沃獨立。如果加泰羅尼亞獨立成功,離心力更強的巴斯克地區勢必起而效尤,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PP在“用強”方面曲高和寡:左翼的社會黨(PSOE)和異軍突起的“我們可以”聯盟(Podemos),以及右派的西班牙公民黨(Ciudadanos)雖都不贊成“加獨”,但同樣反對PP的高壓政策,主張在維護統一的前提下改善聯邦制和加泰羅尼亞自治條件,和自治區政府“有商有量”,“我們可以”總書記伊格萊西亞斯(Pablo Iglesias)甚至在拉霍伊“秀肌肉”後指稱,拉霍伊和PP的強硬姿態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客觀上助長了“加獨”的氣焰。
不過“加獨”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CUP雖然支持“加獨”卻堅決反對馬斯在未來“共和國”內繼續掌權,正因如此在9月27日的“里程碑投票”中許多CUP議員離場棄權。在強硬獨立派中,馬斯一派主張“除了獨立問題什麼都不和馬德里談”,但許多其他派系卻認為,如果獨立實在不成,“別的也不妨先談談”,本屬中間派但在公投等問題上多次配合“獨派”的PSC更一貫主張借“獨立”牌爭取更大自治權和更多財政扶持。
12月20日的西班牙立法選舉將對“加獨”進程起到關鍵作用:如果PP敗選或席位大幅萎縮,則“加獨”很可能演變為又一次借“獨”為名的討價還價,事實上上一次“公投危機”,加泰羅尼亞當局就提出包括允許自治區在國際金融市場直接融資(且西班牙政府需提供財政擔保)、由西班牙財政向自治區財政撥付50億歐元抒困款、增加自治權和減少自治區稅負等“價碼”,此次恐怕要價會更高;反之,若PP大勝,則馬德里和巴塞羅那間摩擦或將更加頻繁、更難調和,更大的“統獨”危機將一觸即發。
閱讀更多 陶短房 的文章